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2014-03-13程燕陈立新
程燕,陈立新
(湘潭大学a.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b.继续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程燕a,陈立新b
(湘潭大学a.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b.继续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及其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5945名本科生进行测试和评定。结果:不同年级、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来源地等背景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背景条件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结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差异开展活动,才能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成长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伴随经济发展快速前行,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心理矛盾增多、心理问题多样化,因心理或精神问题而休退学的学生比重逐渐增加。快速构建有效适应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及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对不同年级、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与否、专业、家庭来源地等不同成长背景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适宜不同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湘潭大学在校本科生施测,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45份,有效回收率99.08%。其中,大一5586人,大二177人,大三113人,大四69人;男生3053人,女生2892人;汉族5520人,少数民族415人(缺损值:10人);独生子女1864人,非独生子女4055人(缺损值:26人);理工类2765人,文史类3032,体育与艺术类131人(缺损值:17人);大城市336人,中小城市1197人,城镇1167人,农村3227人(缺损值:18人)。
(二)方法
测量工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并已被教育部推广使用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量表信度0.764-0.893,由104个问题组成,对每个问题描述的症状,按其出现频率从1(没有)到5(总是)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量表进一步分出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等12个症状分量表,不累加总量表分数,根据各分量表得分情况分析心理健康水平。
施测人员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团体施测,测试前统一指导语,答卷现场回收。数据录入全部采用光标阅读进行,经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具体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年级为自变量,CCSMHS各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从表1可见,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躯体化和强迫2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一、二、三年级学生在躯体化与强迫方面差异显著,且在躯体化方面,大一低于大三,大三低于大二;在强迫方面,大一低于大二,大二低于大三。大一、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更好。
表1 大一至大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s)
表1 大一至大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s)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CCSMHS各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2)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除社交攻击和偏执2方面差异不显著外,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0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状况总体优于女生。
表2 不同性别、民族、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T检验(±s)
表2 不同性别、民族、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T检验(±s)
(三)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专业类别为自变量,CCSMHS各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从表3可看出,理工、文史与体育艺术类学生在焦虑、抑郁、社交退缩、偏执及依赖等5方面差异显著。且多重比较显示,在焦虑、抑郁、依赖3方面,理工、文史均显著高于体育艺术类,在社交退缩与偏执2方面,理工类学生表现最为突出,总体上,体育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状况优于理工与文史类。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s)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s)
(四)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民族为自变量,CCSMHS各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对不同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2)发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自卑、依赖等4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少数民族更佳。
(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就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CCSMHS各分量表得分情况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2)可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冲动、精神病倾向等7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总体上,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可见,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冲动性方面,独生子女表现更甚。
表4 不同家庭来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s)
表4 不同家庭来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s)
(六)不同家庭来源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家庭来源地为自变量,CCSMHS各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4)可见,不同家庭来源地大学生,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冲动等7方面差异极其显著(P〈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农村大学生在焦虑、依赖、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等6方面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尤其是大城市学生。而城市大学生(含大中小城市)在冲动方面,较农村大学生表现更为突出。整体上,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大学生。
表5 不同成长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相关性检验(±s)
表5 不同成长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相关性检验(±s)
(七)不同成长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相关性检验
由表5可见,年级、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来源地与CCSMHS中的若干分量表均存在显著性相关,此结果表明,不同成长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方面存在重要影响。
其中,年级与躯体化、社交攻击、强迫及冲动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方面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性别与除社交攻击及偏执外的其他10方面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专业与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依赖等6方面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民族与躯体化、抑郁、自卑、依赖等4方面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独生子女与否与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6方面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冲动显著性负相关;家庭来源地与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精神病倾向等7方面正相关显著,与冲动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躯体化与强迫方面差异极其显著,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佳,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见表1,2)。这可能由于,大一新生满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及考上大学的喜悦,心理状态较好,进入二、三年级后,理想、现实间的差距,学习任务的加重,情感生活的不如意等,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状况下降,而历经几年大学生活的调整与历练后,心态又日趋平稳与成熟,心理健康状况在大四得到改善。鉴于此,大二、大三学生需要得到特别关注。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0方面差异显著,都表现为男生低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见表3,4)。现代社会对女性的文化、教育与生理定位,可能使女生较男生更为细腻、敏感、承受力弱,也更易于依赖他人,且除关注能力和学习外,女生在外貌、个人魅力等方面也更为在意,也就更容易引发自卑心理。此外,女生对待性方面的问题较男生更为保守、羞怯,不敢交流、不便摄取信息,较男生更易引起性心理方面的障碍。
(三)不同专业比较结果显示,体育艺术类大学生在焦虑、抑郁、依赖方面,均要显著低于理工、文史类。这可能与体育艺术类学生有更多参与体育训练与艺术表演的机会,而这些活动本身都有益身心健康、对促进个体身心处于兴奋或激活状态、独立应对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这与以往研究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有一致性(见表5)。至于,社交退缩与偏执方面,理工类学生表现最为突出,这可能与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范围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较少,而对机械性数据的精确度、严谨度关注更多有关。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益汉化的大环境下生活,往往较少主动表达个人特别需求,更易压抑,也就更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抑郁情绪与自卑心理。而且,由于少数民族较汉族有着更多、更普及化的民族风俗与信仰,更多的本民族群体活动,也更可能有依赖性表现。
(五)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独生子女更佳,这与以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独生子女往往享有较优越的成长环境、在家庭中更能受到关注和肯定、部分个人需要更能及时获得充分满足、更有自我认同感等因素有关。
(六)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城市大学生更低,这种现象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重要关系。农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家人、社会较高的期望值,比起一直处于激烈竞争环境、已经习惯日新月异现代化生活压力与节奏的城市孩子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综上所述,不同年级、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专业及家庭来源地等成长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需要各高校切实重视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与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主导需求设计相应课程内容;开展专门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利用民族、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与讲座内容;关注非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和谐等教育,使学生掌握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此外,还需倡导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自我保健相结合,多方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1]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卫生杂志,2002(5):331.
[2]刘欢欢,张小远,解亚宁,肖蓉.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其专业满意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333.
[3]宋玉梅,等.某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2(2):118-119.
[4]肖海雁.雁北师院2002级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2(3):246-247.
[5]李兵,李晓东.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85.
[6]傅芳香,刘芳梅.体育专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8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CHENG Yana,CHEN Li-xinb
(a.Ment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b.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Methods: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 5,945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CCSMHS.Result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genders,nations,only children,specialties and family origins.Meanwhile,the students’mental health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ll backgrounds.Conclusion:To raise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s.
growing background;college student;mental health
B844.2
:A
:1674-831X(2013)06-0083-05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3-09-20
程燕(1981-),女,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陈立新(1966-),男,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