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技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4-03-12易立春张春波
易立春+张春波
摘 要:随着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开展,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试点也在同时进行。本文对中技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促进中技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程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
2009年全国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11年试点工作结束,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技工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之配套的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试点同时进行,用一体化教学的理念来规范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试点工作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取得重大成果,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高技班中成功试用。结合学院中技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实际,笔者对中技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内涵,正确定位中技生文化基础课程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关键能力。正如教育专家所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那些不能被机器取代的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专业能力的学习培养主要由专业课承担,那么关键能力的培养则主要由文化基础课负责。从目前笔者学院中技班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为专业学习服务提供知识准备的课程,如应用数学、应用英语等;二是基本的素质素养培育和常识普及的课程,如语文、体育、音乐、德育等;三是直接服务于就业的课程,如礼仪、普通话、就业指导等。
可见,传统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上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改革势在必行。就现阶段来看,第一类课程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不可动摇的地位,主要是调整其内容以增强专业服务功能;第二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需要调整,教学方法需要改变,即在文化素养培育和常识普及为主要目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第三类课程的作用和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以关键能力培养为直接目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系统了解通用职业素质课程,避免在中技文化基础课程中盲目照抄
从广州工贸技师学院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对公共课程体系的“革命”——打破传统的理论知识课程体系,整合企业要求、学校资源、学生成长发展三方需要重新确立新的学习内容体系和学习模式。即: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六门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作为新的学习内容;以设计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进步”这种学习模式或教学模式进行关键能力培养。
从已有实践看,这类课程在高技生中开设的效果不错,但是否适合中技生尚不清楚。从学生主体来分析,高技生大多是高中毕业的成年学生,他们接受过普通高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他们已掌握了专业学习所必备的文化知识,也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他们已为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中技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的青少年,他们的文化基础差、社会认知能力不足,既不利于专业学习也不利于未来就业、生活;他们需要学习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以为专业技术学习做准备,他们需要更加全面了解基本的人文知识、社会常识等以为将来就业和未来生活做准备。
因此,我们保守地认为,中技生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不能简单地抛弃原有传统的课程内容,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三、恰当引入项目教学,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如上所述,中技学生的特点和中技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在中技生中开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在新时期,中技文化基础课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突显。结合笔者学院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实践,我们主张引入项目教学,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来设计真实“项目”任务,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并完成“项目”,最终以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常识宣传和关键能力培养等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