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个性化路径研究

2014-03-14张磊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个性化培育

张磊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现实问题梳理

(一)“视被培育者为客体、视培育者为主体”的不科学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对“灌输”理论的创立、重视和提倡,不仅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下简称“核心价值”)培育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视被培育者为客体、视培育者为主体的不科学现象”,正是由于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所致,对被培育者的主体性不够重视,不能充分发挥被培育者乐于接受的积极性,而陷于教条式的教学内容、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盲目服从的教学目的,忽视甚至压抑教育对象个性及其发展需要,导致“理论学习学用脱节”,“培育成效不理想”,“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培育者与被培育者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核心价值培育的进程。

(二)“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表现为培育内容的要求而不是表现为被培育者的实际需求

在调研中,有46.7%的被培育者反映,虽然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和培育途径很多,但并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宣传和教育只是一味强调“核心价值”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重要性,只是从法理或者政治需求上告诉被培育者要接受,而很少考虑被培育者的实际需求,也很少告诉被培育者“接收这种价值理念为什么是自己的实际需求”,这种不能内化为被培育者自觉需求的模式,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期望值与广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程度不同地存在“四不”现象,即: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践行。

这种“四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核心价值”培育工作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其实质是“核心价值”培育的低效。

(三)“培育工作大多表现为课堂到课堂、概念到概念的学习”,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工作理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由于方法的静止而流于片面。在高校里,“两课”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输入的主阵地,但在调研中却发现,主阵地的实际作用与它本身所肩负的使命出现了极度的不相称,76.4%的学生表示,“课上不听讲,课后不回顾”是常态,87.9%的学生在课后与培育工作者几乎不联系、不探讨,有8.5%的学生“到期末考试都不知道自己政治课老师的姓名”,学生们所关注的是分数,他们更多愿意选择记忆固定的概念,考核通过后,再问起所学内容,基本上是一无所知,这种从课堂到课堂、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模式和无效的考核方式,使得培育工作的成效近乎于零。

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个性化流程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个性化流程机制的构建,需要在“四个步骤”中实现“理念系统”“工作系统”“环境系统”的三个转变(见图1),从而真正增强价值培育工作的实效。

图1 个性化价值培育路径的建构

(一)“问题检查”

本课题在研究中,通过调研,不仅发现价值培育工作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现象,而且被培育者自身在学习、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也存在诸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价值教育不重视、对价值内容不践行等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理解的只占9.9%,有一般性理解的占76.2%,认为无所谓和不理解的占6.4%和7%。在关于“核心价值”教育重要性的调查上,只有32.8%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分重要,5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相当比率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了解即可。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调查,则只有10%的学生认为完全理解,68.9%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仅听说过的占13.1%,不清楚的占2.1%。在实践中,40.1%的学生选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行为,41%的学生选择部分行为用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还有2.4%的学生选择不用“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科学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实现后期的有效治疗,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检查出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培育者与被培育者研修的主要课题,从而产生出被培育者亟需满足的理论学习培训需求——为了获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培育工作难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评估,影响“核心价值”培育成效的问题可归纳为三类,即价值培育的工作系统、价值培育的理念系统和价值培育的环境系统,要实现“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目标,就要对这三个系统实现有效治疗。

(三)“个性化治疗”

依据问题检查和理论需求诊断,开发被培育者“个人课程”和“个人研究项目”,开发“为特定的高校和群体”等定制的培育项目和适应性课程,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治疗。

这种学习培育课程或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融合”“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广大培育者和被培育者解决实际培育工作难题的追求中产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在满足他(们)个性化理论知识需求从而创新性解决培育工作难题、完成培育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将核心价值的内容内化为被培育者真正的意识和自觉,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学习生活融合”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根本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化解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问题。

个性化学习培育课程或项目完成了“从单纯灌输到主动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它高度重视被培育者学习教育活动的现实情境性,高度重视培育的“实践参与——生活体验”。它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学习教育过程与现实情境、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以促使“核心价值”的要求化为被培育者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内在逻辑。它还将学习成绩考核改为被培育者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和解决工作难题的成果验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绩效中考查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由被培育者的日常行为和具体工作绩效来体现。

这种学习培育课程或项目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供需对接”。该策略围绕“三个系统”展开路径设计,其目标走向是有效实现“核心价值”培育,其实质是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统一于实践、理论思维作为生活实践的一个构成部分的立场回归,从而不断推进“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科学化、进而提升“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实效。这就是“核心价值”培育工作必然要从大一统的“灌输”模式演进为自主选择的“个性化”路径的内在依据。

(四)“总结创新”

在“检查——诊断——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提炼课题研究、解决问题中的创新经验,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个人与学校实际和需要的实践创新,从而实现价值培育工作方式创新和工作经验的理论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伟大实践中,经过“总结创新”阶段的思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核心价值”的外延和适用范围有更为广阔的认识,从而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在思想理论升华的同时实现培育者与被培育者信仰、情感、品格的共同升华。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春斌.大众传媒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探讨[J].当代电视,2007,(6):80-82.

[4]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5]何扎那.谈党课中的理论联系实际[J].前沿,2001,(4).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个性化培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