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克的抱怨:读不懂的中国网民

2014-03-12卢霜

新闻前哨 2014年1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标签

卢霜

曾有媒体报道,留学中国的外国人雷克抱怨看不懂中国网民:“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在现有的网络生态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机器,进去的明明是一件寻常事,但出来时变了样,加工后纷纷穿上了诸如“腐败贪官、官二代、公知、五毛、言论自由的代表、弱势群体”此类的外衣。它是真相粉碎机,一切事情经过它都发生了变异。它具有神奇的功效,让原本在现实中拥有权势、地位、金钱的强势群体变成了舆论生态中的弱势群体,而让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成了舆论的强势群体。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机器,让官方和普通受众之间隔上了一道墙,一道让官方回应无法穿透民众信任的墙。

这一切,都是因为网民普遍存在的网络标签化认知。

网络标签化及其在热点舆情事件中的体现

网络标签化认知指的是在互联网空间中,网民普遍用一种简化思维把某个人(某件事、某种现象)归入某个群体(划归为某个种类),这些群体被网民附着上了相对应的典型特征,诸如官二代即有着为富不仁、蛮横霸道、侵害公共利益而又能获得包庇等特征,再把群体(一个种类)的普遍性(特征)烙加到个体身上,如曾经出现过官二代酒驾撞人致死逃逸后还获得包庇的新闻,此后只要出现涉及官员子女与其他方面的纠纷,必然被网民有罪推定是官二代在违法犯罪。

网络标签化可谓无处不在,李某某因涉嫌轮奸罪被刑拘,此后舆情持续烧了四五个月。之所以能引如此广泛的关注,关键是被贴上了诸如“星二代”、“性犯罪”、“文艺兵”等具有冲击力的标签。而网民之所以要穷追不舍地对李进行法律追究和严惩,更多是出于对现实中强势群体的仇视,李及其父等均被网民贴上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标签,而李案中的被害人杨某某也被标签化了,成了被侵害和侮辱的下层民众的代表。

网络标签化推及到各类热点事件中也都能行得通,最近,余姚洪水后,因一双疑为高档皮鞋后证实为普通布鞋的而遭网民质疑被免职的官员,就是因为被贴上了腐败等标签,而又恰逢民众对余姚官方救灾不力不满,成了牺牲品。陈宝成抗拆事件中,陈宝成被贴上了拆迁中受迫害者的标签,当地政府部门则被贴上了施害者、暴力强拆、侵害公民利益的标签;唐慧案中,唐慧是被侵害的弱势群体的代表,而相关当地的政府部门都是侵害公民权益的代表,因而网民必然保卫弱势群体,集体声讨相关政府部门……

网友为何爱贴“标签”

传播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在《舆论学》中就曾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它指个体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只要涉官必腐,只要涉及政府部门的冲突必然是以权压人,贪污腐败,只要招聘被刷必是潜规则作祟,只要涉及城管与小贩冲突,必然是城管暴力执法……网民普遍具有标签化认知可谓是刻板印象的典型表现。网民为何爱贴标签则须从多方面找原因:

1.客观上,语言有时空局限性

网民形成网络标签化认知,客观上跟语言的时空局限性有关。文字内涵丰富和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概括性是中国汉字的特征,它使中国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且能记录保存几千年。但高度概括的语言有时并不能照顾到个体的特殊性,名词有时并不能完全展现事物的全貌。如人们聆听一种音乐,或是读一本文学作品,相信各自的感受万千,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最终付诸语言不过是“优美、悲伤”、“深刻、感人”等形容词。

而事件的完全呈现需要时间,更多时候出于告知真相的需要,信息发布者往往进行阶段性表达,但这随着后续发展也许会出现与之前有出入或完全不同的结果。如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被普及前,艾滋病成了“瘟疫”的代名词,但随着艾滋病知识的逐渐普及,对于艾滋的恐惧和歧视大大消除。

2.社会公众普遍存在仇官仇富情绪

目前,我国社会分化、固化现象日益严重,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凸显,民众普遍认为,拥有社会权势或聚集着大量社会财富的人是“既得利益集团”,对其愤慨极大。加之确实存在阶层分化、社会不公、部分官员权力寻租、部分富人为富不仁等问题,并随着负面事件的曝光,民众固化了对相应群体的负面现象。因而,只要是看到相关负面报道见诸媒体和网络,便触动了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积累已久的愤懑便集中呈现出现,出现了仇官仇富仇权的心理。这折射在具体生活中便是对于涉官、政府、城管、警、法,乃至富人、明星的事件,便给其贴上贪官、腐败勾结、与民争利等标签,而后群起而攻之。

3.信息发布者出于发酵传播的需要

迈克尔·戈德海伯曾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过剩的,稀缺的资源是人的注意力。不单是大众传媒或商业机构想获得注意力,普通网民出于成就感等原因同样希望获得关注度。而大众传媒、网民等将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贴上相应标签后,获得的关注度和转播数便可以大大增加,如相同的事件“酒驾撞人逃逸”,主体是“某男子”和“官二代”吸人眼球的效果显而易见大不相同。

而人对于新近的热点事件在短时间内仍有记忆,当某热点发生后,出现了具相似性的事件,为引起注意,增加两者间的关联性和钩沉性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这就解释了为何出现了微笑表哥杨达才之后各地表哥、表嫂数不清的现象。

4.媒体的刻板印象造成后续传播的先入为主

媒体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由于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诸如,长期来,河南人成了土气、贫穷、狡诈、小偷小摸乃至作奸犯科的代名词,媒体从业者用自己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而公众则用媒体报道的部分河南人推知全部。而媒体的刻板印象成了受众和二次传播者先入为主的印象。

在互联网生态中,媒体和大V作为信息来源的主要发布者,他们的定性几乎可以完全决定舆论走向,而媒体和大V有时由于报道缺乏谨慎、为赢取更高点击量等因素,热衷于给各类事件贴标签。碎片化的时代,网民往往并不深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因而对相关事物标签化说法的定性由此流传开来。endprint

5.网民浮躁及传播碎片化促成以偏概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影响。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等,我们在海量的信息和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面前变得缺乏耐心。数据能海量存储的装置和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让人产生了记忆依赖和思考的惰性,谁还去咬文嚼字,细究用词的准确与否,于是用语缺乏谨慎成了网络语言的典型特征。于是,网民形成了不假思索地贴标签的习惯,对于党和政府哪怕是中立客观的分析,成了“五毛”,针砭时事、拥有多一点粉丝的便是“公知”,家里有亲戚与政府部门扯上点关系的必是“官二代”,至于真实性,没人过问。

此外,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140字的限制也让传播进入碎片化时代,它往往无法展现事件的全貌。许多人在读完有限的信息后,便很轻率地给相关事情贴上了相应标签。

6.网络生态,造谣有理辟谣有罪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出现负面舆情后,采取了捂掩盖的手段,有时甚至包庇责任人,逃避推脱责任,官方回应时也缺乏谨慎,相关的官方回应有时经不起推敲,甚至后来被证明是“官谣”,于是目前的网络成了“造谣有理,辟谣有罪”的地方。即使当一个谣言出现后,造谣者说什么永远能获得公众信任,而辟谣方无论如何辟谣,仍被民众质疑。典型的是2012年网民质疑80后美女副市长辽宁东港市的董海涛升迁快的事件中,无论官方如何解释升迁符合程序规定,网民记住的都是“80美女市长”等标签,甚至有人认为其是官二代。

网络标签化认知的影响及危害

网络标签化认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1.消解真正的语义,曲解社会价值观

网络中的各种标签,往往伴随着网民非理性的偏见,而相关词汇真正的语义已逐渐被消解甚至遗忘,真正的意蕴和该词语所含的社会价值观被曲解,真正本属于该词划分范围的群体则开始有意规避。如网民常用“囧”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但鲜有人知道囧字原义为光明,更无法真正理解韩愈的“虫鸣室幽幽,月吐窻囧囧”的优美意境。此外,“公知”在西方社会本是令人尊敬的头衔,他们知识储备既专又博,积极干预社会现实,追求真理,守护正义。然而,我国网友口中的“公知”,成了“自视甚高,评判天下”的代表,他们不再代表普遍利益,而惯于哗众取宠,而随着“公知”被污名化,那些真正的“公知”却担心被贴上该标签而失声了。

2.制造对立、加剧隔阂,对解决问题无裨益

标签化盛行网络,由于相关标签后往往附带着丰富的意蕴,如政府、官员等标签,背后拖拽着贪污腐败、潜规则的使用者、公权谋私等形容词,如唐慧等社会底层人员则一度成了被侵害者,为个人乃至公共权利的抗争者的代名词。而当相关事件被贴上了相关标签,一系列背后的形容词便如电影一般呈现在公众脑海里,这无疑制造了官民之间的对立,加剧了两者间的隔阂。但网络的标签往往只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鲜有对于问题的建设性看法,对问题的真正解决并无任何裨益,相关政府部门却反而因公众的误解和偏见,给舆情处置以及实际工作带来阻碍重重。

3.让政府有口难辩,舆论沦为敲诈勒索的工具

我国现阶段由于各种矛盾暂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公众就把一切不满都归咎于国家和政府,因而涉及政府及相关官员的标签后,附带着相应的形容词都是偏负面的。这种刻板印象形成后一下子很难扭转过来。网民更热衷于对政府、官员搞有罪推定,政府部门有口难辩,官方回应往往也很难获得公众信任。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深谙网络门道,开始用舆论胁迫政府。陈宝成抗拆事件中,据后续媒体报道,实为陈宝成个人拆迁要求过分而当地政府不能满足引发的争端,陈宝成利用舆论试图胁迫政府的脉络大致被呈现在公众面前。

4.影响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让舆情热点久攻不克

网民的标签化认知往往是以偏概全、非理性的,因而对于相关事件进行标签化之后,先入为主的印象给网民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产生影响。这使得官方对于公众认识的偏差和误解澄清起来很困难,加剧了舆情的烈度和加长了舆情延烧的时间。李天一案件之所以持续延烧了几个月,跟其被贴上了“星二代”等诸多标签不无关系。

5.沦为口水战,公共领域的正常交流无法进行

在网络的各种观点交战中,双方往往都是先给对方贴上一个标签,诸如公知、五毛,左派、毛派等,而后开始朝对方进行吐口水。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的鲜有,理性看问题者甚稀,针对公众关切的事件在公共领域理性和正常的交流很难进行,以至于有人将微博称为“公共厕所”。当网页被这些非理性的口水战占据,真正理性的有建设性的声音被消弭和埋没,对于思想交锋和社会的进步并无任何好处。

6.它可能让普通事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尤值得注意的是,以偏概全的网络标签有时甚至可能让一件普通的事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以偏概全的标签呈现的是偏颇的一面,尤其当涉及到公共利益时,容易让公众丧失理性,在不断发酵中形成集体共识后极可能驱使部分公众有实际行动。四川什邡市宏达钼铜项目事件中,由于钼铜项目被贴上了“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等标签,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抗议该项目,而后逐步演变成了让全国为之震动的群体性事件。更是由于被贴上了类似的标签,围绕PX项目的抗议有了毗邻效应,各地民众闻PX项目色变,纷纷拒绝PX项目在当地落地。

如何破解网络标签化认知难题

网络标签化给社会带来了多方面困扰,必须还网络环境以风清气正。

1.增加透明度,消除标签化土壤

目前,网民之所以热衷于给各类事物贴上标签,说明我国目前的确存在各类社会问题,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来不因为你试图掩盖和避而不谈就不存在,因而不如增加社会透明度,接受、面对才能解决,依靠公众智慧,加快法治进程,维护社会公义,才能让公众对于相关问题不再“反应过激”,不再动辄对相关事件和人物贴标签。

2.要求和规范媒体担当社会公器

网民形成网络标签化认知有时更多是与媒体的标签化定性有关。本应充当社会公器的媒体,有时为了所谓的注意力,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发表具有倾向性的报道,缺乏谨慎的态度草草定性,因而无法向社会和公众展示更加全面真实的事件。相关政府部门必须介入,对其做好相应的规范引导。

3.舆情处置中的阶段性注意

从许多的热点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大量网民的标签化认知的存在,而这些标签化认知也几乎成了网络持续热炒的主要原因,因而如何在相关舆情事件中杜绝网民形成标签化认知很关键。要杜绝网民形成标签化认知,政府部门要在相关舆情事件出现后注意走好三步,即“及时切割责任,积极澄清误解,疏导偏执情绪”。及时切割责任,即面对与自身无责任关联的事情但又已经被贴上了与自己有关的标签时,及时说明责任主体,这样方能克服公众的先入为主,避免片面和极端的思维。积极澄清误解,则是对于自身负有责任但存在一定的误读的事件,及时澄清,方能引导公众冷静、全面地思考。疏导偏执情绪,即当公众由于事件被贴上标签化后产生了偏执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呈现事件全貌,方能让公众心平气和地进行舆论监督。

网民形成了标签化认知是舆情热点事件得以不断发酵的原因,也是许多热点事件最终伤及相关政府部门和无辜人员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迫切解决网络标签化认知的难题,这样,公共空间理性交流才成为可能,社会才能进行良性互动,并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前进。<\\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荆楚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标签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舆情
标签化伤害了谁
舆情
基于多进制查询树的多标签识别方法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