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火种在梧州
2014-03-13严佳宜
严佳宜
岁月寻踪
红色火种在梧州
严佳宜
位于大中路的青年运动领导和宣传机构所在地
1925年4月。春光明媚,正是踏青赏景的好季节。
这天,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聚集于梧州城东北方的白云山脚。刚刚三十出头的一位,是广西省立二中教师罗如川,其他14岁至20多岁的都是在校中学生,有省立二中的戴锡禄、钟云、董铨汉、苏国忠、刘伯魁、邓剑虹、苏炳瑜、钟洁蕙,苍梧县立中学的杨秋人(杨剑秋)、易泽苍(易超然)、钟汉廷、何文炳,苍梧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李素秋、陈丽卿、钟兰芬、陈泽松、李淑静、苏小芬。
白云山原名大云山、大灵山,又叫望夫山。它遥连五岭,蜿蜒盘桓,海拔367米,是梧州的最高峰。山上树木多以马尾松为主,林涛似海。
14岁的钟洁蕙紧跟着哥哥钟云,胆怯地发问:“二哥,不会出大老虎吧?”钟云初生牛犊不怕虎,豪迈地说:“别怕,今天来了这么多武松,老虎敢出就打呗。”他的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罗如川说:“李白曾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到白云山,不攀山路,难品其中滋味啊!”
师生们勇往直前,尽管气喘吁吁,挥汗如雨,但大家都登上了顶峰。环视四周,山连山,岭接岭,山风吹过,松涛呼啸,像奏响浩然雄浑的进行曲。
罗如川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大学时代深受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爱国精神影响,平时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民主革命新思潮的熏陶,使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到广西省立二中任教后,他锐意改革,摒弃脱离社会现实的老一套,注重把学校生活与社会斗争结合起来。这次白云山郊游,就是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的实践之一。
在云岭之巅,学生们放声高歌、跳绳、踢毽。午餐之后,罗如川讲述了有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运、工运、农运、妇运的情况,又谈了自己的想法:“三江总汇的梧州城,作为百年商埠,水路交通便捷,工商业比较发达,文化教育也有基础,既是帝国主义侵略广西的据点,也是民主革命思想传入广西的第一站。在广西,辛亥革命,梧州首先独立;五四运动,梧州首先响应。不久的将来,梧州还会创造一系列的‘首先’。我觉得,梧州会像白云松涛,激荡怒吼。各位时代青年,不打算冲锋陷阵,当革命急先锋吗?”罗如川的话言简意赅,让这群年青人激情满怀。
此后,在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岁月,这群时代精英,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他们的同学陈漫远在历经革命战争枪林弹雨的考验后,1978年重返梧州,登上白云山,泪洒群山,写下了《登梧州白云山》:
绝顶树葱茏,
登临八面风。
思潮随水远,
汩汩颂英雄。
民国日报
1925年6月23日,广州沙面租界的外国军队向手无寸铁的香港罢工工人以及广州的工人、农民、学生、爱国市民游行队伍开枪扫射,珠江畔血流成河。消息通过电报迅速传至鸳鸯江畔,位于塘尾巷的梧州民国日报社印刷车间,彻夜灯火通明。
6月24日上午,梧州大街小巷回响着叫卖《梧州民国日报》的喊声。报纸头版在触目惊心的通栏黑体字大标题《万急,万万急》之下,详细报道了香港、广州各界人士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示威游行队伍遭英法海军陆战队枪击,52人牺牲,170多人重伤,轻伤不计其数的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疾呼“同胞们,亡国了,怎么办?怎么办?”
当日下午,《梧州民国日报》连续出版,再以《十万火急》为通栏标题,发出通告:“查本月25日为全国举行大示威之期”,“届时我梧州无论政界、学界、警界、工界及一切人等,凡属国民如非甘心亡国、做帝国主义之顺民,都应该一致起来参加运动……”当时卖报场面蔚为壮观,报社发行主管、编辑、记者、校对、印刷工人齐上阵,与报贩一同上街卖报。
此情此景,感染了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梧州市民。街头挑担的小贩也帮着叫卖。住楼房的市民往常用小篮从骑楼吊钱下来买小食,这天不断吊下吊上的小篮里,装的多是《梧州民国日报》。卖“飞机榄”的小贩甚至把卷着重物的报纸抛上楼去。天天拄着铁头竹竿,边敲路面边悠扬叫唱“粒粒酥脆南乳肉”的盲人,也唱起童谣“刀切菜,买镬盖,镬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一班番鬼仔”,以此表达对帝国主义的切齿痛恨。
1925年6月,梧州为响应省港大罢工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6月25日,梧州全市罢工、罢课、罢市,两万多人参加示威游行。码头搬运工人冲在队伍最前头,直逼白鹤山英领事署,包围思达公医院,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英领事署驻地”等口号,并下半旗向上海、广州死难烈士致哀。报社同仁沿途提出急速捐款,接济受难同胞的倡议,获得热烈响应。
这份造成轰动效应的《梧州民国日报》,创刊于1925年6月19日,刚问世就为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高声呐喊。该报周一至周六出报,每日两大张共8版,原先是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机关报。1925年8月下旬,共产党员龙启炎,共青团员周济到《梧州民国日报》分别担任总编辑、编辑,并以此合法身份,秘密筹建共产党、共青团组织。《梧州民国日报》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国民革命、工农革命运动的舆论阵地,促进了中共梧州支部成立及国共合作在梧州实现。
1925年12月,中共梧州地委建立,地委书记兼宣传部长谭寿林任报社主任,组委兼组织部长龙启炎任总编辑。这段时间的《梧州民国日报》,继续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及“三大政策”,在广西产生巨大影响。《梧州民国日报》是广西最早的国共合作的报纸,报社也是中共广西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梧州支部的工作据点。
钟山
青年先锋
夕阳西下,梧州北山脚有“盲妹巷”之称的白屋地,走出成群结队的盲女。她们略施脂粉,穿着色彩缤纷的唐装大襟衫裤,背后斜背各式民族乐器,一手拄竹竿,一手互相牵引。拖踏的声响,穿过法院里、大中路、南环路、大南路直至河堤,去卖唱或替人捶骨、按摩,赚取可怜的生活费。一队又一队的盲女,成为20世纪初叶梧州傍晚凄凉的风景。
在河堤一个小炒卖摊前,一个怀中抱着二弦的盲女,拄着竹竿闻声来到一张有两个男人论谈的方桌旁,要给他们唱曲。20岁左右的那位男士,见盲女年方二八、楚楚可怜的模样,掏一枚双角子银币按于盲女手里,说:“妹妹,我们不听曲,你歇歇吧。”盲女不愿无功受禄,不肯离开。两男士对视一下,年近30岁的那位说:“妹妹,会唱水上船歌吗?”盲女点点头,说:“我清唱吧。”接着,抑扬顿挫唱起来:“西江下来滩复滩,三百六十长短湾,礁石暗藏浪花溅,河床浅窄曲又弯……”
盲女走后,两人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水上民歌。
他们俩是在梧州工作的东莞同乡。20岁左右的男士叫钟山,又名钟觉,广州农讲所第一届毕业学员,1925年1月到梧州,初于国民党梧州市党部筹备处做出纳;市党部成立后,他转往《梧州民国日报》做编辑。年近30岁的叫罗少彦,是梧州培正初级中学国文教员。
一会儿,来了一个年轻稳重、仪容整洁的男人。钟山向罗少彦介绍说:“这是我们《梧州民国日报》新任的总编辑龙启炎先生。”
大家握手后坐好,随意点了几个菜。罗少彦说:“《梧州民国日报》办得好。6月份,声援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的舆论先行,很有声势,我至今记得钟山老弟那篇力作《桂人亦应以狂热之精神对付上海惨案事件》,文中疾呼,英帝国主义之枪炮施临于吾人之身上矣!我中华国民与英帝国主义决斗之时至矣!”
钟山叹道:“唉,可惜停刊快两个月了。”
龙启炎说:“《梧州民国日报》触动了国民党地方右派势力的利益,能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吗?别泄气,有破坏就有建设,暴徒捣毁了报社,我们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努力尽快恢复出版报纸。”
龙启炎又问罗少彦:“你是基督教徒?”
罗少彦答:“对。在东莞读耶稣教会学校,曾经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北京读书期间,接触社会进步思潮,渐渐产生疑惑,上帝真的是万能的救世主吗?”他看一眼邻近活动的盲女、乞丐,说:“上帝为什么不救他们呢?”
龙启炎说:“爱国青年应该关心祖国命运和人民安危。信仰自由,但是,要认清英美帝国主义披着宗教外衣,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真面目。”
龙启炎是广东广宁人,广东省立一中毕业。1923年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1925年4月任共青团广州地委宣传委员。
1925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通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从广宁调派龙启炎赴梧州,开展党的工作,公开身份是《梧州民国日报》总编辑。龙启炎到达梧州,首要任务是恢复出版《梧州民国日报》,让报社成为党的工作据点,从中培养、发现骨干,筹建党团组织。
龙启炎在与罗少彦的谈话中,发现了罗少彦忧国忧民、积极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思想,引导他阅读马列主义书刊,如《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宣言》等。学习革命理论后,罗少彦渐渐领悟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必须靠自己,思想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
罗少彦所在的梧州培正初级中学,是美国基督教两广浸信会桂南和会办的。1925年夏,五卅惨案血淋淋的现实警醒了罗少彦,他联合爱国教徒,组织成立梧州基督教促进会,推动了教会内部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8月底,共青团广州地委派共青团员周济到梧州协助龙启炎工作。
周济,于广东省立公路工程学校毕业,曾任校团支部书记,广州学联调查部长。周济先在《梧州民国日报》当义务编辑,后到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当教师。他住在罗如川隔壁,两人朝夕相处,思想接近,很快成为好朋友。
龙启炎与周济、钟山等齐心合力,终于在1925年9月15日恢复出版《梧州民国日报》,成功利用该报宣传马列主义和国民革命,开办劳工夜校,发动群众继续声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龙启炎、周济在办好《梧州民国日报》的同时,殚精竭虑做好建党建团工作。他们用共青团外围组织新学生社的名义,吸收钟山、罗少彦及国民党梧州市党部组织部长李血泪(李文钊)、工人部长李天和入社,1925年9月正式建立新学生社梧州分社,由龙启炎任书记。新学生社梧州分社在省立二中、苍中、女师、女子高等小学等校,先后建立支部,还发展中国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员及社会青年入社。9月初,建立广西的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梧州支部。
共青团梧州支部干事会由龙启炎、钟山、周济3人组成,龙启炎任支部书记,周济任组织干事,钟山任宣传干事,共有团员4人,隶属共青团广州地委领导,支部办公点设在马王街梧州民国日报社内。10月,共青团梧州支部改属共青团广东区委领导。
罗如川于1925年9月加入共青团。他与周济一起恢复了省立二中学生自治会,在学生中发展钟云、潘绍奎等入团。12月,共青团梧州支部发展为共青团梧州特别支部,仍由龙启炎任书记,下属有两个团支部,即团梧州支部和团省立二中支部,罗如川任团省立二中支部书记。
1925年12月,罗如川、罗少彦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山钟声
1925年9月。梧州的清晨,热闹、繁忙。
来自蒙山县的农民儿子陈漫远,是这天城里最早迎接曙光的人之一。陈漫远这时名叫陈万源,漫远是后来军旅生活中,取屈原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改的名。陈漫远当时还不满14岁,刚考入梧州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在二年级插班。他个子不高,纯朴腼腆,乳毛尚未褪尽的脸上,透出勃勃英气。
这是一个难得的假日,陈漫远走出学校大门,朝附近的北山奔去。陈漫远喜欢都市生活带给他的全新感觉。本来,他是愤于土豪的专横,苦于家乡的闭塞,才离乡背井出来求学的。学校给他展开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些热情活泼的同学们,男的西装长裤,女的短衣短裙短发,他们打破封建礼教的禁锢,社交公开,这在家乡的农村甚至是县城,都是不可想象的。
沿着盘旋山径健步上山,东边天宇已呈现橘红色,很快地喷出一缕金色的阳光。陈漫远忽然听到有人呼唤,猛一回头,是高年级的大同学钟云来了。
钟云17岁了,清瘦、颀长、俊逸,更加矫健,更加富有生气。
陈漫远惊讶地问道:“你怎么来了?”
钟云说:“你老兄单独逛北山,闷声不响想什么呢?”
陈漫远憨憨笑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钟云拉陈漫远在一棵大树旁坐下,说:“昨晚我去江上小艇探朋友,夜深了,在艇上住,今早走时他们送我这篮糕点,正想拿回学校给大家吃,在校门口见你走出,就跟着来了。来,趁热尝尝。”
陈漫远不客气,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两人边吃边谈。
钟云说:“听苏二哥说,你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只是心里有些事未想通。有什么疑问,可以说出来嘛。”
1937年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参谋长的陈漫远
苏二哥是省立二中的同学苏炳瑜,藤县人,与陈漫远一见如故,互称“邻县同乡”。陈漫远到梧州后,把他作为第一个知心朋友。这时,陈漫远想,既然苏二哥跟钟云讲过自己的心事,证明钟云是可信的,于是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
钟云静静听完,笑道:“你有一个很好的志向,想专心读书,想为老百姓做事。但是,今天我们不能只埋头读书,还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陈漫远有点儿迷茫:“清醒的头脑?”
钟云说:“比如三民主义也有各种牌号,有真有假。”接着,他详细分析梧州政治形势:“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是国民党左派的据点,实际上是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国共合作联合战线。”
陈漫远心里一亮,想:噢,怪不得梧州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能够如此蓬勃开展。
钟云又说:“然而,国民党内豪绅地主的代表人物集中在国民党苍梧县党部,他们和反动军警头目、奸商、军阀相勾结,对抗进步力量。所以,今天我们不能只读圣贤书,得先解决窗外事。我们一边读书,一边还要干革命。”
钟云没有明说,但陈漫远明白,这是CY和CP(共青团和共产党的代号)的语言。两人下山时,阳光灿烂,城内寺庙传来响亮的钟声 ,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1926年5月,经苏炳瑜介绍,陈漫远参加了共青团组织。
钟云,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梧州学联执行委员会委员、广西省学联宣传部长、邕江道青年运动特派员、共青团梧州地委书记。是广西最早的共青团员之一,广西青年运动的先驱。
1926年12月19日,中共梧州地委书记谭寿林等5人被梧州军警逮捕,党团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在此期间,共青团梧州地委书记马英也奉调回粤。马英离梧前夕,介绍钟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马英离梧后,钟云接任共青团梧州地委书记。钟云在反共逆流的重压之下,毫无畏惧,毅然挑起共青团的领导责任,开展青年运动和学生运动。
60年后,陈漫远又回到梧州北山,再次聆听北山钟声,领会人生真谛。他写道:“有人说,人生道路千万步,但最关键的常常只有一两步。同样,一辈子接触的人数不胜数,但最重要的也只有几个人。我在梧州接触的人,对我的生活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先是苏炳瑜把我介绍给钟云,使我从迷惘中清醒。后来,校内著名的左派老师周济又把我介绍到市总工会,在店员工会当书记(相当于今天的文书),参加群众运动锻炼。1927年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1929年10月,罗少彦介绍我参加革命军。我记得,在家乡湍急的溪涧上,常常横摆着一块块的大石,叫做水跳石,让人们从这块跳到那块,渡过溪涧。那些石块,其貌不扬,可是没有它,你就过不了河。苏炳瑜、钟云、周济、罗少彦4 位,就是我的水跳石,得力于他们,我踏上了革命征途。”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