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红:一名音乐教师的担当
2014-03-14江泓
江泓
张亚红,北京市音乐特级教师,八一中学艺术中心主任,北京市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特聘专家,北京市金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海淀区名师站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音乐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准音乐教师教育四年制双导师教学实践指导模式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2009教育部重点课题《艺术教育实践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研究》主要负责人。参与编写《中国音乐教育大词典》《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著有《中小学管乐团的组织管理与训练》。
“担当”,《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论起“担当”,历史上流传着很多佳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豁达者的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理想者的担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政者的担当,“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勇敢者的担当……
张亚红很喜欢“担当”这个词,她说,“做好课堂教学,搞好艺术教育,引领更多青年教师进步,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公民”,应当是她作为一名音乐特级教师的担当。
“眺望一下远方的目标吧
让我们收拾行囊再出发
向着目标更远处……”
调入八一中学之前,张亚红在北京联合大学团委工作。因为工作清闲,她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了音乐欣赏课。上课的过程中她发现,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她想象中差别太大。这让她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于是想回到中学,到一个有乐队的中学去。听说八一中学有乐队,她就义无反顾地去了。
怀着一腔热情,张亚红把管乐团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却一度把教学工作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幸好,她大学实习时的导师、101中学特级教师章连启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带团工作固然辛苦,但课堂教学也不容忽视。一定要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条腿走路,不要顾此失彼,这才是身为教师的长远发展之道。”
张亚红恍然大悟:乐团的工作和日常教学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区别只在于面向的群体不同。乐团的工作面向特长生,日常的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外音乐活动与课堂音乐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们都是落实审美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必要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于是,她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工作,在做好乐团工作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一有时间就去听章连启老师的课;外出学习时勤交流勤反思;如饥似渴地从专业书籍中获取营养,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她对音乐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她认识到:音乐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唱几首歌,听几首乐曲,而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质,教会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做人;通过音乐带给孩子们美的感受,通过音乐课提高孩子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于是,她通过《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受音乐巨匠之风采;通过《西方通俗音乐掠影》,让学生在音乐辨识中形成健康审美;通过《又见茉莉花》,让学生在民歌花圃中吮吸民族文化之精髓;通过《我们生活中的音乐》,让学生在用心思考中捕捉音乐价值之光辉;通过《徜徉乐海,心灵翩跹》,让学生在慎思明辨中体悟音乐魅力之所在……在参与、感受、体验中,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性空间越来越大,审美水平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张亚红带领乐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享誉海内外。2012年12月,在举世闻名的第66届全美音乐教育大会中心主会场,八一中学金帆管乐团与美国空军管乐团等著名音乐团体同台献艺,成为全美音乐大会自1964年举办以来,唯一获邀进行专场演出的中国管乐团体。
“乘着音乐的翅膀
一起飞
在教育理想
和人生梦想更远处……”
近些年,中国民歌遭遇80后、90后的集体“冷遇”,课堂上,许多学生因为对民歌不感兴趣而昏昏欲睡,有的学生甚至坦率地说:“世界上最难听的音乐就是中国民歌……”学生的话使张亚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唤醒他们对自己民族瑰宝的感情,她精心设计了《又见茉莉花》这节课。
整堂课,张亚红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直接与音乐交流,用心与音乐碰撞。她精心选择了东北和江苏的两首《茉莉花》,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同为《茉莉花》,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她又选用了《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国外,进一步深化他们的体验。最后,她选用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中外千人合唱《茉莉花》的情景,让学生们从宏大的气势中感悟到了茉莉花是美丽的、中国民歌是美丽的,它表现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它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更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
学生们激动地说:“原来中国有这么多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那么优美动听,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位曾经说过“中国民歌最难听”的学生课后对她说:“老师,这节课颠覆了我原来对民歌的认识,我开始爱上中国民歌了。”
张亚红说,特级教师不应独善其身,而是应该带动青年教师“一起飞”。
参加教育部“九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之后,张亚红把这项课题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研组中,让自己周围更多的教师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成长过程。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聘为核心成员后,张亚红立即申请了一项子课题,即《艺术教育实践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带领全体承担艺术社团活动的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理念高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除了带动青年教师做课题,张亚红还在日常工作中“较真儿”——她从不放过他们教学中的任何细节,从教案设计到文字阐述;从教学结构到课堂语言;从教学手段的选择到板书设计,无不例外地逐个推敲。
刘青莲老师进入八一中学后的第一次公开课要教唱京剧,这让她压力很大。张亚红老师鼓励她说:“你虽然不是京剧科班出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胜任京剧教唱教学。”张亚红一遍又一遍指导刘青莲改教案,还和刘青莲一起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方式,使激励和表扬更具体,如在音准上、唱腔上、咬字吐字上表扬学生进步;用身体语言进行激励,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
青年教师李雪玲上《鳟鱼钢琴五重奏》,仅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一项,就在张亚红监督下进行了六次修改。课题名称是否准确,目标表达的恰当与否,哪怕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张亚红都一一指出来,并提示了修正的思路。李雪玲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只有狠抓细节,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左梅老师和张亚红一起打磨了一节课后反思道:“在与张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名师身上潜在的底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严谨、认真、求实的魅力所在!今后的每一天,我都会以张老师为楷模,分析学情,打磨细节,力争让每一堂课都更加教有所获,学有所得!”
让教者有所获,学者有所得,正是张亚红的愿望。
“我希望啊
这一粒粒种子
在爱的生态下发芽
在情的滋润下长大……”
“姐”,意味着是同龄人,可以无话不谈;“妈”流露出亲昵,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精神领袖”则表达出信任和依靠,是指引方向的人。这三种称呼中的任一种,已足以让一名老师自豪,而“亚红姐”“亚红妈”“精神领袖”,都是学生送给张亚红的称号。很多学生、甚至家长对张亚红的信赖已经胜过对自己的家人。
一天晚上训练结束已经10点了,乐团团长吴壮飞却徘徊在乐团办公室门口不肯回家,张老师一问,这个大男孩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原来是刚进入高中,因感觉不适应而苦恼……在张老师悉心疏导之下,他很快摆脱了困境,一跃成为年级前十名。
张雨瑶和班主任发生了激烈冲突,不想再上学了。张老师几番劝导她之后,又去做班主任的工作。第二天放学后,班主任向张雨瑶道了歉。张雨瑶说:“长大后,明白了一些事理,我才知道,我本来就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特长生,又违反了校规校纪,不知张老师下了多大的功夫,用了多少心思,才让我听到了那句‘对不起。”
不只学生,家长也一样信赖张亚红。
朱子豪的妈妈说,“张老师是一位有魔力的老师”。朱子豪初三时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总是不见起色,是张老师既指导家长又教育孩子,帮朱子豪渡过了难关。后来朱子豪“早恋”,家长也是求助于张老师,才让孩子走出了魂不守舍的状态。
张亚红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安抚和保护,还有在成长方向上的指引和能力上的培养。
管乐团的小干部吴壮飞说:“有些时候,个别同学不好管理,我们汇报给张老师,没想到张老师却说:‘你发现他有什么优点吗?我说:‘不知道。随后,张老师跟我们一起分析了这个学生的情况,告诉我们该怎样找他谈话,怎样提要求,怎样落实。果不其然,我们以这位同学的优点为导入开始谈话后,气氛不那么紧张了,谈话顺利进行了下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确实,八一中学在管乐团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合唱团、舞蹈团、京剧社等多个社团,每次大活动后,无论多忙,张亚红都会和团队成员一起针对活动得失进行细致的总结,好的地方毫不吝惜赞美,不足的地方帮着学生分析、想办法。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小干部们能力越来越强,近些年来,像招生、音乐会这样的“大型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策划和组织实施的。
一届又一届学生从八一中学毕业了,但在张亚红心里,他们仍然是自己的孩子,她依然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2011年9月,张亚红发起成立“八一爱乐俱乐部”,为已经毕业的乐团成员提供了一个享受音乐乐趣、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