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橘逾淮为枳》看古人的反逻辑辩驳法

2014-03-13赵妍妍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晏子逻辑

赵妍妍

【摘要】在晏子看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是“水土异也”,而实际上“橘”和“枳”属于不同的物种。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的这一论断无不闪烁着古人反逻辑辩驳的智慧。

【关键词】逻辑;晏子;辩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且纷争不止,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的盛世已过,虽国力远不及楚国,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间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晏子使楚”的故事,处处考量着古人的逻辑。但如果我们细细思量这段经典的辩驳,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是不符合常规逻辑的。

从一开始,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按照外交礼节理应受到楚国热情的接待。但是在他还没到楚国之时,楚王就和群臣计划着如何羞辱他,这点完全不符合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更不符合常规的思维。当然,从这点也就很容易看出楚王飞扬跋扈,恃强凌弱的嘴脸,暗示了晏子的出访道路将充满曲折坎坷。

其次,当楚王接待齐国使臣时,居然有官吏押着“犯人”自由出现在大厅之上。试想在国君接待外国使臣之时,怎么会允许官吏押着犯人随便进入呢?更何况这个犯人犯的又不是什么大罪,有必要在接待他国使臣时露面吗?即便是有罪,不是有专门的机构来审理案件吗?难道楚王要亲自过问任何一件案子?那还要那些专门的办案机构干什么呢?这一反常的现象无疑不在告诉晏子,这是一出自导自演的专门为他准备的大戏,就看他如何收场了。

现在,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楚王的逻辑思维,他和众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试图诬齐人善盗。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特意让官吏押着一个犯盗窃罪的齐国人在晏子面前出现,于是楚王得出了所有的齐国人都善于盗窃的结论,这明显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前一个“齐国人”是特指眼前这个犯盗窃罪的齐国人,而后一个“齐国人”则是指所有齐国人,难道一个齐国人盗窃,所有的齐国人都善于盗窃吗?这完全是以偏概全的强盗式逻辑。

那我们再来看一看晏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晏子另辟蹊径,不予正面驳斥,他非常清楚楚王想假借囚犯把爱偷盗的罪名安在齐国人头上并以此达到贬低齐国,羞辱他的目的。然而他没有难堪,也没有当场揭露楚王的栽赃,更没有指出楚王逻辑上的错误,而是将计就计,运用反逻辑辩驳法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巧妙地利用水土不同结出的果实不同为例,说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做贼,也是因为水土不同。这样就使楚王处于“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尴尬境地。表面看来,晏子的类比推理是有理有据的,赢得对方心服口服,而实际上他的反逻辑辩驳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橘”和“枳”原本就不是同一个品种,他们只不过是叶子相似罢了,而实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试想不一样的物种怎么可能会结出相同口味的果实呢?其次,物和人怎么能比呢?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可以改造客观世界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植物则不能,它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也没办法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它们只能听天由命,从本质上来说,人和植物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晏子在明知楚王以偏概全,强词夺理的基础上,“以牙还牙”利用反逻辑辩驳法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到既不违背逻辑又能反驳楚王呢?试想,假如晏子直接跟楚王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齐国人恐怕是到了楚国以后受到楚国风气耳濡目染的影响才会走上偷窃这条道路的,这样是不是更能直接反驳楚王,而且又不违背逻辑。

不仅是在这一回合的辩驳上,双方都不按常规出牌,而且在晏子和楚王的上一次交锋中又何尝不是呢。楚王问晏子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实际上是想讽刺晏子说他是个无能的人。而晏子运用夸张的事实“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 就能够连成一片云朵,大伙儿都甩一把汗, 就能够下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来说齐国人口众多。不难看出,楚王说的“人”是“人才”,而晏子巧换概念将“人”换成“人口”,这两者之间本身就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显然是答非所问了。当然,晏子心里也非常明白,接着他又灵机一动假拟了一条规则“上等人访问上等的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的国家”,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反逻辑辩驳使得楚王哑口无言。其实楚王心里应该也很清楚,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巩固国家地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齐国不可能有这样的规则,但毕竟是自己冒犯在前,所以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遗憾的是,晏子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这一回合中虽然他巧换概念,辩驳了楚王,然而在无形中也损伤了自己。他所谓“下等人访问下等的国家”,虽然贬低了楚国,但岂不说自己是所谓的“下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低了自己,真可谓是“两败俱伤”。那么如何既能达到反驳的目的,又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呢?如果我们把“上等人访问上等的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的国家”换成“上等人访问下等的国家,下等人访问上等的国家”,我晏子在齐国可是最能干的,所以就来这儿了。这个似乎反驳的力度还不够,那么结合晏子身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反驳: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高个子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矮个子去。所以就把我派到这儿来了。这下估计楚王就知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滋味了。

当然,在始料未及情势紧迫之下,晏子能够从容不迫,轻描淡写,变被动为主动,足以令后人折服。晏子也正是靠着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反逻辑辩驳法和一腔爱国之心,击败了楚王一次次的侮辱,既完成了外交使命,又确保了人格国格不受辱,真可谓“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参考文献

[1]谭元昌.从《姜子使龙》看姜婆的讼辫艺术[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3(01).

[2]李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之我见——兼谈《晏子使楚》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J]苏州教育学报,1994(09).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晏子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晏子不辱使命
父母的神逻辑
小燕子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