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观察
2014-03-13
中国记者 2014年8期
文/本刊记者
7月22日,“澎湃”全面上线,网友戏言“被澎湃刷屏了”;同时,“澎湃”CEO邱兵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亦炙手可热。发刊词开头阐明,“谨以这段文字和这个互联网产品献给我们恋恋不舍的1980年代。”
句中的“互联网产品”或许是转型中的纸媒人经常谈论却也无可奈何的元素。与此相呼应的是,《东方早报》2013年12月23日头版的整版招聘广告:“中国上海互联网行动正在招募”,招聘榜首位即“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一职。
与讨论“新闻产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等议题相比,也许“《东方早报》会怎么样?记者编辑会不会下岗?”“传统纸媒人在澎湃能谋到哪些职位?”等问题更接地气,这些答案或许连接着互联网大潮下传统报人的未来。
关于第一个问题,罗昌平在名为《〈东方早报〉开始“澎湃”》的文章中提到:“纸质《东方早报》逐步缩版,只保留部分编辑;原有团队三分之二的成员转战新媒体,其中记者整体划移”。
关于第二个问题,从“澎湃”招聘中或许能觅得端倪。第一次招聘,从职位需求看,产品经理、技术总监等与互联网关联的岗位占多数,而记者招聘比重较小,并被安排在招聘信息末端。第二次招聘集中于视觉人才,招聘信息在“视觉中国”网站刊发,目标直指图片编辑、三维动画、平面动画、负责数据新闻视觉呈现及交互的前端工程师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