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2014-03-15纪鹏飞
本刊记者|纪鹏飞
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倪元从小就特别喜欢汽车,可局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对汽车的喜爱只能藏在心里。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不舍得把钱花在买玩具上,所以,每当看到小伙伴们摆弄着汽车玩具,嘴里发出“嘀嘀嘀”的声音时,倪元就只有羡慕的份。上小学的时候,倪元接触到了许多印着丰田轿车和黄河大卡车的明信片,于是他就经常在家里用收集来的硬纸盒糊制他喜爱的汽车。这些汽车颜色、造型各不相同,可以行走,甚至可以发光(在车辆前端粘贴镜子,作为车辆的头灯)。除此之外,他还用木头制作大货车。他制作的大货车带有轮子,可以行走,还可以转向,车箱板可以打开,类似现在的半挂列车。他制作的大货车作用可不小,甚至可以帮着父母运输土豆,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那个时候的倪元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进入车企工作,并且进入到自己喜欢的专用汽车行业。
他的汽车梦,曾经离他很远,又很近。
幼时不幸令升学求职一波三折
倪元的童年是没有色彩的,他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个“个别种”。
八岁那年,一场意外让他的右眼失明,从此他的世界便蒙上了不可抹去的“阴影”。也是因为这场意外,让他开始变得内向,不愿意也不敢与任何人接触和交流。每当有人问起他右眼怎么了的时候,他总是会习惯性地躲在母亲身后,让母亲来应付那些“不懂事”的人。
因为眼睛的缘故,尽管他高考成绩不错,却没能被心仪的院校录取,甚至还被其他学校拒收、退档。最后,他总算是进入到当时尚需补招的辽宁工学院(现在的辽宁工业大学)。也正是这场一波三折,使得倪元填报的志愿从环境工程专业转变为机械制造专业。
在四年的求学生涯中,倪元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为了完成学业,减轻父母的负担,降低身体原因对就业的影响,倪元在大学里一边努力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刻苦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贴补学费和生活费。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拿到了很多同学仰慕已久的大学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
大学毕业就业之际,倪元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原本以为“含金量”十足的简历会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不曾想因为身体原因,简历石沉大海。在求职的那段岁月,倪元孤身前往沈阳和大连,辗转多个大型招聘会。
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地找到了心满意足的工作,倪元心急如焚。他说,那是他最黑暗的一段日子,好几次通过了企业的简历筛选,结果面试之后杳无音信。无奈,他只好将求职的标准一降再降,甚至有段时间他觉得能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很知足。最后他被大连的一家客车企业聘用。尽管该企业当时经营困难,效益不好,但是让他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经历了就业的重重困难之后,倪元比任何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而企业为了让新人尽快成长,给每位新员工安排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师傅。倪元的师傅是一位退休返聘的老工人,从事过很多工种,经验丰富。在师傅那里,倪元真正见识了机械制造的奥秘,一个简单的想法就能产生很大的妙处。很快,刚刚毕业不久的他就能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些重要的设计任务,包括2003年上半年的低噪声点击锤,同年年末的薄板成型设备——辊压成型机,2004年的液压升降车,等等。
在工作中形成的创新思路和积累的经验为倪元以后的工作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初次接触专用汽车
2005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倪元所在的单位与加拿大一家企业共同开发针对加拿大市场的可伸缩集装箱运输半挂车,倪元有幸被单位任命为项目主管,主管出口集装箱半挂车产品设计、工艺及日常事务。
对倪元而言,这是一个与客车结构和工艺没有任何关联的项目,但却成为他事业的转折。从此,倪元的工作重点逐渐从客车转入专用汽车。
刚开始,倪元对集装箱运输半挂车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所开发的产品与国内产品相比,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如车架长度可以根据所运输的集装箱长度进行调整,达到一车多用的目的;钢板弹簧的厚度较厚,片数较少,质量较轻。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合作伙伴对加拿大集装箱运输半挂车技术和文化的介绍,让他发现,原来集装箱运输半挂车还可以有如此多的设计方案,这让他逐渐喜欢上了专用汽车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行业。
在项目合作初期,倪元觉得合作方对加拿大集装箱运输半挂车技术的了解甚广,但随着项目的深入,他发现合作方提供的很多资料包括一些企业典型产品和技术的介绍,其实都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到的,这让他意识到,互联网不仅是打游戏、逛论坛的平台,更是一个广泛的知识共享、交流平台。
他曾经迷恋网络聊天,经常出没在互联网英语论坛及英语聊天室,与很多英语爱好者交流,并曾担任过TOM英语论坛的版主,还在TOM和天涯英语论坛上发表了几十篇英语散文和小说,并多次被评为精华帖。这让他找到了自信。他的这个“不良嗜好”为他后期收集英文资料打下了基础。互联网打开了倪元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后来,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慢慢地有关北美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企业、产品、技术和图片等资料开始在电脑硬盘上集聚起来。他感觉他已经离不开专用汽车,慢慢融入到了专用汽车的大家庭中。
初次尝试投稿
事实上,整个半挂车项目只有倪元一个人是全职,其余人员只是兼职。尽管工作异常繁琐,但是能从头至尾参加一款新车型的研发对倪元来说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2007年,随着半挂车项目的成熟,出于评职称的需要,倪元初次尝试投稿。在那年的“五一”长假中,他开始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论文写作的资料。但查阅了半天,也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倪元这样回忆他当时的窘境:写文章最大的烦恼就是,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即使终于想出了一个主题,结果是憋得头晕眼花也没写出几个字来,仔细推敲又发现驴唇不对马嘴。
在查阅前人的论文时,倪元发现,真正介绍一个产品的详细结构的论文并不多见,加之评职称需要,如果论文选题和内容能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那么论文发表的概率就较大,于是,他决定从可伸缩集装箱运输半挂车这个题目入手。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资料查阅和整理之后,他终于在2007年6月完成了论文初稿(《北美可伸缩集装箱半挂车的技术特点》)。
倪元把这篇处女作投到了《专用汽车》杂志后,没想到却引来一场风波。
投给本刊后,由于种种原因该文被迫撤稿,不过之前在审稿时,却被某审稿专家认为此文介绍的技术颇为先进,而当时该企业急需能熟知北美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研发人员,故此专家与编辑联系,想认识倪元。通过引荐,倪元成功地通过了面试。可是单位、家人和朋友得知他要辞职的消息,则是百般劝阻,各方面原因导致倪元的辞职未果。
尽管处女作遭遇了撤稿风波,但是这篇当时并未见刊的文章(后被另外一家杂志刊登了)能够受到重视让他很开心,至少证明了他的研究是相对超前的。论文风波的打击,曾一度让倪元放弃了再写文章的念头。
虽然倪元的处女作最终没能在本刊发表,但本刊编辑觉得他可以凭借英语和计算机特长,尝试写写国内技术人员非常想了解的国外先进技术的文章,就多次通过邮件和电话与其沟通,鼓励他进行这方面的写作。所以,他的第二篇文章《北美可折叠鹅颈低平板半挂车的特点》由此诞生了。虽然介绍的内容并非是北美当下最先进的技术,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低平板半挂车装卸方式的多样性,让读者开阔了视野。随后陆续发表了《半挂牵引车发展动向》、《Oshkosh S系列混凝土搅拌车》、《北美无车架后卸式半挂车》、《欧美车辆运输车结构及技术特点》等文章。这些文章详实、系统的介绍,为专用汽车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好文章是如何炼成的
倪元的工作经历是比较丰富的,曾经担任过多个项目的项目主管,如工厂搬迁改造项目、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系统(CAPP)开发项目等。虽然这些项目管理经历丰富了倪元的工作经验,但有些项目和工作偏离专用汽车或汽车行业较远,对他而言,并不太喜欢,认为不利于他将来的发展。所以,2011年12月,倪元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选择南下,通过专用汽车行业内结识的人士引荐,应聘到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客车专用车分公司,担任现场工艺师一职。至此,他从一名纯粹的客车工艺人员,转变为与客车相关但与专用汽车关联更大的专用汽车工艺人员。他说,这次角色的变化,让他正式投身于专用汽车行业之中。
倪元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如打游戏、旅游、听音乐,等等。对他而言,最大的娱乐方式就是查找资料,撰写文章。虽然他也喜欢玩游戏,但仅限于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他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专用汽车。他QQ空间上的日志和相册,有关专用汽车的内容占了大半。对专用汽车的执着以及还是单身,成为他一直坚持创作的客观基础。倪元至今保持着每个月发表一篇文章的惯例,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那么,一篇好文章是如何炼成的呢?
倪元觉得选题和资料的收集最为关键。当然,写得越多,就越容易厌烦,越容易落入俗套。因此,每一次选题,他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如何“出新”成为困扰他最大的难题,他喜欢将他的新想法及时与杂志社的编辑沟通,尽量在动手写作前,先确定目标,免得初稿完成了之后还需要大量修改,或者是因跑题而流稿。在他没有准确地嗅觉到热点时,能够听取编辑的建议,做个“听话”的孩子,也是他能够百发百中的一个原因。在他看来,文章“出新”的方法和内容有很多,但想做到不重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改变写作的内容、风格、题材等,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长期执着的坚持,是文章不断创新的恒力。
为了收集撰写文章所需的资料,倪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带给他“意外”收获的机会。除了经常例行性的搜索外,他还在外出旅游、出差途中,甚至观看电影之前的等待时间都留意收集资料和素材;只要是与专用汽车相关的资料,他都会分门别类的收集起来。在他的QQ相册里,分别设立了国内街拍、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国外专用汽车等相册。他说,出行的时候,有一件东西是他必须随身携带的,那就是为他积累了许多珍贵素材的数码相机。收集素材要足够细心,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会注意到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他能够捕捉到人人们往往没有留意到的细节的重要原因。
2012年5月,倪元有幸成为单位出国考察团成员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州的Elkhart市调研房车项目。白天,他专注于工作;晚上,他又兴致勃勃地观察美国公路运输状况。如蹲在高速公路、洲际公路旁,观察过往的车辆,并抓拍一些疾驰的专用汽车。倪元说,这次出国之行是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使他对北美专用汽车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仅在资料中获得的技术、结构的肤浅印象上升到了风俗习惯、文化影响的层次上来。他后来发表的《北美专用汽车 民族文化结晶》一文就是对北美专用汽车技术与文化理解的真实展现。
当然,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还会让他陷入一定的危险。在撰写《汽车扫盲 刻不容缓》一文时,他特意在107国道的路口抓拍过往的专用汽车,以便较快地收集到有用的素材。然而也因为是在路口,车辆行驶速度快,对拍摄者来说也有一定危险。很多司机看到他
拿出相机拍照时都会扭过头快速开着车离去,甚至还会有司机及随行人员下车要求他删除照片,否则就会抢夺相机。这次亲身经历让倪元体验到记者工作的艰辛和危险性。
尽管,倪元所介绍的国外技术好多在国内专用汽车上不会马上得到应用,但他的某些文章仍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关注。他经常会收到行业人士的电话、邮件咨询,得到了一些行业人士的赞扬。他说,这些咨询和赞赏是他这么多年坚持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成为他继续钻研、撰文的信心和动力。
像《建筑机械》、《商用汽车》等一些杂志,特别是《专用汽车》(本刊)为倪元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这让倪元铭记在心。倪元的撰写历程及感悟,在本刊“我与专用汽车”专栏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如他多次坐客“我与专用汽车”专栏,分享其撰文的经历和技巧。
如今,倪元在专用汽车行业的媒体中已经混了个“脸熟”,但其成长并非“一日之寒”。倪元回忆到,尽管他在将近八年的时间里累计撰写了30多篇文章,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却非常有幸地得到了众多前辈的支持与帮助。如在撰写《半挂牵引车发展动向》一文时,曾经通过编辑邀请到东风商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沈健高工对文章进行了技术指导;在撰写《Oshkosh S系列混凝土搅拌车》一文时,曾经针对复合材料方面的一些技术和术语咨询了扬州麦斯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徐树信高工;在撰写《高强度钢板助力专用汽车轻量化》一文时,曾经就焊接专业知识请教了现徐州工程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的张强勇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技师),等等。还有好多热心人士,为他撰文提供了素材和帮助,如在撰写《Oshkosh S系列混凝土搅拌车》一文之前,原CIMC公司的王宪增高工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收集、整理资料提供了线索;原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霍绍平高工为他查阅、收集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等等。他说,他还特别感激那些一直默默支持、关心和帮助他的家人及各刊的编辑。
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作家,能够出一本有关专用汽车的书籍。他认为作家是神圣的职业,可以帮助很多人,如同鲁迅弃医从文那样。
倪元说,一直以来,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胜的人,想在论文数量和质量上超越前人,还想在稿费收入上创下奇迹。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写下去的原因之一。他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从小落下了残疾,但也是幸运的,因为机遇降临到了他这个有准备的人。
采访后记:
熟悉本刊的读者,对倪元的名字估计不会陌生。所以本刊走基层栏目决定采访倪元的时候,就有很多关注咱们杂志的同行向我提出要求,一定要好好写写倪元并顺便问问他是如何写出那么多高质量的文章。采访倪元时,他刚从西藏回来。他在QQ上发了一条说说:我活着回来了。由于高原反应,他们一行第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他形容当时的感受是胸闷、头晕和关节疼。虽然此次西藏之行有着诸多的不适,但是一见面,倪元还是忍不住给记者讲述沿途的见闻。高原气候对专用车的影响太大了,比如制动系统、车用材料及涂装都与内地有很大的不同。
倪元是个非常乐观和低调的人,尽管我经常阅读他的新作,但是在工厂里第一次见面感觉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还是一个言语上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人。在得知记者要采访他时,他甚至提前为记者准备好了这几年发表文章的列表和自己与专用汽车行业结缘的文稿。
当天的采访异常顺利,我们聊了很多专用汽车方面的话题。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问他,为了撰写有关专用汽车的文章,你耗费了那么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觉得值吗?
他笑了笑,然后夹了口菜缓缓地说,人生就是不断抓住机遇和作出选择的过程,只有去经历,才知值不值,何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