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也有“粉丝”吗

2014-03-14巍然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籍追星族贾岛

巍然

现在称追星族为Fans,这个词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台湾作家余光中说,Fans译成“粉丝”很贴切,因为“丝”体现了群体性。同样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数,而“粉丝”是多数。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约三千里,终于风尘仆仆地在扬州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自己的忠实“粉丝”,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

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祈祷:“喝下他的诗啊,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和王昌龄一样,贾岛也是一位苦命诗人,但他的身后不乏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

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他的手中还经常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次听说有人像他一样喜欢贾岛,他一定会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再三嘱咐:“此无异于佛经,须焚香拜之。”

以上粉丝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粉丝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流传到了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

广泛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还是李商隐的“粉丝”呢。《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

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为“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若说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那么苏东坡无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

苏东坡的诗文影响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而加以模仿。

例如,与苏东坡相关的几道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东坡壶”,甚至他所戴的那种高筒短檐帽,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称为“子瞻帽”。总之,凡是与他相关的东西:一封信、一支笔、一块砚或者一把扇子都会变成众人收藏、争购的对象。

话说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一天与朋友在西湖喝酒,有一位年过三十的女子已仰慕他很久,得知他在西湖,竟置公婆的责怪于不顾,只身乘彩船来访,为其弹筝一曲。

多年后,年迈的苏东坡离开海南。那里非常炎热,他披着短袖衣坐在船上,面对运河两边成千上万个慕名跟随观看他的人,只好笑道:“这许多人可不要看杀了我。”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籍追星族贾岛
这个寒假,一起来做“追星族”
贾岛碰瓷
歌声嘹亮
秋思
为宁波“追星族”点赞
秋思
读张籍《秋思》之所思
孩子成“追星族”:父母脚步要跟上
贾岛推敲
驴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