APP下载

当媒体融合遇上大数据——走访中国日报社新媒体实验室

2014-03-15赵宁鲁烨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21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传统媒体融合

本刊记者|赵宁 鲁烨

引言:

当媒体发展走到2014年,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融合从行业发展趋势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媒体逐步成为最主要的媒体并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中国日报作为国家英文日报,历经五年时间打造的对外传播融合发展路径,与中央的宣传战略部署一直同步而行,为报社的媒体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通过中国日报移动新媒体建设和新媒体实验室发展历程,展示中国日报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技术路线,展示技术驱动创新的重要成果。

大时代——移动化渐成主旋律,新媒体因势而谋

中国日报是国内最早开始使用电子采编系统的媒体。大约在1987年左右,当时的副总编和技术主任就去美国调研考察,为报社引进了中国第一套采编系统。这为后来报社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其他媒体建设现代采编系统提供了参考对象。

任何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先行者总会承担更多的风险。《中国日报》自2002年开始启动新一代采编平台的建设,然而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大范围印制发行方面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日报通过借鉴国外采编系统的先进技术,与国内的软件开发商共同开发出一套专门为中国日报量身定做的采编平台。经过将近4年的运作和调试,该采编系统的运用日臻完善,很好地满足了采编团队采写、编辑等各项需求。

2009年9月,中国日报iPhone新闻客户端首次登陆苹果应用商店;2010年5月,中国日报iPad 新闻(世博版)跟随第一代iPad登陆苹果商店;2010年10月,中国日报ipad电子杂志平台研发完成,并发布两款文化类电子杂志应用;2010年12月,中国日报安卓版新闻客户端上线,并完成新媒体运营体系建设;2012年10月,中国日报跟随微软Win8同步发布,是第一家登陆微软应用市场的国内媒体,并完成苹果、安卓、微软三大主流平台全覆盖 。在媒体传播渠道上实现了“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覆盖到哪里”。2012年底,在历经两年时间的技术调研和筹备后,服务于报社媒体融合业务的全媒体综合业务平台项目启动,截止到发文之时,中国日报的报纸全采编流程已经迁移至全媒体综合业务平台。

2011年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竞合到融合的重要发展时间节点。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出PC出货量。移动互联网呈蓬勃发展之势,信息传播转向移动化、社交化,全球的报纸业受到新媒体冲击,销量低迷,广告下滑。然而,中国日报的新媒体战略早在两年前开始实施,当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成为大势之时,中国日报的新媒体已应势而动。

“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网络是渠道,技术是手段,当二者有机结合,便可成就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中国日报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之初,深刻认识到在新的互联网竞争格局中,原有的技术平台、机制、流程和管理并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格局,因而在新媒体技术体系建设上,坚持以产品驱动创新,整合中国日报社和中国日报网的技术人力资源,构建新媒体产品设计、研发和运营推广专项工作小组,坚持新媒体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推广的总体原则,充分考虑新媒体相对独立的媒体产品形态和渠道建设,而不只是传统媒体的渠道延伸和附属物。从根本上做好新媒体人员结构优化及职能转变,完善新媒体建设业务各环节的必要角色,拓展中国日报新媒体对外传播产品形态,加强业内合作机制,旨在打造不局限于移动阅读终端的新媒体建设完整体系。

大变革——创办新媒体实验室,走在媒体融合前沿

如果说新媒体产品群的建设让中国日报在融合转型之初抢占了先机,那么基于媒体大数据的新媒体实验室成立,则为中国日报把握新闻传播渠道变化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新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为创新新闻生产开辟了广阔空间。”大数据无疑是新媒体领域最热的概念,然而大数据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谁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是对大数据的专业化处理和精深加工能力,以达到数据增值的目的。

2012年中国日报社新媒体实验室成立的初衷,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中国日报的全球媒体云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构建面向全球的“融媒体”传播研究平台,对新技术形态、媒体传播渠道与趋势变化、媒体传播效果、新媒体受众行为分析、全媒体舆情预警、媒体数据挖掘技术、新媒体研发运营推广等方向进行跟踪、研究、孵化。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曲莹璞在新媒体实验室成立之初曾指出:“中国日报作为国家英文日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实验室将整合优势资源,研发、运用和展示中国新媒体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日报新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结合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实验室在新媒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融合专家知识,基于媒体传播领域的经验积累,对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形成媒体传播路径、趋势、效果的可监测、可评估、可预警、可干预,进而为实现对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和决策支持。

“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中国日报新媒体实验室作为报社融合发展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深入研究新的格局下媒体传播渠道和规律的变化,基于分布在全球的媒体云数据网络,对超过4000家主流英文媒体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构建媒体大数据应用模型,对媒体传播效果、媒体议题设置能力等量化评价和分析,实现了对媒体的话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支撑。技术实现层面,以现代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在传播效果评估中引入ACP(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执行)方法论和“社会计算”框架体系,对评价指标维度进行加权计算,建立起相对科学的媒体传播效果定量评估模型,并通过中国日报的实战不断进行完善。

同时,新媒体实验室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和机构建立合作研究机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业务模态,并在科研的基础上,引入传播学术研究和研判领域的专业资源,架构起驱动新媒体联合实验室长远发展的“业务”、“科研”、“理论”三驾马车。

自2014年6月起,新媒体实验室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国际热点、重点事件建立案例库,对国内外主要媒体(现阶段为纸媒+网络)在热点事件中的报道情况进行监测、量化评估和比对,并行维度丰富的量化分析报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向结合的方式,邀请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就主流媒体的国际话语权构建情况进行解读、对比和分析,对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生成能力、议题设置能力、传播贡献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中国媒体建设国际话语权的策略和路径建议。

大未来——报网融合初见成果,全媒体顺势而为

“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在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中国日报编委会立即组成媒体融合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传达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推进中国日报报网深度融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编辑强调,要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学习借鉴其他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牢固树立报网一体化发展的观念,形成融合发展条件下“此长彼长”的良好态势,要实现报网深度融合、东西方融合发展经验的融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中国日报推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

中国日报的媒体融合实践从2008年开始,彼时还没有新兴媒体的概念,中国日报最初的探索实际上定义在报网融合。中国日报网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英文网站,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综合性媒体网站和中国最大的英文网站。随着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现代媒体转型,中国日报积极推进报纸媒体与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同时,为加强与各国媒体的交流学习,中国日报积极走出去,先后到美、欧亚非等主要媒体,进行全面调研。

中国日报在探索媒体融合的最初3年的进程中,虽然也走过弯路,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实践之中也总结了一些心得经验。在报网融合工作启动之初,曾计划用7年的时间,分阶段逐步实现报网融合。而现在再谈媒体融合,移动新媒体、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发展的探索,需要的是一个方向性的战略,剩下战术层面,一定是顺势而行,与时俱进,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因为参与融合的目标对象随时都在快速变化。

那么为什么说需要7年这么漫长的过程呢?这就涉及到了融合的关键核心,业务、理念和体制的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趁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战略,加快这个过程,但融合业务理念的培养,业务流程的深度再造,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在这方面,中国日报首先做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实施全媒体统一策划,构建三级策划体系,实现报、网、移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的统筹和中国日报全球5中心采编体系的协同联动。目前这个体系已经运转三年多,各项机制逐步趋于成熟。

2011年起,中国日报启动媒体融合全媒体综合业务平台建设项目。技术平台和建设方案通过公开招标,最后中标入围的是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诸多国际知名主流媒体广泛使用的EidosMedia系统。回顾两年来中国日报媒体融合的进程,平台功能和技术特性固然重要,然而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不再是IT人员的培训和宣讲,而是采编人员对媒体融合、媒体发展的趋势、业务形态的演进等方面的真正意识形态上的深刻认识。通过对《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调研学习,通过总编辑到部门主任一级的充分重视和自上而下的推行,通过报网人员的互相交流学习,使得大家从根本上认可业务形态的转变,往往更有利于平台的推广和媒体的融合。而只有真正业务和意识形态上的成功融合,才是媒体融合的基点。

结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几百年前的呐喊也是对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最好的写照。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日报技术部主任甘永清曾表示,对印刷业来说,互联网的冲击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发展,就好像以前的人们信息传播的载体是龟甲或竹简、锦帛,随后演变为纸张,现在变成了电子设备,可能未来5年或者10年之后又变成了新的东西,这是一种推动。而受互联网的影响,以前的报纸转化成电子形态的产品,再通过互联网传播,无论是传播的效率还是覆盖的范围都要比报纸高出很多,所以,互联网的“冲击”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机会”。无论对于当下所谓的“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创新和应变都将是媒体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日报媒体融合实践一路走来,与中央的宣传部署高度一致,在技术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始终与行业趋势保持同步。媒体大数据在中国日报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不但能够支撑报社日常业务,还能服务于国家战略。未来,新媒体实验室将继续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广纳优秀的、成熟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真正实现媒体大数据的增值。■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传统媒体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漫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