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辨

2014-03-13张巧凤

文教资料 2014年34期
关键词:个体政治思想

张巧凤

(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辨

张巧凤

(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一定的哲学原理,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体现,更顺应了大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

日常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需求 实践性需求 内在需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存在着以单向灌输为主、以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和记忆为评价依据的知、行、意相脱节的弊端。而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体现,更是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个体发展与社会期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而大学生个体也期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达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这两个现实需求,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个大学生都是社会的个体,而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还要注意个体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教育,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融合度和责任感。

(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的本质联系来看,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从矛盾双方来看,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而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个体的思想政治品的状况相适应、相协调时,个体就会主动接受教育,并引发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这时个体的思想品德状况就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自觉地、能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和支配地位。

(三)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个体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受教育者,又是教育主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大学生个体的心理、情感甚至是理性价值上的认同,发挥学生的认同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发挥效用,促进学生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多维主体结构[4]。也就是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内容、形式甚至教育的载体必须符合个体内在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和价值理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接受了社会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才有可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并进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譬如,“中国梦”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梦想,它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持续不断地努力,需要每一个青年都能勇于担当。因此在教育策略上必须注意要把“中国梦”细化为个体的“我的梦”、“青春梦”,在实现个体梦想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管理促教育,教育融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性活动,它必定与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紧密相连。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通过管理促教育、教育融生活,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需求。

(一)管理是教育的基础,教育使管理得以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一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管理有效优化了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为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各项校园管理规定、制度、纪律等管理手段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它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二)教育融生活,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但又千差万别、富裕六变的‘东西’。”[5]另一方面,我们就在生活之中,“对生活的认识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的变化,……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内在相关性使得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扑朔迷离”[5]。生活是对人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教育,美国教育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求通过教育来改善和改进不合理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大学生大都第一次远离父母,完全寄宿于学校,生活在校园,同学们朝夕相处,衣食住行都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以 “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冲动的激情,而是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我们在学生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中,可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当学生处于家庭困顿、生活窘迫的时候,国家采用奖助学金政策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无息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当学生在自身的生活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体会到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内心油然而生对祖国、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受教育。

当前科学理性主义盛行,技术当道,教育也日益功利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表现为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一些管理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常常演变成单调的清规戒律和枯燥的规范条文,学生只是被要求去记诵和应试,这样被动的记诵和应对,使学生逐渐遗忘了对生活的生动体验,无法感受生活的精彩与乐趣。学生社区管理、宿舍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体活动、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常规考勤等工作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事务性的管理服务工作,但是这些管理服务工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更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在这些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更易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涟漪,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我们在学生社区管理中一改以往的“不准”和“严禁”,由“要我做”改为“我要做”,提倡学生依据宿舍成员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创建宿舍文化,结果出人意料。在宿舍整洁干净的基础上,学生宿舍涌现出了“军营”、“篮球”、”动漫”、“文化创意”、“文艺”等各种风格的宿舍文化设计。生活在这样的宿舍文化氛围中,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宿舍的卫生、维护宿舍的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宿舍文化设计中体验到了自身的创造力和生活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生命潜能和活力,更能主动地参与各项管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上认同,行为中表现: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他们的面貌往往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综合,既包含部分理性认识,又包含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成分,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表现思想,人的思想应该是和他的行为相一致的。但是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顺应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不能真正接受我们的教育,就会表现为知行脱节,表里不一。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更契合大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契合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更加专业化,在能力的提升上更加职业化,在思想认识上更加社会化,他们的人格将更加完善。然而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矛盾。具体表现为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障碍和矛盾、情感的挫折、独立生活能力的缺失,甚至理想的失落,希望的渺茫和信仰的缺失。这些困惑和矛盾最终都会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以各种行为显现出来,如学习缺乏动力和明确的目标,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宿舍卫生状况和生活秩序混乱,矛盾冲突频发;男女情感危机、个人心理危机增多,等等。这些现象出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上,并常和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产生对抗,这些对抗导增加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其本质却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针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这些困惑和矛盾,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情感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心理危机和情感困惑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并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契合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90后”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备受家长和社会的宠爱,不仅肩负着社会和国家的期冀,而且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期望。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有知识、有个人理想和追求,他们对学业的优秀、个人的成功和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都有强烈的内在需求。而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不一定相匹配。这就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最好的契机,作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正好顺应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心理需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科学素质,改善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指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6]。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相互融合与渗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从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着手,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4]魏永强郑大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4(3).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

[6]胡锦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12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个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