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阅读生活化
2014-03-12郭艳君
郭艳君
让高中语文阅读生活化
郭艳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春风一样,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它所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对传统一间屋子转的封闭状态的语文教学形式产生猛烈冲击,而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的课程要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生活化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为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与他人交流的人。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因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高中语文阅读应该是生活化阅读。
所以在生活化阅读的道路上一直摸索着前进,找寻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时时紧扣住三点开展工作:一是着眼于生活化阅读,引导学生发现蕴涵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情感内涵,进而解读作者、聆听自然、叩问人生、探索社会。二是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建立书香班级,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并辅导学生写好“生活笔记”,使生活笔记成为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抒发真情、自我教育的途径。三是发挥语文改善生活的功能,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合理控制的原则,让生活化阅读引导学生拥抱生活、思考生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初探方法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以课内阅读为基点,做到文本阅读生活化,从而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正如语文教育学家魏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文本中的“我”,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才能获得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呢?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文本,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兴趣,走进文本。例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选择让学生蒙上眼睛从自己所坐位置走到讲台,然后循着原路走回自己位置,路程虽短,但足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失去光明的艰辛和向往光明的强烈;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看着空着袖管,独自站在舞台的刘伟,就如同看到坐着轮椅孤单呆在地坛的史铁生,看到用脚弹奏钢琴震撼全场的刘伟,就如同看到用笔谱写灿烂人生的史铁生。强烈的生活写真,强烈的情感体验与视觉冲击下,学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对史铁生的悲剧命运给予同情,而且能深深体会到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精彩的人生价值。
(二)品读想象,联系生活情境。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篇好的文章,其情感往往蕴含在那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一字一词虽只是细节,但可以折射出作者和读者情感和智慧。而这情感,必须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融入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我喜欢哪一个句子(词),因为它写出了_______,它让我想到我的___________的叙述模式,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和词语,想象情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情感体验。
(三)批注描述,体悟生活情境。
简单的说就是阅读时在文中感悟处、矛盾处、留白处、质疑处、创新处进行注解和写批语。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都在采用这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笔墨追录地进行批注评点,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会对文本的某些字、词、句、段产生共鸣,或欣赏遣词造句,或惊叹优美文笔,或震撼巧妙构思,或沉迷精彩片断。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批注,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教材,批出疑问,批出新意,批出他人未曾有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从而更深刻地体悟生活情景。
二.以延伸阅读为覆盖面,做到阅读材料生活化,从而文化熏陶,反思自我。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它是开放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领域。因此课外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指导阅读:
(一)经典阅读。
“名著是一面镜子”。经典阅读永远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它以古典式的宁静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所以历代经典著作成为高中课文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学生阅读前行的路。然而学生课内的阅读量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在课外作大量的补充阅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有些名著离学生的生活遥远了些,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一些生活化的名著,立足于课本,选取经典文章如《战争与和平》《骆驼祥子》《我的信念》等,或者从子集阅读到全集阅读,从而让学生与伟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例如:学习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时,可以引入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来反思战争、祈祷和平。学过《绝唱》可以推荐《老残游记》,读了《在烈日暴雨下》可以引入《骆驼祥子》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大量接触各种名著,从思想之源上汲取营养,从而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关注人类的命运。
(二)时尚阅读。
“时尚阅读”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现实阅读观”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新概念阅读,这种时尚作品往往特别关注时尚、现实,关注鲜活的富有生活意味的东西,它是变脱俗的美为入世的美,它兼顾思想之美与艺术之美,它是“时文经典”。教师可以定期开设美文欣赏课,推荐阅读如《时文素材》《特别关注》等时文杂志,以及一些当代作家作品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等,也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每天轮流让一位学生朗读一篇时代美文与全班同学分享。在激荡着感性美、闪耀着理性美的“时尚阅读”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文化品位,还充分融入了“时尚”,触摸了生活。
(三)科技阅读。
科技阅读是学习知识、检索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社会发展下,科技阅读必不可少,它的内容可以涉及上到天文现象,下到地理奇趣,教师可以根据专题学习情况适当推荐学生阅读《百兽物语》;引导学生阅读《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等并寻找资料、查找信息,并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让阅读教学与当代科技、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辅助,做到“三”旅延伸,从而反思生活,磨砺人生。
(一)拓展之旅。
课内文本学习时不仅要拓展课外生活素材,而且还要立足于让学生阅读文本留白处、朦胧处,并且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课外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学校或其他文化公司组织的拓展活动,例如攀爬、过桥、平衡木等运动,这些活动既需要体力、智力,又需要团结的力量,它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活场景,只有经历过、体验过,才会有感而发,感悟人生,感悟生活。
(二)自然之旅。
让学生定期旅游观赏一些景点与名胜,假期的旅游、节日的游园、春季的远足、夏季的避暑、秋日的登高、冬日的赏雪,这些尽管难得的生活,往往会产生触发灵感的机缘,这是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重要资源。生活处处皆学问,自然之旅引导了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才有可能让学生落笔生花。
(三)社会之旅。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快他们的“社会化”速度。在实践中能提高他们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提高分析、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脚踏实地、勤劳苦干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等等。而这些综合素质是不易从书本上学到的,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取。
正如18世纪德国作家歌德所说:“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生活所给予我们的感悟与启迪,也正是这生活化阅读,才打破了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阅读的狭小空间,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与生活亲密接触和对话;让学生在生活化阅读中学会生活、磨砺人生,完善人格。同样也正是这源源不断的生活之河流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意趣盎然,充满生机。
郭艳君,教师,现居山东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