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
2014-03-13闫志利林瑞敏
闫志利,林瑞敏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秦皇岛066004;2.唐山市曹妃甸湿地与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河北唐山063200)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1]。世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可有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2]。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等,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典范[3]。
一般认为,农业是弱质性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4]。但特色农业可充分发挥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效缓解农业的弱质性。相关研究表明,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做优,宜采用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形式,将小规模家庭生产转变为与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将以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转变为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这样,可在特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再造市场优势,进而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5,6]。
河北沿海地区含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发达,文化底蕴深厚[7],在促进京、津、冀及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滨海开发带、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确定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实现该规划所确定的特色农业发展目标,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1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类型
农业产业集群可从生产对象、产品形式、生产要素、基地类型等多角度进行分类。为直接表达特色农业的“特色”,研究者多按特色农业产品类型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8~10]。依此,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可分为以下类型:
1.1 特色种植业集群
(1)水稻种植。据调查,唐山、秦皇岛2市拥有稻田面积达6.67×104hm2,单位面积产量达9.3 t/hm2以上,所产稻米占河北省总产量的91.54%,占华北地区总产量的36.86%。自20世纪90年代起,河北沿海地区大力推行稻蟹共作生产技术,稻田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分别达到4.34×104元/hm2和1.14×104元/hm2,比单一种稻增加了43.67%和51.76%。由于采用该技术不施用杀虫剂等农药,稻米被消费者认可为“绿色食品”,售价高于普通稻米0.1元/kg~0.2元/kg[11]。
(2)高效作物种植。据调查,2012年河北沿海地区专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4×104hm2,优势油料作物发展到22.0×104hm2。瓜菜种植产业在抢占京津市场的同时,逐步建成了一批出口基地。秦皇岛市抚宁县优质甜玉米、卢龙县马铃薯和甘薯、青龙县中药材生产等均形成较大规模,特色农业之乡达到6个;唐山市各县、区设施瓜菜、食用菌、特色杂粮种植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沧州市“青青”牌蔬菜,无公害特色配菜畅销不衰,脱水菜和腌渍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花卉产业发展迅速,部分产品走出海外,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2 特色林果业集群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林果业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秦皇岛市大力发展樱桃、板栗、核桃、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树种、品种,2011年全市有88.06%的行政村栽培果树,果品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36%。“天宫”牌大樱桃、“龙富”牌苹果,“碣石牌”玫瑰香葡萄均为河北省农业名牌产品[12];唐山市2012年果品总产量近260×104t,果品产业总产值近130×108元。其中,板栗、核桃、鲜桃和葡萄总面积分别达到 8.5×104hm2、3.0×104 hm2、1.8×104hm2和 0.8×104hm2,设施果品栽培面积达到1.53×104hm2,樱桃、李、山楂、磨盘柿、香白杏、枣等特色小杂果栽植面积逐步扩大;沧州市2011年果树栽植总面积达到17.55×104hm2,各类果品总产达13.9×108kg。其中红枣、梨树和苹果及其他杂果面积分别达到 12.50×10104hm2、3.2×104hm2和 2.17×104hm2,产量达到 5.75×108kg、6.1×108kg和 2.05×108kg[13]。
1.3 特色养殖业集群
(1)水产养殖。据调查,河北沿海地区拥有浅海湿地、滩涂湿地和池塘湿地面积分别为32.64×104hm2、9.47×104hm2、2.25×104hm2,为发展湿地农业提供了优势资源。秦皇岛市昌黎县采用吊笼养殖方法,利用浅海湿地养殖扇贝,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达到6.90×103kg/hm2、2.35×104元/hm2和1.30×104元/hm2。唐山市曹妃甸区利用滩涂湿地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场,单位面积产牙鲆鱼26 kg/m2,创产值1560元/m2,实现经济效益1053元/m2。沧州市中捷水产养殖场年产鳎目鱼达3.5×104kg,市场售价高达150元/kg。实施滩涂资源开发而形成的海水池塘主要生产中国东方对虾、河豚、海蜇、海参及贝类等,淡水池塘主要生产各种鱼类、河蟹以及南美白对虾等[11],均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
(2)畜牧养殖。据调查,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完成畜牧业产值515.68×108元,占河北省畜牧业产值的30.80%。其中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148.32×104t、79.38×104t和205.20×104t,占全省总产量的35.43%、18.98%和43.95%。沧州市形成了肉鸡、肉鸭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毛皮动物养殖业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唐山市已建成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场(区)55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化猪场2003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规模鸡场5861个;秦皇岛市也逐步形成了抚宁县生猪生产基地、青龙县肉鸡生产基地和昌黎县皮毛动物生产基地。
(3)综合种养。据调查,河北省沿海地区拥有沼泽湿地农业资源25.91×103hm2,过去一直处于单一经营状态,或单一植苇,或单一进行水产养殖。近年来,相关县(市、区)广泛推行了苇蟹、苇鱼以及苇鱼蟹共作等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即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苇鱼蟹共作生产模式,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分别达到3.62×104元 /hm2、2.90×104元 /hm2;采用苇蟹共作生产模式,单位面积产值、经济效益分别达到3.51×104元/hm2、2.81×104元/hm2,比单一植苇或单一养殖均有有了成倍提升[11]。
1.4 特色加工业集群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较快。目前,秦皇岛市拥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家,基本形成了以粮油、酿酒葡萄、畜禽、甘薯、水产品、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干鲜果品、林木、奶品、甜玉米、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唐山市形成了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加工、水产加工和林板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七大主导农产品加工产业[14];沧州市拥有省级重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国家级重点企业4家。加工产品有梨汁、枣汁、枣酒、蜜枣、冬脆枣等10大类40个品种,远销海外。
1.5 休闲观光业集群
河北沿海地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强劲。秦皇岛市实施了“旅游立市”战略,目前全市规模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已达57家,乡村旅游经营农户3000余户,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人数已达4万余人,年营业收入可达7.6×108元[15];唐山市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新建了“龙泽谷农业科技园区”、“白羊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等农业观光产业项目;沧州市兴建了一批无公害特色蔬菜观光、采摘、品尝等农业休闲旅游基地,集特色养殖、种植及餐饮休闲服务为一体,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表明,区域资源优势、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传统农业文化等是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间自然资源的差异引起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各类特色农业产业的集聚。
2.1 资源禀赋诱导
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强,植物生长、动物繁殖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条件,使不同自然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类型,特别是特色农业对地域的依赖程度更大。这种地域差异以及社会资本的趋利性,诱导部分农业产业在某一区域内快速集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以河北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业集群形成过程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该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沿海滩涂资源,引入海(淡)水发展水产养殖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诱导了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掀起了沿海滩涂开发热潮,水产养殖业迅速形成。随之,饵料加工业、冷冻保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集聚。此后,水产养殖品种逐步增多,特色养殖逐步兴起,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实现了逐步扩张。
2.2 产业链条延伸
现代农业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项产业,内含种苗生产、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是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休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也逐渐成为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新领域。实际上,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也多由产业链条延伸而成。以秦皇岛市葡萄酒工业集群形成为例,自1983年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在秦皇岛市昌黎县诞生后,该市立足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优越、地形地貌独特、特别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行了酿酒葡萄标准化和有机化种植。随之,出现了上中下游一体化配套投资的热潮。酿酒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与葡萄酒相关的观光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也逐步兴起,产业链条实现了快速延伸。仅25年的时间,秦皇岛市就建成了省级葡萄酒产业聚集区。
2.3 龙头企业带动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以平等交易为主,也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特别是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等多项功能,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2005年,香港金土经贸公司与意大利GF、RK集团共同在唐山市乐亭县投资6987万美元,兴办了全外资股份制企业——河北欧意金土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自投入运营以来,相继建设了国际苗种繁育中心和现代化果品加工企业,实现了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的逐步扩大,现已发展成为集品种引进、试验推广、果品加工、仓贮保鲜、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果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16]。公司在相关村队建立了面积达2.73×103hm2的特色果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链条,带动了本县及周边地区特色果品生产、果品运输等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果品业产业集群。
2.4 农业文化传承
不同农业区域由于发展历史、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不同,形成了独有的农业种植与农产品加工传统文化,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自然形成了本地根植性特征。尽管这种根植性受到新技术应用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农业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地域品牌效应,使相关产业只能在该区域集聚,并形成比较优势。以沧州市红枣产业集群为例,其形成过程就具有极强的特色农业文化传承特征。该市红枣种植等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红枣文化”地方色彩浓厚。改革开放以后,沧州市红枣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13.07×104hm2,年产量达45.5×104t,均居全国首位。依托红枣生产建立的加工企业多达800多家,创立了“沛然枣汁”、“千童枣酒”、“好想你红枣”等知名品牌20多个,成为沧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5 市场环境催生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也是市场环境催生的结果。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农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企业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融入相关产业集群之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合作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集群为企业间实施合作、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17]。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的变化,使河北沿海地区农业资源利用及产出状况、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稻蟹共作技术的推行有效增加了稻田资源产出,所产无公害稻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产河蟹顺应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与之相关的育苗、农产品营销及保鲜、加工等配套产业逐步集聚,形成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越来越多的农户和企业加入到农村新型合作经营组织之中,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催生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2.6 政府行政推动
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首先,河北省人民政府确立了“一产抓特色”的总体思路,制定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各市、县也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提出了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措施。其次,河北沿海地区以建立农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园等形式,提供了交通、电力、电信等公共产品,成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空间载体和物流、人流、信息流运行的桥梁。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投资收益,吸引了相关企业在该区域的集聚;再次,各级政府提供的减免税费、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激发了区域对相关企业集聚活力,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此外,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一些专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相继建立,构建起企业之间、农户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等在市场、技术、人力资源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比较,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仍然较小,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区域协同效应尚未发挥
国外发展经验表明,与一般农业产业集群相比,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更为显著的地域特征、产品特色和品牌影响力。2012年7月,河北省制定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提出了农产品供给、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收入等七大类26项具体指标,但仍对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仍缺乏统筹安排。由于尚未建立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省级领导(协调)机构,各市县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沿海与内陆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不尽明确,导致出现了产业雷同及农产品同质现象。同时,现行的“土地细碎化分散经营”方式导致特色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流通体系等建设还未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区域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3.2 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受限
产业链条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运营形态。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可使产业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状态,向下游延伸则进入到市场开发环节。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相比之下,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仍然较小,特色农产品仍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龙头企业在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受损,集群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尚未形成,生产规模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的聚集效应。
3.3 外部环境支持依然乏力
尽管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由于农业的弱势地位和综合产出效益较低,社会经济实体与农业合作或对农业支持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尚未在区域内健全产业集群多功能网络系统。特别是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特色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幅度较大,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这与社会资金的趋利性形成较大反差,制约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关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仍然较少,各种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依然存在,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待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以及金融支撑体系尚待完善。所有这些,均导致河北沿海地区内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难以实现依据市场需求合理流动,各种资源在区域内难以依据市场规则实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直接影响到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的水平与进程。
3.4 资源利用水平尚待提高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然资源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力不断增强。河北省沿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虽高于全省平均值,但土体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开发其他特色作物种植难度较大。农业生产设施年久失修,部分区域河道、渠道淤积问题严重。自然降水年际间变化较大,人工配置水资源受限。河道、水库等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亟待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水质咸化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多、速度较快,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农业多元化服务体系尚待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较慢,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够。依托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农产品的多功能开发尚未到位。所有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资源利用水平。
3.5 产业集群竞争不够充分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能够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而且能够增强集体声誉和社会信任,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竞争优势。但目前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品多具季节性等特征,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就集群内部竞争而言,由于所生产的水产品以及果蔬产品等必须保持其鲜活性,才能体现出较高的市场价值,这使农户在与其他经营主体的交易过程中多处于被动地位,集群内部竞争难以实现。就集群外部竞争而言,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仍然较低,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仍不尽到位,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就竞争外部环境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仍不健全,产品的地域标识缺乏监督机制,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给集群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如2011年秦皇岛市昌黎县部分企业生产假冒葡萄酒产品被中央电视台曝光之后,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其他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发展。
4 促进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河北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地区,理应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实现率先突破。
4.1 制订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产业集群区域协同效应较低、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和中共河北省委提出“一产抓特色”的具体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把推进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机构,立足现有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及产业集群发展基础,科学制定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用“市场观”引领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增强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用“大农业”理念发展农业,充分挖掘产业内涵,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展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树立“大生态”发展理念,促进特色农业的循环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2 构建多元产业集群发展投资体系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现阶段,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投资主体单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呈降低趋势,投资数量及投资结构明显不能满足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位一体、结构优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投资体系[18]。各级政府应在全面落实中央对农民直补和综合补贴政策的同时,保持对农业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资金的投向与重点,确立支持范围,引导社会资金的集聚。政府资金应重点用于科技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4.3 创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特殊的资源优势、毗邻津京的区位优势以及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推进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与自然法则,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和“教科经”深度融合的机制[19],进而将现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农业育种(苗)、种(养)植、加工、销售各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分工精细化、专业化程度;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兴办家庭农场等措施,促进土地经营权的转移,进而实现规模经营,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和设施装备能力,不断提高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益;通过构建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以市场化带动品牌化,以现代化带动集约化。
4.4 优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不断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在科技支撑方面,应逐步提高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鼓励相关企业成为特色农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注重发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各类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不断提升特色农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人才支撑方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使农民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在组织形式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等方式,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推动集群内部各主体相互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通过政府科学规划与投资引导,解决产业雷同及农产品同质现象。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以及金融支撑体系建设,活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传承特色农业产业传统文化。
4.5 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在于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而产品优势集中体现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当前,我国消费市场供应丰富,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虽初具规模,在华北地区农产品市场上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但“销售难”仍然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顺应世界绿色食品运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河北沿海地区应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引导广大消费者逐步增强品牌忠诚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现代交易方式。积极推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引领生产、规避风险的作用,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兴办物流实体,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服务,进而实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增效。
[1]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 [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
[2]姚春玲.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318-342.
[3]李春海,张 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9-58.
[4]石红梅.农业产业化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安溪茶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4):30-33.
[5]Zepponi D,Fisch D.Industry-Driven Leadership is Vital for Rural Communities[J].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2007(12):20-23.
[6]Todd M G.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Businesses[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27(1):89-103.
[7]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1tz/t2011 1208_449 756.htm,(2011-12-08)/[2013-11-16].
[8]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研究 [J].台湾农业探索,2005(1):13-17.
[9]赵俊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为例[D].银川:宁夏大学,2011.
[10 杨恿.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1]闫志利.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取向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2):130-133.
[12]贾方辉.秦皇岛市果品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河北果树,2007(6):19-20.
[13]王仁怀.沧州市果品产业发展迅猛[J].河北林业,2011(1):15.
[14]周 颖,尹昌斌.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4-7.
[15]付晓杰.低碳经济下的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1):35-40.
[16]杨 洁,孙 杨,甄翠敏,等.唐山市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27-30.
[17]王锦旺,张洪吉,张现强.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研究[J].农村经济,2008(4):40-42.
[18]崔凌凤.论构建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63-65.
[19]王 瑞,孙 芸,栾敬东.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3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