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服务链”引导报纸转型
——《厦门晚报》从“办给市民看”向“为市民办事”转变的启示

2014-03-13唐亚强

中国记者 2014年4期
关键词:晚报植物园厦门

□ 文/唐亚强

从办报角度思考媒体转型,首先要正确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内容。换句话说,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优质内容将始终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从受众需求来看,报纸内容又可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意义上从满足信息需求角度来制作新闻,靠好看内容吸引读者;一个是从核心需求角度运作报纸,帮读者解决实际问题,靠实用服务留住读者,进而升级为用户。

基于对内容和服务递进关系的认识,《厦门晚报》以2013年10月新一轮改版为契机,导入“服务为先”的理念,提出从“办给市民看”向“为市民办事”转变,借助“我要说”热线和新媒体手段,调整板块架构和内容生成模式,形成“服务链”,引导报纸由“信息平台”向“服务平台”转型。

链条一:扩充“我要说”功能,市民反映问题件件有落实

以原汁原味刊登读者来电为特色的《厦门晚报》“我要说”,创办10年来一直是厦门市民最喜爱的栏目。2013年改版,《厦门晚报》充分利用这块资源,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直接服务市民的新平台。

一个是扩充版面,将原来每天一个版“我要说”扩到两个版,增设取材“我要说”微博的“微生活”板块,同时细化栏目,投诉有“我监督”“火大”“微吐槽”,表达情感有“我道歉”“郁闷”,发表看法有“表扬”“鄙视”“惊讶”,还有贴心的“微提醒”等,为市民提供畅所欲言的“论坛”。

一个是扩充功能,突出服务,为市民解决实际困难。对市民通过“我要说”热线和微博反映的问题,容易办到的事,或与被投诉单位及时协调,或转给相关部门,快速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

厦门很多医院的院长有一个习惯:经常看《厦门晚报》“我要说”上面有没有反映自己医院医生的问题。有家大医院甚至定下规矩,对在“我要说”被市民表扬的医生给予奖励,对被投诉的医生进行处罚,借力提升服务质量。曾经有一位医生因为医术高、脾气好,病人深受感动,硬要塞个红包给他表示谢意。这位医生拒绝了病人的红包,同时“暗示”了一句:确实要感谢,你给《厦门晚报》“我要说”打个电话就好。

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是亮相《厦门晚报》“我要说”较高的群体。厦门市运管处主动与“我要说”联动,有关出租车绕道、拒载或其他服务方面的投诉,接到一件查处一件。厦门公交集团则直接与《厦门晚报》建立互动机制,凡是接到有关公交司机的投诉,马上调查核实,如果确是司机的责任,严格照章处罚。有时是司机被乘客“冤枉”,也会把真实情况反馈给“我要说”。

有意思的是,有些单位还指定专人看《厦门晚报》“我要说”,发现跟他们有关的问题马上整改。今年2月底,一位市民反映湖里区梧桐西路路灯不亮,市政工程管理处一看到晚报这条信息,就通知下属的路灯管理所到现场排查,当天晚上就亮灯。事后,管理处负责盯“我要说”的工作人员又专门致电《厦门晚报》热线反馈:梧桐西路路灯修好了!

说了不白说,甚至比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更管用。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使《厦门晚报》“我要说”成为厦门本地直通市民最热的渠道之一,拉近了和市民之间的距离。

链条二:开辟“帮您办”专版,倾情为市民排忧解难

“我要说”每天接到大量的市民投诉中,也有不少棘手的难题。一时难以解决,怎么办?《厦门晚报》进一步延伸“服务链”:开辟专版“帮您办”,派记者介入协调解决。

2013年12月,市民陈先生致电“我要说”:“湖光路和凤屿路的交叉路口有一根倾斜的废弃电线杆,最近越来越斜,担心总有一天会倒掉,既然已经废弃不用了,为什么还不移走呢?”记者到现场一看,确实存在安全隐患,马上采访电业局,了解电线杆的归属,电业局经过查询,确认这电线杆是以前福津大街楼盘开发时设立的,产权属于开发商,如果要拆除,要由开发商来执行。记者又联系了福津大街开发商,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人当即表示:如果是属于公司的,将尽快把废弃的电线杆拔掉。“帮您办”全程实录见报,“白纸黑字”督促开发商落实。

筼筜湖是厦门城市的“客厅”,今年2月底,市民向《厦门晚报》“我要说”反映内湖导流堤两侧部分栏杆损坏:“这太危险了,市民散步不小心就会掉进湖里。”经实地察看,记者发现栏杆确实有多处破损,而且靠湖一侧更为严重。记者找到筼筜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马上表态:护栏已经在预制,过几天就派人装上去。“帮您办”及时进行反馈,让居民吃了定心丸。

对市民反映的问题,有时光听一面之辞可能有失偏颇,“帮您办”设计出统一的报道体例:市民原声、现场调查、部门行动或回复。把记者现场核实情况和各方的声音都摆出来,确保客观公正,同时也督促问题的解决。

一位市民致电“我要说”,厦门中医院公交站每天早上被附近批发市场运载海鲜的货车占用,公交车没法靠站,污水横流,路面又腥又臭。第二天早上,记者就按照这位市民所说的时间来到现场,发现整条公交车道被海鲜车堵得严严实实,到站的公交车只能停在外侧的车道上,让乘客在机动车道上下车,非常危险。记者随即把情况反映给城管部门,城管部门迅速行动,协调所在街道、派出所,第二天早上就展开联合执法整治。面对记者,居民纷纷称赞:“这效果是看得见的,今天道路通畅了,地上的污水也少了。”

《厦门晚报》“帮您办”以平均每天一到两个版的规模持续发力,实实在在协调解决了大量这样看似细小,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倾情为市民排忧解难。

链条三:找准“热点话题”深挖,持续追踪直到追出结果

对市民一个阶段反映比较集中的现象,《厦门晚报》先在“我要说”里面的“微话题”栏目发起讨论,找准热点和难点,及时跟进策划,利用“话题”板块一追到底,直到追出结果,给市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小摊小贩占道经营是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的“老大难”。《厦门晚报》“我要说”不断接到这方面的投诉,不少市民称多次向城管部门投诉都得不到根治,希望《厦门晚报》给予关注。2013年10月中旬,《厦门晚报》派记者组深入展开调查摸底,决定选择占道经营最严重、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湖里区枋湖路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展开“攻势”。第一步在“今日话题”用两个版披露沿路脏、乱、闹现象:《这里是道路还是集市?》,由于这条路就在湖里区政府后门口,位置特殊,报道一出去,周边居民踊跃呼应,又曝出枋湖路占道经营背后,还存在站街女当街拉客、赌博窝点泛滥等更多乱象,第二天《厦门晚报》在同样版位又拿两个版跟进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湖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指派分管副区长连夜召开专项整治会议,并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违规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整治,辖区派出所也连夜行动,清查黄赌现象。第三组整治行动的报道发出后,乱象暂时得到遏制。但由于枋湖路占道经营由来已久,情况十分复杂,区里提出设置一个缓冲期,边整治边劝导,并组织专场招聘会引导摊贩转岗就业。

11月30日下午,湖里区组织城管、公安等8个部门联合展开“收网”执法行动,出动230名执法人员、工作人员对枋湖路及周边占道经营乱象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同时在沿路设立多个执法岗亭,公安、城管执法人员联合驻守,“定人、定点、定责”加大监管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之后对道路进行绿化改造。整条道路彻底好走了、干净了,周边居民拍手叫好。很多一直关注《厦门晚报》报道的其他片区居民,纷纷找到“我要说”,举报占道经营乱象:“我们这里一到晚上也是很严重,希望有关部门来管一管”。湖里区委、区政府又顺势而为,推广枋湖路整治的成功经验,陆续对辖区主次干道占道经营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市容环境。

按照这种操作手法,《厦门晚报》先后推动解决了不少长期困扰市民的热点难点问题。位于厦门市中心城区的园林植物园是市民的活动中心,近几年,由于管理不到位,放任大量社会车辆进出植物园,园区“禁车令”形同虚设,晨练、休闲的市民深受其扰,意见很大。此前媒体曾多次曝光,植物园方面总是拿出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结果不了了之。《厦门晚报》经过精心策划,针对植物园以前提出的各种“理由”,深入现场,多方调查取证,连续几天用专题滚动报道,逐条破解,配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谴责的声音,使植物园车辆扰民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最终植物园坐不住了,主动联系记者,针对《厦门晚报》报道的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四条具体措施,对驻园单位用车、植物园用车及摩托车的问题进行规范管理,没有通行证的车辆一律不准进入园区。重新享受植物园宁静的市民,直夸《厦门晚报》“为市民办了件大好事。”

《厦门晚报》的贴心服务,使很多市民不管遇到大事小事,烦心事还是开心事,都愿意第一时间通过晚报热线或微博、微信告诉《厦门晚报》,成为晚报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厦门晚报》因此又开辟了一个特别的栏目:报喜。很多市民每逢家里有人结婚了,生小孩了,或者考上大学,参加比赛得奖了,都喜欢告诉“我要说”。《厦门晚报》也准会派记者登门采访,刊登在报纸上,让更多市民分享他们的喜悦。

正是因为拥有大量这样铁杆的“朋友”,在今年的报纸订阅中,《厦门晚报》固定订户订阅量不降反升,呈现逆势增长的好势头。

与此同时,把为市民服务的意识贯穿办报全过程,也使《厦门晚报》挖掘出大量的独家新闻,内容上凸显与同城媒体差异化,与新媒体差异化,成为《厦门晚报》发展的核心优势。

猜你喜欢

晚报植物园厦门
厦门正新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偶”遇厦门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