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情感的生成及对情感的净化功能

2014-03-12朱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净化理性个体

朱平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经济·社会]

道德情感的生成及对情感的净化功能

朱平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道德;情感生成;净化;功能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特殊形态,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一定人群的培养和特定社会环境的熏染而形成的、对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道德价值认同的情感倾向。道德情感是一种辨别善恶、正确与错误的情感,其本身会抵制非道德的情感并进一步将其消解。同时,道德情感对其他非道德情感也进行有效的净化、矫正和道德引导,包括对愉悦、高兴等非道德情感的引导和对妒忌、憎恨等反道德情感的净化和矫正。

道德情感是情感之一种,它具有情感的一般特质。因而,道德情感不仅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生发与展开具有动力功能,而且还对人的一般情感的生成与释放具有净化和引导功能。

一、情感的生成及类型

“情感,即:Emotion,源自拉丁语前缀e(外面、在外)和mover(运动,意为“激烈运动”)的结合。情感是一个有着不同程度强度的复杂的精神状态,与心境不同,它涉及某种真实的或想象的对象,也引起了行动或反映。情感往往伴随着或表达为身体的征候或外在的行为。W.詹姆斯和C.G.朗格认为,“情感是一种纯粹事实,一种身体在回应外部环境刺激产生的身体特征变化而引起的一种独特的感情。”①[英]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5.

如上对情感的描述和定义,从4个方面揭示了情感的内涵特质:(1)情感的生成具有内容的复杂性和时空上的境遇性特征,而其内容的复杂性源于其生成境遇的多样性。(2)情感的生成和表达与人的身体特征变化及外在行为是一体的,即一定情感的表达会引起特定的身体特征变化或行为活动。(3)情感的生成与表达具有过程性,并且此过程性与其生成的境遇性关联密切。(4)情感的生成与表达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有关,它是一种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内在化生成和反应。由此不难看出,情感是一种由外部环境刺激而向内生成、然后再由内向外释放从而引发身体特征变化或行为活动的心理反应。

情感的表现形态丰富多彩,但主要有爱、怒、惧怕、快乐、焦虑、自豪、轻蔑、同情、愤慨等等②[英]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5.。在一般意义上,爱、怒、恨、快乐、惧怕、自豪等情感表现都具有如上4种内涵特质,但具体地看,情感的生成与表达始终是个体化的,个体的情感生成与表达,其影响因素、方式、方法以及施予对象等方面均具有其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有二:一是情感的生成具有独特鲜明的境遇性,即个体在不同时间段和社会环境中会生发出完全不同类型的情感;同时,不同个体在相同时间段和社会环境中可因其哪怕是细微的情境性因素的刺激也会生发出不同类型的情感。例如,一个人在观看不同类型电影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特质,阴郁的苦情剧会使他生发出悲伤沉郁的情感,而在观看喜剧爱情剧时,则会生发充满激情和欢乐的愉悦情感;或者在观看阴郁的苦情剧时手机突然收到一个好消息,这时阴郁的苦情剧就不一定会自然融入其内心生成悲伤沉痛情感,而如果在观看喜剧爱情剧时收到一个坏消息,结果完全就是“乐极生悲”的另一种情感。二是情感生成的境遇性来源于情感生成的个体化。这种个体化的情感生成方式的生成,并不随意,更不偶然,它源于只属于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因素的整合影响,比如个体的成长经历差异、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个体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生活理想和人生目标等诸多独特因素的综合影响,才推动个体生成出不同的情感内容及其适合于个体本人的情感表达式。例如,一个山区的孩子与一个在城市中出生成长的孩子,他们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往往存在巨大的不同: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来自山区的孩子更为腼腆、羞涩甚至是胆怯,而城市的孩子则相反,他们积极主动,更乐于与人交流。之所以两个不同区域成长的孩子面对同一事物的情感流露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原因在于情感生成与展开的个体性,在于孩子个人的境遇性情感生成过程中,必要接受只属于他的各种特殊性的因素的影响。

通过这些来自不同区域的孩子在面对相同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身体特征的变化和行为活动的事实,说明个体的具体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与其内在情感的实质关系:个体的情感的生成和表达与他的身体特征变化或外在行为是一体的,即一定情感的表达会引起特定的身体特征变化或行为活动。李建华在《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中谈到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时指出,“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一般要受到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不但是在大量的情绪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也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①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9.这里所谓的“情绪”是指个体人特定的一系列身体特征变化和行为活动,而实际上情感外化形态并非都展现为一种情绪。因为“情绪带有较多地冲动性、情境性和外部表现”②山东省教育厅.人际交往基础[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1997:123.,且“情绪受欲求性、本能性制约而易变化不稳定”③赵应文.组织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4.,而“情感始终是处于人的意识控制之下的心理活动,并且多以内隐形式存在,较深沉,少冲动性”④山东省教育厅.人际交往基础[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1997:123.,可自控和节制,因而在情感的外化过程中,情绪只是情感外化的一种形态,而更多时候则表现为一系列身体特征的变化和行为活动。个体的具体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是其特定内在情感的外化形态,而探知人们内在情感,则需要对外化的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状态进行审视分析。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体特征的变化或行为活动展开状态各有不同,即是相同类型的情感在不同个体那里,也会有不同的身体特征变化或行为活动状态来展现,反之亦然。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差异,其深层原因是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的行为活动所负载的情感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尽管个体情感的生成及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但按照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情感倾向的标准,可简略地将情感划分为道德情感、不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其中,非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并非由社会事件或他人行为引起而多因自然事物或环境引发的情感,例如,对山川雄壮的崇敬、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美、对弱小动物强大生命力的惊叹的情感等等。不道德情感则与道德情感相对,是指在一定社会中个体人出于私欲在不当社会场合引发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情感,例如,在他人失意时有意挖苦和幸灾乐祸、在他人成功时污蔑以及出言不逊的妒忌等等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即属此类。而道德情感作为情感的一种类型,是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感。因为它具有理性倾向,所以属于理性情感的范畴;又因为道德情感具有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性和对人的情绪释放的规范引导功能,所以,又被视为是规则性情感;由于道德情感一旦生成,就具有自我持存性,所以,按照情感的波动性与稳定性倾向论,道德情感又被视为稳定性情感。情感与道德情感之间所存在的如上巨大差异,来源于如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道德情感作为一种社会性利益诉求的情感形式,其生发的土壤、形成的境遇和作用的对象始终是社会。社会作为每个人生存的最主要空间,它具有地域上的不变性、功能上的统一性和结构上的稳定性,这使道德情感在社会中生发、形成和作用具有稳固性倾向。情感生发的土壤、形成的过程和作用的对象则更为复杂,它不仅包括稳固性的社会,还包括变化不居的自然环境及心理世界。前者使人的情感得以固化,后者又使人的情感具有不可预测的易变性。

第二,道德情感形成敞开的主要境遇是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所体现的是一种规则化的利益交换与分配原则(行为道德规范),社会便是这个规则化利益交换与分配的平台。这些规则化的社会利益分配原则要求并最终促使生活其中的人形成规则化的道德情感。而情感则不同,它既有社会化的道德引导,又有自然环境和个体独特心理两种因素的纷扰,并且三者往往交替作用而形成情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情感便具有一种不规则性倾向或者说非规则性倾向。

第三,道德情感不仅具有稳定性倾向和规则性倾向,还具有一种理性倾向。道德情感的表达通过一定的情绪和行为得到展现。在展现过程中,道德情感首先对即将由它推动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或者道德规范进行判断和评价,然后才实施具体的行为活动。这种判断和评价行为道德性的功能表明,道德情感在作用于行为的过程中体现着一种理性倾向。情感则不同,其表达和作用的对象更具复杂性。它表达和作用对象,不仅涉及规范化和稳态性的社会,还包括变化流动的自然环境及心理世界。受此影响,个体情感在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方向上并不会做出过多理性倾向的抉择,而更多的时候是任凭感性引导。所以,情感具有一种非理性倾向。

总而言之,情感不仅具有理性倾向、规则性倾向和稳定性倾向的特征,还具有非理性倾向、非规则性倾向和非稳定性倾向等特点。而道德情感则只是一种具有理性倾向、规则性倾向和稳定性倾向的情感。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道德情感,又称道德感,指人内在的可以辨别善恶、正确与错误的情感①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855.。在一般情况下,为了表述的方便,又将道德情感简称为道德感。事实上,道德情感与道德感存在重大的区别: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类型,而道德感,仅是人对道德的感觉、感受或者意识;道德感是生成道德情感的前提,它要形成具有持续性的道德情感,却需要一种持续性的自我重复或强化才能形成。因此,道德情感是通过人道德意识的生成、道德感受的敏感性、道德判断等训练而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情感也生成了一定的判断、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人们对行为的直觉判断训练而获得的,而是建立在一定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的认知基础上逐步培养而取得的。因而,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一定人群的培养和特定社会环境的熏染而形成的,对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道德价值认同的情感倾向。

道德情感生成的基石是个体的道德认知,这种道德认知是从其生身父母及亲属的生活习惯中逐渐获得的,并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强化。因此,道德认知并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而是随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所以,建立在道德认知基石之上的道德情感,其生成也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生成往往需要家庭和社会长年累月的熏陶培养而形成。同时,道德情感也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认识之后,才能使其加强和内化,最终形成内在的稳定情感。

在众多的道德情感类型中,荣誉感、羞耻感、权责感、尊严感四种道德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所有道德行为所需的基本道德情感。其中,荣誉感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被他人赞扬或称道而在其心理上产生的满足感;羞耻感则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道德规范被他人诟病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获罪感;权责感是指个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获得了一定权益,并由此产生一种回报社会的意识感;而尊严感则是一种基于人的亲生命性和社会本性而对个人生活状态自我关注与维护的情感。荣誉感的形成有助于奠定个体获得良好社会发展的心理动力基础。羞耻感的确立则大大加强荣誉感的影响,并且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实施具有判断和督导的作用。而权责感的最终形成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他人或社会肯定的心理基石,它也是个体获得在社会中生存准入的核心情感要素。如果说荣誉感、羞耻感和责任感的形成是因为个体对利益得失的计较,那么尊严感的形成则是个体利益得失计较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它的生成能使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准确地衡量利益得失,进而实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活动。这四种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它们对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形成时常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讲,影响道德情感生成的因素有两个,即人性和社会。首先人性对道德情感生成的影响有正面与负面之分。这种区分来源于人性的生、利、爱的双重取向,即爱自己与爱他者,后者是人的求群、适群、合群之人性要求。人性对道德情感生成的正面作用表现为,在社会中自己和他人利益一体性促使个体在社会中各种活动形成一种道德化的状态,包括外在的行为活动和内在的情感流露,即前者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行为,后者为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感。人性对道德情感塑造的负面影响,却源于人利自己的无限度性和对求群、适群、合群需要的淡漠与遗忘。个体人性利己欲望的形成,源于个体生命生存对所必须享有物质资源和精神养料的需求。这种需求会逐步转化为一种对资源的无限制欲望,并随着它的不断膨胀而逐步淹没和侵蚀个体对求群、适群、合群的需要。因此,它对由人的求群、适群、合群需要而生成的道德情感形成强大的负面效应。其次,社会对道德情感的生成影响也是多元的,并且这些多元的因素里,既有积极方面的因素,也有消极方面的因素。概而论之,社会对道德情感生成的积极因素表现为:(1)社会是道德情感的试验场与调和器,无论是人的自尊感还是人的正义感都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发、变化、加强或者提升,它们通过强烈的符合人性要求的制度、劳动分配、平等、公正等社会价值的导向推动,并且应用于社会;(2)社会对人的道德情感生成具有矫正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平等、公正等社会价值导向展开,因而一些不适应社会价值的道德情感慢慢被弱化,另一些适应社会价值要求的道德情感则逐渐被强化。

总的来讲,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一定人群的培养和特定社会环境的熏染而形成的,对现实生活中一定道德行为的道德利益表现出喜好和热衷的情感倾向,亦是对非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非道德利益的憎恶或忽视的情感倾向。然而,在情感的生成和释放过程中,道德情感本身作为一种具有理性倾向、规则性倾向和稳定性倾向的情感对情感具有一种净化、引导功能。因此,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情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导人们情感的合理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道德情感对情感的引导与净化

道德情感是建立在一定道德认知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可以辨别善恶、正确与错误的情感形式。道德情感所具有的这种能够辨别善恶、正确和错误的能力,实质上表现为认知和判断能力。这种认知和判断能力背后所隐藏的动力是人类特有的“理智”或者“理性”:道德情感具有理智的或理性的取向性。所以,道德情感既可能是一种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也可能是一种以理智为导向的情感。虽然,理性和理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当的联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仍然是巨大的。那么,道德情感到底是以什么为导向的情感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厘清“理智”与“理性”概念的本质区别。首先,理性所涵盖的概念区间广泛,不仅包括理智所蕴含的选择、判断的概念,也包括其所不具有的分析、综合、比较、计算等其他方面的内涵。因而,理智是由理性主导人类思维处理人们所面对的具体事物时所展现出的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倾向并非理性本身。其次,运用理性在处理问题时具有全面性,在认知事物本质上具有彻底性。理智则不然,黑格尔曾言:“一个深奥的、思辨的思想对于理智永远是艰深的、晦涩的:反之对于理智:数学倒是很容易的。”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98.它只能认知和把握个体性、片面性的事物和问题,对如系统性的思想之类的认知和把握确实有相当难度。第三,理性作为人的本质性特征之一,它主要运用以追求事物或问题的客观本质或规律为认知目标和准则,因而人们运用其对事物或问题的认知和把握是客观性的;理智则不同,其更多的时候是以个人主体的利害为认知标准,对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和把握更具主观性。总而言之,理智停留于利害所做的一种得失上的权衡与取舍。它可能是合乎人性要求的、合乎社会规则的,但可能是不合人性和社会规则的。相反,理性是超越利害纠葛而诉诸知识、真理的一种认知取向和方法,它是符合人性要求和公正、平等的社会规范的。

因而,情感的理性取向是道德性的,而情感的理智取向,可能是道德性的,也可能是非道德性或反道德性的。而凡具有道德性的理智情感,也具有理性倾向,所以,可以将其大而划为情感的理性取向范畴。就一般而论,道德情感是以理性为导向的。但在具体的境遇中,道德情感也可以理智为导向。

作为一种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道德情感仅仅是众多情感类型中的一种类型。尽管如此,它对人的情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却不容忽视。具体来说,道德情感对情感的影响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情感对非道德情感的矫正功能和道德引导功能;二是对非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功能。道德情感是一种辨别善恶、正确与错误的情感,其本身就会抵制非道德的情感并进一步将其消解。同时,道德情感对其他非道德情感也进行有效的净化、矫正和道德引导,包括对愉悦、高兴等非道德情感的引导和对妒忌、憎恨等反道德情感的净化和矫正。事实上,道德情感对非道德情感的矫正、引导功能和抵制、消解、净化功能在具体实施展开过程中既存在紧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

其区别在于,道德情感对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功能与矫正、引导功能所展开的场域和对象不同。道德情感对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对象主要是指对情感中属于非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其展开的场域属于内在的心理层面,而道德情感对情感的矫正和引导则集中作用于由内在的非道德情感驱动而引起生发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其展开的场域属于外在的物理层面。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道德情感对由非道德情感驱动而引起生发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的矫正和引导却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的展开实施是建立在道德情感对内在非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基础上的。因此,道德情感对非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和矫正、引导功能在具体实施上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推进关系,即先对内在非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而形成一定的道德体味,尔后才对由非道德情感驱动而生发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进行矫正和道德引导。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对道德情感持存的稳定和强烈程度有所不同,因而每个个体的道德情感对其非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引导能力存在差异。因此,道德情感对非道德情感和不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和矫正、引导的强度又取决于道德情感持有者本身对道德情感持存的稳固和强烈程度。而道德情感作为情感的一种具体类型,为什么又能对情感具有抵制、消解、净化和矫正、引导作用呢?

这是因为:第一,道德情感是一种以理性引导的社会性情感,它本身是具有理性和社会倾向的。第二,众多情感的生成和释放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这就意味着情感的释放不能任意而为,而需要一种引导的方法和手段,即道德情感。第三,在社会中,个体生活即是社会生活,因而人们的各种情感表达和传递都需要一种合理的社会化方式,即以道德情感对非道德情感抵制、消解、净化和矫正、道德引导。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几乎所有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在由人与人形成群化的社会里。人们几乎所有情感的生成和释放也都和群化的社会或社会中的个人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其中一些情感的释放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对他人和自己的生活以及社会亦会造成不可接受影响。第四,个体的具体身体特征的变化或个人行为活动是由其内在情感驱动生发出的,因而道德情感矫正和道德引导功能实现的前提是道德情感对内在的非道德情感的抵制、消解、净化。因此,道德情感既要在心理层面对非道德情感的生成进行抵制、消解和净化,又要在物理层面对其释放进行矫正和道德引导。如果说尊严感、羞耻感、荣誉感等是道德情感的直接展现形态,那么道德情感通过对惧怕、快乐、焦虑、自豪、轻蔑等非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引导则展现为一种间接形式。因此,人们情感的释放状态更多时候是一种社会化的,亦是一种道德化的。

总而言之,社会是一个以人与人之间良好交际为基础而构建形成的,而个体人的生活也是建立在与他人良好交往中的。这就要求个体人,在与他人、社会交际互动中恪守既定的道德规范而采取恰当和适宜的行为,特别是在难以抑制的人类情感抒发上,要做到发之有节、释之有度。因此,在这一点上,道德情感对情感的净化功能和作用无可替代。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唐代兴教授

The Generation of Moral Emotions and Their Purifying Function

Zhu Ping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6)

moral;emotion generated;emotional purification;function

As a special form of emotion,moral emotion is based on certain moral knowledge,cultivated by a curtain group of people,and nurtured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Moral emotion manifests as an emotional tendency toward common moral value of social behaviors,enabling peop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ood and evil,right and wrong,resist and even dissolve unmoral feelings.Besides,moral emotion can purify,rectify,and redirect non-moral or anti-moral emotions,including pleasure,joy,jealousy,and hatred.

朱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B08

A

1009-9506(2014)07-0044-06

2014年2月10日

猜你喜欢

净化理性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陶色净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给未成年人净化出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