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2014-03-14苏东来

关键词:宗祠东山祠堂

苏东来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成都610072)

论析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苏东来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成都610072)

宗祠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特殊人文景观,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资源。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清代宗族发达,遗留了大批品位高、价值大的宗祠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仅以留存该区域的同族宗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宗祠资源、保护现状的梳理进而提出开发利用的思路。

宗祠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东山客家

宗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祖先祭祀的珍贵遗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在当今文化旅游大潮中极具开发前景。目前,成都客家地区专指东山地区。这一区域客家宗祠多集中于乡镇、农村,由于区位优势参差不齐,开发力度大小不一,虽然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但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对当前客家宗祠资源现状分布、保护开发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的可操作建议,成为客家宗祠资源开发的首要问题。

一 东山客家宗祠发展脉络及分布

“东山客家”是成都近郊的客家方言区居民的代称。“东山”之名最早出现于清初广东客家移民大量移蜀之后,其地理范围泛指成都市区以东到龙泉山之间的浅丘地区,包括现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大部分、成华区的东部以及新都、金堂、青白江的一部分,面积约460平方公里。[2]这里至今聚居着50余万使用客家方言的居民,就是学术界所谓的“东山客家”。[3]

成都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近3千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四川及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使成都呈现“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形态。“东山客家”先祖随着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而从闽粤赣客家大本营迁居该地,在当地生根繁衍了近300年。他们在此开基创业,修祠建馆。有清一代,成都市区及东山客家地区存在大量祠堂,嘉庆《锦城竹枝词》就描述了“多半祠堂是粤东,周锺邱叶白刘冯;杨曾廖赖家家有,冬至齐来拜祖公。”[4]的盛大祭祖场景。据清末《成都通览》统计,“清末成都城内有84家祠堂”[5]。其中可以考证为客家祠堂的约占三分之二。建国后,六十余年的风雨沧桑,成都市区的客家祠堂多已不复存在,幸存之客家祠堂多隐身于东山山林村市之中。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飞速发展,昔日处于城市周边的客家人多已真正成为城里人,而处于龙泉山腹地的客家乡村也开始迈入到都市化进程中。数百年来形成的东山客家传统乡村聚落文化景观及其附属于村落之上的客家宗祠面临消失局面。根据调研情况来看,东山客家祠堂“多被闲置,由族内的老年人掌管钥匙,院落内通常杂草丛生,建筑结构有损毁。这些祠堂处于一种无人使用,无人保护的尴尬状态”[6]。就目前资料所及和笔者实际调研,成都客家宗祠现存52座。分布如下表:

成都东山客家宗祠分布一览表[7]

由上表可见,成都客家祠堂分布呈如下特点。1.东多西少。主要集中在龙泉驿区、新都区、金堂县等成都东郊客家方言区。而成都西郊双流、郫县及彭山、都江堰、新津、大邑等地客家宗祠分布较少。2.总量偏少。成都辖境现存客家祠堂52座,而《成都通览》所载20世纪初仅成都市内祠堂数量高达84座。百年来祠堂破坏之大之重可见一斑。3.郊多市少。现存52座客家宗祠中,市区仅4座,市郊48座。市区中尤以锦江邱氏宗祠成为目前成都市区保留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现存祠堂。

二 成都客家宗祠资源保护现状

成都客家宗祠不仅分布不平衡,且在保护现状、措施上也存在不平衡问题。其保护现状有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列入省市县文保系统下的保护开发。列入省市县文保系统的客家宗祠一般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且保存相对完好。据统计列入这一名目下的成都客家宗祠有5座。如成都市锦江区邱氏祠堂,是成都市区目前仅存的清代宗祠,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50年历史,2013年被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如创建于清乾隆时期(1741年)青白江区陈氏祠堂,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西街135号。建筑面积约1260平方米,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坐落于成华区龙潭乡范氏祠堂、孙氏祠堂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自政府层面的保护对于客家宗祠的维修、资源整合及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

第二,古镇旅游背景下的宗祠保护开发。近年来随着各镇古镇开发热潮的兴起,坐落于古镇上的客家祠堂也被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加以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品牌。如宜宾县李庄古镇张氏祠堂被开辟成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位于成都温江区的陈家桅杆,是一座集民宅、祠堂、书院于一体的建筑群,与张家祠堂相似,建筑墙壁上也悬挂着介绍陈家桅杆建筑特点的展板。而位于洛带镇宝胜村的罗氏宗祠也在客家古镇洛带旅游热的带动下,重新包装打造为宗祠文化景观。同样位于金堂县五凤溪镇的贺家祠堂也随着政府对古镇的打造,而升级为五凤镇的标志性景点。

第三,宗族祭祀背景下的宗祠保护开发。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以宗祠为纽带的祭祖、联谊等兴盛不衰。如石板滩五一村廖氏家族自1981年恢复家族宗祠祭祖以来,先后举办32届。其中部分恢复了修建于嘉庆年间的廖氏宗祠,同时开辟了“廖观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十年来,东山客家地区白、朱、谢、廖、钟、范、冯等家族相继修建新祠或维修旧祠作为宗族活动之场所。

第四,城镇化进程中祠堂人为毁坏。成都于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市,随着近年城镇化的猛烈发展,东山客家地区部分宗祠未逃出毁坏的命运,或被彻底拆除或异地安置。如位于新都县石板滩镇马家村李氏宗祠,创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实行并村进社,马家村于2009年被拆除,其李氏宗祠也难以幸免。再如,龙泉驿区十陵镇朱氏宗祠,由于成龙路修建,不得已几经搬迁,最终落址于十陵镇龙泉湖畔。

第五,默默无闻状态下的自生自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祠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祠堂尤其是偏远乡村宗祠由于没有文物登记也没有专人看护,或被人为翻修或留下来自生自灭,多已倾颓荒废。如修建于乾隆年间石板滩镇解放村廖氏宗祠,呈围龙屋状,由于年久失修,院墙、房间多已经倾塌。再如金堂县广兴镇邓家沟刁家祠,结构完整,雕刻精良,但由于年久失修且疏于修缮,不禁门窗被偷且建筑整体倾斜。

总体来看,成都客家宗祠多处于乡村田野,不仅交通不便,且保护力度不够,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或由家族成员自行看护或任其自生自灭。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加建、改建现象严重,政府顾及不暇,任其自然损毁,总体状况令人堪忧。

三 成都客家宗祠资源开发建议

成都客家宗祠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且主要环布于成都市周边,作为深化和丰富成都旅游资源市场,展示宣传四川客家民俗风情不无裨益。鉴于成都客家宗祠分布及保护现状,特提出以下开发利用思路。

第一,保护优先,开发为辅。宗祠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历经数百年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保留至今已相当脆弱。同时它还承载着客家人千年迁徙、创业巴蜀的辉煌历史和厚重民俗等多重价值。因此,我们要加强宗祠相关知识、价值的宣传,加强宗祠保护的普法、防火等宣传。提高政府官员及广大民众对于宗祠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潜在经济价值的认识。杜绝出现以牺牲宗祠及周围环境为代价换取当前眼前利益的浅显做法。对于自然破坏的祠堂要加强修缮恢复其功能和面貌,对于地处僻远的宗祠、开发不宜的宗祠要优先保护。同时,积极鼓励处于重大景区周边或市镇核心区的宗祠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第二,点线结合,组拳开发。宗祠多以独立的院落形态出现,若将其作为单独经典加以打造,势必难以形成气候,产生在空间上不易展开、游客滞留时间短等弊端。因此,在加强宗祠自身文化内涵挖掘、外在样貌恢复的基础上,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周边成熟的旅游线路中,串联成新的旅游线路。为此,宗祠要主动联动融入、打组合拳,不仅可以形成资源上互补之势,强化旅游线路的吸引力,同时克服了因单独开发造成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障碍,如十陵镇朱熹宗祠、宝胜村罗家祠堂主动作为,积极融入洛带古镇这一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了解客家民俗风情的一个窗口。再如,锦江区邱氏祠堂作为唯一城市核心区保留的客家宗祠,依靠成都武侯祠、文殊院刘家庙等宗祠资源积极融入与之形成环线共同开发。

第三,祭祖联谊,民俗盛举。以宗祠为依托,开展祭祖、联谊、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参与性[8]。要充分利用这些沉寂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尤其是要利用客家这一海内外优质资源,在传统春节、元宵、春分、清明、中秋等节假日及地方庙会、赶场等节日,将其重新搬上“舞台”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此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成都市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再现。如洛带镇每年一度的客家水龙节、客家火龙节都要在客家祠堂前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十陵镇朱熹宗祠每年在朱熹诞辰和忌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朱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和祭祀朱子活动。这些活动的巨大成功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品牌。

注释:

[1]本文指成都客家祠堂,主要指成都东山客家地区辖境的客家人祭祖、联谊之宗祠,名人祠、忠烈祠、文庙、武庙不在此列。

[2]谢桃坊:《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巴蜀书社,2004年,第7页。

[3]刘蓬春:《东山客家宗族组织与清朝地方政府的关系--以成都洛带刘氏宗族示谕碑为例》,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12月,总第208期。

[4]嘉庆甲子刊本《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第49~50页。

[5]傅崇矩《成都通览》,宣统二年(1910)年。

[6]潘熙:《移民背景下的四川宗祠建筑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7]此数据是笔者在调研、访谈撰写的《四川宗祠调查情况笔记》中整理而成,龙江路小学舒毕生先生提供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数据仅作分析参考。

[8]王兆燕:《四川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载《旅游资源》2007第3期。

Review of the Analysis and Exploitation of Chengdu Hakka Ancestral Hall Culture Resources

Su Donglai
(Sichu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 610072)

The ancestral hall is the special cultural landscape left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 flourishing clan of Dongshan Hakka in Chengdu in the Qing Dynasty left behind a large number of high-grade,high-value ancestral hall resources,which have good values in development.This article,only taking the ancestral hall of the same family in this area as the analysis object,puts forward som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estral hall resources through teasing out the status quo of their conservation.

cultural resources of ancestral halls,tourism development,Dongshan Hakka

K901.6

A

1004-342(2014)01-38-03

2013-12-12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年成长项目“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2011)阶段成果。

苏东来(1981-),男,四川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宗祠东山祠堂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慷慨宗祠祭先贤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