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中的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初探

2014-03-12张烨维

职业·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中职

张烨维

摘 要:本文集中论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更为有效的色彩基础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多元化多样性课堂评价与课堂实践过程中的起稿、大体色、深入、调整四个基本环节的融合。其宗旨是力求产生一种能让学生在整个美术色彩课堂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创造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中职 色彩基础课堂 多样性多元化 教学评价

一、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实施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背景

首先,中职学校由于受普通高中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难免相对较低。而色彩课程又是一门基础课程,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来不一定有用”,对色彩学习不感兴趣,美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甚至有放弃的态度。个别学生学习习惯极差,主要表现为:教师示范时不认真学,不认真看;自己练习时不认真画,应付了事,甚至不准备绘画工具,不带书本进画室,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说与课程无关的话。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不习惯修改画面,把课堂实践当成一项极不愿意的苦差事。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色彩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力求产生一种能让学生在整个色彩基础课堂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创造的积极效应。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过去那种采用课堂最后几分钟通过一幅画来评论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的方式,是片面地理解了美术教学评价,忽视了评价的全程性、全面性,不能全方位地考虑评价问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那些单一的夸奖“画得好”“画得真棒”“不好看”等无趣、笼统、浮于表面的评价对中职生来说越来越无效。

因此,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而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对色彩基础课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养。

二、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使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这一新型的教育理论与当前的教育不谋而合: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差异。比如临摹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可能在创作能力方面很突出;素描造型能力差的学生,在色彩感觉方面特别敏锐等。多元智能理论对评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不在于判断学生的优劣;二是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角度是多维度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教育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认为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点、使用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如何在知识建构中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达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科学地使评价以多样形式存在于整个课程教学当中。

三、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在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多样性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场地。笔者根据学生色彩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学校2012级三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色彩基础课堂中尝试运用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多元化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堂实践过程中的起稿、大体色、深入、调整四个基本环节相融合,教学效果取得成效。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群体互评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对方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尽量建议学生第一问自己,第二询问周边同学,第三询问教师。在询问周边同学或相互评价时,教师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充满了趣味性、独特性、创造性,同学间的意见与分析不但会使绘画者更容易接受,而且还更愿意修改,一改以往不愿意修改画面、应付作业的现象,同时也锻炼了提出评价者的艺术素养及绘画评画的眼力、水平,并且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有了第二次巩固复习。由此可见,学生互评方式能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爱上色彩基础这门课程。

(2)个体自评式: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张色彩作业需要6课时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按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习作的背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连同课堂画作、自评详情一同上交。这是多元性教学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自评和自我总结是一种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一种反省、监控和调节,是学生内在学习意识的觉醒,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重要过程。只有将学习自评和学习自我总结这个环节做好了,学生的学习才更具自觉性和自主性。

(3)角色多元化他评式。①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情况,对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比如在上色彩课时无论是起稿、铺大体色,还是其他阶段,教师随时随堂指导,在指导过程中的纠正、修改、提醒均记录为评价内容。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该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在评价表上进行评价。②请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活动,如学生家长、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等。利用家长开放日、专业公开课、教学参观等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利用课后10分钟。色彩课程与一般理论课程不同,课时安排通常为一整天或一个半天,原来的课间休息10分钟时间不宜停止绘画(影响画感),一般每两节课后安排休息15分钟,其余的下课10分钟时间仍处于上课状态。在课时较长的状态下,学生一直处于自我评价、自我修改当中。时间一长会形成审美疲劳,美感、新鲜感减退,积极性减弱等情况,如果教师能利用课间10分钟让学生“停”下来,依据以教师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按色彩创作的构图、造型能力、色彩感、质感、创意等为评分标准)为基础采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但绘画者得到了休息,评价者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锻炼。endprint

(2)用好画纸。一般专业课的课后评价会有实验记录本,本课除了参展参赛作品外,无论是他评还是自评皆纪录练习的错处或不足处(优点也同样标注在画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印象,当绘画者看见自己画面中的问题或优点被直接评价在旁时,其视觉评价的效果比听觉评价更不易遗忘,修改起来也更加直观。同时将这些评价数据统计下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该生的学习进度和发展。

(3)态度评价。不管一个班整体素质再好,总会有一两个学习态度较差或绘画能力有限的学生,而且以教师的实践教学来看,学习时间越久,学生色彩绘画热情就越低,评价效果也越低。因此,适当的学习态度评价是一个不错的评价方法。而且教师将学习态度与平时成绩挂钩,不但保证了课堂纪律,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创新评价。色彩绘画不但是临摹过程更是创新创意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避免过分主观指导完成“作品”,或凭主观意识给学生一一作评,如果是好的固然高兴,不好的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色彩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长此以往,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创作思维。教师应该注重以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技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如2012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色彩基础中第十课绒毛小熊等静物临摹教学,教师不但高度评价临摹能力强的学生,而且更加积极鼓励对绒毛小熊进行创新创作的学生,如有的学生给小熊加了马甲,修改了表情,加上了眼镜等等。学生在这一课程当中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课堂活跃度极高,练习效果极好。由此可见,积极的创新评价不但能够培养这些特有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学生的个性与综合能力,而且能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色彩基础课程的乐趣,增强对学习色彩基础课程的信心。

四、教学反思

1.应正确看待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了解其局限性

任何评估工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设计评价表和参与评价的主体是人,特别是美术色彩课程更带有主观性,因此在进行多样性多元化评价时要警惕,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前做必要的说明,以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特别要提醒学生在他评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同时要把握好练习时间、评价时间的分配。

2.应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端正教学态度

在色彩基础课堂中运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手段,如果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例如设计教学评价标准、收集每人练习、记录每人评价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教学科研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方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在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色彩基础课程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色彩基础的自信心,挖掘其学习色彩的潜力,有效调控学生的色彩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及时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嘉兴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中职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