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

2014-03-12常凌翀

新闻前哨 2014年1期
关键词:助推文化产业西藏

常凌翀

[摘要]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西藏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措施起步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文化观念,思想上较为传统和保守,在文化体制机制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务必要有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树立大文化产业观。

[关键词]助推 西藏 文化产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的媒介品牌与创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0XXW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JJD860006)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过程。没有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文化产业不能走向深入,难以发展壮大,更难步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轨道。新世纪以来,尽管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法规,但现行的文化体制没有完成整体性转换,改制进程发展缓慢,文化市场缺乏活力和动力,文化产业领域迟迟不能得到有效开放。

一、深化西藏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西藏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措施起步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文化观念,思想上较为传统和保守,在文化体制机制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长期的思想禁锢很难形成积极走出去、主动加强交流学习的意识,缺乏改革的决心和魄力,致使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缓慢,依然存在着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僵化管理体制,有关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再者,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分不够明晰,缺乏“大文化产业观”的开放思想,未能使广电、互联网、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和旅游等文化资源实现彼此关联和深度交融,各自为政的单一发展模式抑制了文化产业发展热情,严重阻碍了西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步伐。加之政企、党政、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行政干预作用大于经济调节功能,经营机制和用人机制不活,公益性事业职能与经营性产业职能混杂,人浮于事,“国企病”和“平均主义”较重,这样的结果导致一方面限制了民营文化产业参与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掣肘了政府主导国有文化企业优势的积极发挥,文化资本市场活力不能得到充分激发,导致西藏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偏低,文化消费需求不旺。2008年起连续4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企业共有53家,西藏至今没有一家,足以说明西藏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经历近几年的较快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对西藏文化产业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西藏现行的文化体制机制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内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态势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1]主要表现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相适应,与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不相适应,与文化强区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与当前国内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环境不适应,与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不相适应,与西藏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扩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不相适应。由此可见,西藏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紧迫。

二、实施西藏文化体制改革战略

(一)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011年10月,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强调指出,在新形势条件下,要深刻意识到文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深入持续推动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2012年6月,西藏在贯彻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也针对西藏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文化改革方案。在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结合的现代文化企业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分步推进自治区其他国营文化单位和事业团体改制工作,组建西藏传媒集团、西藏出版总社、西藏影视制作中心等。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对传媒产业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党报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日渐式微,更加丰富的体制探索和制度突破随之而来。[2]根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新组建成立自治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西藏全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牵头抓总的作用,协同各主要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为西藏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作为西藏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首家国有文化试点单位,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28日在拉萨组建成立,正式拉开了西藏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序幕。[3]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西藏日报社顺应现代传媒发展趋势,整合党报优质经营资源组建的一家现代文化传媒企业。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现代企业集团要求,西藏传媒集团集中整合了报社最优质的经营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新建了广告传媒公司、物流发行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和文化旅游公司,覆盖了广告经营、信息传播和文化旅游等多个业务领域。作为集团旗下的重要新媒体——《西藏手机报》也于当天上线运行,开辟了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西藏传媒集团将围绕西藏日报社长期积淀的媒体资源,利用互联网媒体核心技术,努力建构全媒体发展战略平台,从西藏实际出发,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现代传媒产业运作模式,把自身打造成为西藏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聚合者和战略投资者,真正成为西藏文化领域的大型平台服务型公司,最大限度实现西藏文化品牌提升、产业渠道拓展和服务平台聚合的发展需求。[4]因此,加快西藏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于加强西藏主流媒体建设,提升全区主流媒体影响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对内对外传播能力,繁荣全区文化市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二)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2012年初,文化部出台《“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5]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才能称为支柱性产业。近几年来,西藏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但要实现西藏通过5年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的战略发展目标,政府必须打破行业垄断,破除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各种障碍和壁垒,允许所有合法的经营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公平竞争,允许文化企业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经营,不断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融资问题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带动经济强劲增长,离不开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发展观念下西藏文化产业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政企不分、政出多头的体制积弊严重抑制了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少数一些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单纯依赖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经济市场的文化需要,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西藏国有文化企业尚且如此,而对于中小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单位来说,自由进入文化市场以期获得长足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由此看来,当前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融资困难、市场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西藏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建立市场经济主体,力争实现企业上市的战略目标,拓宽资金渠道已经势在必行。[6]

西藏文化企业之所以存在融资难,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融资主体自身条件所限。西藏文化企业领域绝大多数是中小文化企业,有形文化资产和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融资成本较高,盈利方式不明确,不善于灵活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僵化的文化体制限制了社会资本尤其是外资进入文化企业,文化融资风险较大,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未能采取灵活有效的债券融资、二级市场融资、私募股权融资、信托融资和产权融资等方式,从而导致融资渠道狭窄。[7]

为了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融资难的突出问题,2011年12月,《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面向全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开放受理股权投资和无偿使用两类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到2015年达到5000万元以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西藏文化产业在政府财政对投融资市场的“撬动”下已经初步显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各金融机构加快了西藏文化投融资体制的研究和开发,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建成。西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成立,10类文化产业项目在藏投资将得到专项资金支持,部分项目可得到总投资50%以内的资金补助。西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关税收优惠的通知》,有条件地免收免征文化产业所得税。在2012年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代表西藏文化精品工程的32个文化产业项目实现成功签约,总融资金额超过12亿元。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往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2012年度全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13个项目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完毕。

实践证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畅通文化投融资渠道,在国家现有法规政策指导推动下,大胆吸纳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西藏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确保对文化投入增加的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尝试组建各类文化产业的基金组织,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设计相应的融资模式,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适当放宽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引进和创新符合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避免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恶性循环。[8]西藏要紧紧把握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期,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

(三)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创新文化观念和产业政策

长期以来,西藏较多倚重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品意识属性强调过多,政治化倾向较大,往往忽略甚至回避其商品属性;在文化与经济关系上,习惯于将文化看作花钱的“事业”,忽略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固守“旱涝保收”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对文化产业存有偏狭思想,担心文化产业一旦进入市场进行消费和交易,会贬损文化的品格和内涵,就有意识地“崇文抑商”,严重挫伤了民营文化单位和个体参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借鉴和吸取国内先进经验,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创新文化产业机制,是实现西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思想保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最早提出发展民族文化大省的理念,经过云南印象、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特典型的云南产业现象。云南“变文化资源比较优势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用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经验,值得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藏努力转变文化产业观念实现跨越升级的重要参考。作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江苏省,也较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

2013年3月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新组建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拉开了文化大部制改革的序幕。随着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扶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大文化产业观”呼之欲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章剑华最先提出“大文化产业观”的发展思路。文化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应该打破文化产业传统观念,重新思考、定义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endprint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整合、消化、吸收到创新”应是我们打造“先进文化中国化”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理应激发出中华文化固有的强大文化自我更新能力。[9]不管是传统的文化产业还是新兴文化业态,都离不开文化和创意。任何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每个环节都蕴含了文化创意,嵌入了文化符号,融注了文化含量,通过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品质和内涵。[10]这样,其他相关产业都能够与文化产业产生相互关联和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产生了社会效益,同时也催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文化产业的强关联性和高附加值性,其承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文化消费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价值观输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作用,藏族传统文化在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作用。因此,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务必要有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导向功能,更加有效地使各族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促使西藏走出区外,让西藏文化走向世界,树立健康的西藏形象,不断提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1]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方平凡:《党报集团上市路径选择及演变》,《新闻前哨》2012年第5期

[3]梁秦:《.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揭牌成立仪式》,《.西藏日报》2012年5月28日

[4]晓勇:《西藏传媒集团“铸造”文化产业链》,《.西藏日报》2012年12月24日

[5]《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EB/OL].http://www.ccnt.gov.cn/2012-02-29

[6]杨伟鸣、万春卿:《以报为主 多元发展》,《新闻前哨》2013年第5期

[7]伍小军:《探索文化企业融资的新路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日报》2012年11月26日

[8]沈望舒:《五中全会锁定两大文化目标》,《瞭望》2010年第43期

[9]胡玉梅:《江苏文化建设全国领先提“大文化产业观”》,《现代快报》2012年9月27日

[10]丁江:《由“冰” 到“水”——文化繁荣提升软实力浅议》,《新闻前哨》2012年第6期<\\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助推文化产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文化产业
抓好三结合助推中国梦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