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到才是准时
2014-03-13燕子坞主人
●燕子坞主人
早到才是准时
●燕子坞主人
“功夫茶惨案”
中秋节前夕,陪一位老前辈宴客,两位客人都是他曾经的学生。我们到的时候,其中一位已在等着,不到40岁已有亿万家产,对老师非常恭敬。聊了半个多小时,另一位才匆匆赶来。他赶得一身汗,坐下来一边揩一边说:“老师,我知道你年纪大,胃不好,吃月饼不消化,所以特意给你带了盒坦洋功夫茶,很养胃的!”
现场一阵尴尬,先来的那位更是脸都红了,因为他送的正是“不消化”的月饼……
迟到的那位40多还只是小主管,从那天的情形看,真是一点儿都不奇怪——缺乏常识,连中秋别人多半会送月饼都没有考虑到;缺乏观察力,如果擦汗之余能多瞄两眼现场,也不会无视那么一大盒月饼。所以结果是,明明他的礼物更用心,却输了人情。
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修炼出来的,不过他那天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逆转一切:比所有人都早到。如果他第一个到,看别人提着一盒月饼,还会那么冒失吗?不仅不会,而且有时间细斟慢酌,把话说得更得体。
我本也是习惯性迟到症的重病号,可见识了“中秋坦洋功夫茶惨案”后,我决心改变。随着“比所有人都早到”的次数越来越多,我越来越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早到的好处可以从容地照照镜子
在社交场上,每个人都是演员,登场前需要确保自己的形象不出纰漏。如果约好的地点在包厢,那你还有机会先到化妆间补妆。如果是在开放的空间,一上来就要打照面,迟到的你往往没有了确认形象的机会。即便马上去化妆间,你的囧样也已被对方尽收眼底。谁说早到不是最好的补妆?
可以从容地熟悉“战场”
只要提前20分钟,到现场走走看看,就能为自己赢得很多优势。尤其是高档场所,常有些奇特的器具和规矩,第一次去的人就算不出糗,心里也难免忐忑。而早到的你完全可以释放你的好奇,或看或问,了解一下怎么吃怎么用,到时你手法娴熟若此地常客,对方哪敢轻视?
可以从容地掌握心理优势
心理学家说,先到的一方,更能获得主场的感觉。因为每个人对陌生环境都有不安全感,不过只要待上20分钟,新环境就能变成“老地方”。当对方姗姗来迟,他左顾右盼,你神态自若,气场上就先得了一分。
如果需要你点菜,而你看菜单像做阅读理解题,来回翻几遍还拿不定主意,会给人优柔寡断的印象。如果你提前把“阅读理解题”做了,侍应生递上菜单,你一摆手,干净利索报出几个菜名,顿时有一道VIP的光环点亮你精明干练的形象,气场上又得了一分。
如果当天是一个陌生的圈子,而你偏偏又是一个“人多时候最沉默”的人,那你只有早到才有机会和每个人都寒暄几句,以便尽快融入。如果有大人物在场,那你更应该早到,这样才有机会坐到他身边——这不仅能让大人物记住你,还能让其他人重视你。
早到才是准时
最好早到20分钟。少于这个时间,许多事不能从容完成,多于这个时间,气势也会减弱。早到不妨留下“证据”,比如先点一杯饮料或是一份小碟,对方看见自然就明白。这样,你的诚意和他的歉意,会在后面的交谈中产生微妙的效应。
有早到20分钟的觉悟,才能确保准时。那些算准了时间出门的人,一心想的是让自己的时间价值最大化,却没有考虑对方的时间效益,而最好的尊重,就是尊重对方的时间。
如果是登门做客,早到却不合适。因为他可能还在整理房间,可能还穿着背心短裤,你的早到会让他手足无措,比迟到还失礼。不过你可以提早到达附近,整理妆容、凝神养气,在时间恰好时,优雅地按下门铃。
不得已迟到了,打电话跟对方说:“再过10分钟就到!”结果快半小时才来,这只会加倍对方的不满。很多人误以为,把等待时间说得越短,越能安慰对方的情绪,这实在是很大的误区。既然迟到了,不如迟得痛快些:告诉对方还需要半小时,如果你25分钟赶到,对方反而有惊喜,并感受到你风尘仆仆的不易,重拾对你的信任。
社交应酬应该早到,何况赖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早到意味着勤奋,迟到意味着懈怠。当我早到办公室,见到有下属已在座位上开好电脑,会刮目相看——尤其是前一晚有部门活动或加班到很晚,第二天依然早到的人,让我由衷觉得他值得信赖。而迟到的人,遭主管白眼不说,与你合作的同事也要侧目——别人难免因你延缓了工作,在时间上为你的迟到埋单。
(摘自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