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
2014-03-12叶宏方艳杨颜佳
叶宏 方艳 杨颜佳
(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历史·文化]
花腰傣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
叶宏 方艳 杨颜佳
(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花腰傣;服饰文化;社会工作;保护与传承
在新平花腰傣地区,旅游业日益发展,花腰傣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以服饰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在服饰文化变迁的背后,投射出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与民族认同的淡化。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从老人、妇女、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等方面入手,开展社区参与式活动并提供专业服务,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倡导政策创新等方式,使花腰傣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服饰文化是展现民族特质的显著标志,也是民族审美的最直观载体。近年来,随着花腰傣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原本纷繁复杂的花腰傣服饰被日趋简化,传统的生态服饰文化遭到破坏。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与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会工作在介入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并尝试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模式,论证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及意义。
一、花腰傣服饰文化特征与现状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云南红河流域上游的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的他称,主要因其传统服饰腰部有彩带缠绕,图案繁复且缀满银饰而得名。花腰傣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其服饰文化蕴涵着花腰傣人对于审美的独特理解,更是族群认同的依据与载体。而花腰傣之所以要自称傣雅、傣洒、傣卡①傣雅,傣语意为民族迁徙中被遗留下来的傣家人;傣卡,傣语意为由汉族融合而来的傣家人;傣洒,傣语意为在沙滩上居住的傣家人。,正是因为服饰上的差异,这也是不同自称的花腰傣人的主要鉴别方式。
花腰傣服饰文化的特征花腰傣的传统服饰,表现出性别和年龄层次的不同差异。总体看,男装简单,多身着黑色圆领对襟衫,头戴黑纱布包头;而女装较为复杂、讲究,有着雍容华贵的特点。以少女装为例,上衣分为内衣和外衣,内衣为无袖无领的短褂,其下缘多为刺绣环绕并坠以银饰;外衣短于内衣,仅到胸部,正好露出内衣的花边与银饰。下装为多条筒裙套穿,以黑色为主,裙边有大量刺绣做装饰①解晓丹.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6-28.。由于上衣较短,使服饰的腰部外露,于是层层缠绕的五彩花带既起到束腰、固定筒裙的作用,又进一步与内衣下摆配合,突出了整套服饰的腰部。而从细部来看,傣雅、傣洒、傣卡的服饰差异较为明显。比如,傣洒的外衣更为华丽,多用红、绿、紫等艳丽的绸缎缝制,无领无襟,沿颈部到前胸缀有两寸宽的芝麻铃。未婚少女头戴缀满芝麻铃的环形帽,已婚妇女头戴伞状斗笠;小腿绑腿多为白色布套。傣雅女子头戴外缘翘起的小斗笠,斗笠向下遮住脸庞,绑腿多为黑色自织土布。傣卡女子不戴斗笠,包头在左边饰以红色流苏,绑腿以黑色为底,绣以各种花纹②杨明珠,杨涛,张扬.文化生态学下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剖析[J].学术探索,2012(3):100.。除了复杂的着装以外,耳环、戒指、手镯等银饰和秧萝都是花腰傣女装服饰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花腰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其生存环境和历史沿革息息相关。比如,以黑色为服饰基调,是在长期的民族杂居中受到了彝族、哈尼族尚黑习俗的影响;而衣服上的各种装饰图案和绚烂丰富的色彩,则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在花腰傣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但反映出当地人的审美传统,更发挥着与日常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功能。例如,绑腿具有在夏季预防蚊虫叮咬,冬季御寒的双重功效。可以说,花腰傣传统服饰“既满足了美观的需要,又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③王婷婷,李纶.花腰傣服饰中装饰艺术的符号学意蕴[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1-33.等深刻的意蕴。总之,作为“穿在身上的历史”,花腰傣服饰的形成与居住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族群迁徙和族际交流有关,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花腰傣服饰文化的现状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被誉为“花腰傣之乡”,正致力于打造花腰傣品牌旅游经济。戛洒④戛洒镇,位于新平县境西部,哀牢山脉中段东麓。洒,傣语意为沙子,戛洒,即沙滩上的街子之意。上文中的傣洒,是以意为居住在沙滩上的傣家人。是傣洒的聚居区,也是新平县的旅游重镇。秀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傣族民风、独具特色的服饰、语言、建筑、饮食、婚恋习俗、音乐、舞蹈等,构成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戛洒镇成为云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傣洒的传统服饰文化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戛洒,传统服饰日趋简化,而汉装正在成为傣洒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
归结傣洒人服饰文化变迁的原因,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服饰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更好地从事农耕和劳动,戛洒傣洒人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下进行了“改装”。而随着汉装的推行,当地人也渐渐习惯并喜欢汉装。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戛洒人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变得越来越“现代”,当地人开始追求一种舒适、省时、时尚的装扮,而传统民族服饰穿戴程序复杂、费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如今在戛洒,除了少数老年人仍然坚持穿着传统服饰外,绝大多数傣洒人早已习惯穿着方便、实惠的汉装。
第二,旅游等商业行为造成的服饰文化世俗化、市场化。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戛洒,在旅游等商业行为的推动下,花腰傣服饰正逐步走向世俗化和市场化。如为了满足游客观看的需求,傣洒人不再受制于“盛装只用于节日庆典或葬礼上为亲人送行时才穿着”的传统习俗,平日里也会身着盛装为游客们表演。又如制作耗时耗材的传统服饰(其布料为土织家染,刺绣是纯手工且图案丰富、充满个性,服饰上的大量银饰均为手工打造,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与精湛的手工艺技术),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商品的批量生产,当地人改变了制作方式,即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批量生产具有民族服饰款式特征的现代服饰。这种“现代花腰傣服饰”普遍呈现简易、方便、廉价的特点,比如,筒裙原本是用花腰带捆绑固定的,“现代花腰傣服饰”的筒裙装上了拉链,直接省去了花腰带的使用;服装上绣花装饰也非手工,而是由机器花纹所取代;绚烂的银饰品则被轻巧、光鲜、廉价的铝、锡制品替代。如今,即便在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等传统活动中,人们穿着的民族服饰,也大多是“现代花腰傣服饰”。
第三,人们观念的改变是服饰文化变迁的深层原因。在现代性的洪流中,戛洒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傣洒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被逐渐削弱,这是傣洒人服饰文化变迁的深层原因。以银饰为例,在傣洒人的心目中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妇女们会在服饰上装饰各种银饰,手指上戴满银戒指。如今,由于价格更低、色泽更优等原因,服饰中的银饰品被铝、锡等替代,以往的盛装不再是盛装,盛装的意义在傣洒人的心目中也慢慢淡化。
总之,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等外因、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渐淡泊的内因以及传统服饰本身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局限性,共同导致了花腰傣服饰文化的变迁。
二、社会工作介入服饰文化保护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①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即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去帮助他人的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文化美德。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主要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②陈钟林,黄晓燕.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16.。而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则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公共领域的主要维系人群,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在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中,社会工作利他和助人的特点,将使其发挥其他工作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其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观念,有利于加强人们对花腰傣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尊重;其次,其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有利于当地人自身潜能的挖掘;其三,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重要力量的社会工作者,其在协调社会关系、整合各界资源,最终实现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工作介入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社会工作的介入分析在社会工作介入中,社区村民能力的建设是关键,也是首要发展任务。对此,社工可以开展老年、妇女、青少年社会工作,采用小组、个案、社区工作等多种专业方法。同时,还要寻求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鼓励和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实现资源整合。可以说,这一系列工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社工就是一系列工作的连接者。
第一,开展老年小组工作,推动手工艺技术传承。花腰傣服饰中伞形小斗笠和秧箩的编织手艺现今只留存于老人手中。而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但对服饰文化传承有利,更有利于村寨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理论提出,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④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作为社工,首先应相信老人的潜能,鼓励老人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这对防止老年人的大脑退化有较大的帮助。其次,在服饰文化的传承上,社工可以通过需求评估掌握村寨里老人们的业余爱好,拟订方案,组织开展“老年人兴趣小组”,并动员老人积极参与。比如,可以重点开展编织工艺兴趣小组工作,通过小组活动,一方面,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丰富老年生活;另一方面,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在闲暇时间参与活动,从而顺利地将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第二,开展妇女社会工作,促进服饰制作的创新。花腰傣服饰文化尤以女装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著称,因此妇女社会工作极其重要。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对服饰选择有很大影响,社工应首先调查村寨里家庭的经济情况、妇女们对传统服饰的看法等。其次,对于相对贫困的妇女,可以鼓励她们通过刺绣、织布等方式创收。在此方面,社工可以帮助她们申请资金、打开市场销路等。再次,在妇女社会工作中,社工要善于发现其中较为突出且有号召力的妇女代表;积极发挥妇女代表的先锋带头作用,组织妇女们一起投入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中。最后,针对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流失严重等问题,社工可以组织妇女们“拜师学艺”,一方面,学习传统服饰的缝制方法和刺绣手艺;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较为现代的制作工艺,了解时尚的花样,推进刺绣花式和裁剪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此环节中,可以开展绣花比赛等,通过竞争,激发妇女们的参与热情;也可开展交流联谊,通过产品展示和服装表演等,促进村寨之间的技艺交流。
第三,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倡导乡土知识保护。青少年及其群体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层面。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可以在家庭中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可以说与家庭社会工作息息相关。家庭是最小的、也是最适合开展服饰文化传承的组织,社工可以通过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家中可利用的资源,如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的手工技艺等,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促进长辈向晚辈传授服装制作技能。比如,可以由母亲及祖母教授孩子绣花、织布、服饰制作程序,由父亲和祖父教授秧箩的编织手艺,营造和谐的家庭学习氛围,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做好学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社工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建议开设简单的传统服饰制作的兴趣班,如绣花课程、编织课程等,也可以与中小学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标准中乡土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招聘民间艺人向青少年们传授技艺。
第四,与政府部门沟通,获取政策支持。除了专业的社区工作,社工还要担当倡导者和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在新平县,地方政府正在主推花腰傣品牌旅游。在此过程中,社工应首先配合政府打造花腰傣特色文化,突出强调服饰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可以协助地方政府搞好节假日盛装“游街”①近几年来,戛洒镇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在节假日发动村民穿上民族服饰上街游行。等活动。公共场所和节庆中的服饰展演,既能增加花腰傣人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也能兼顾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游客们展示服饰艺术,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要结合傣洒人民的发展需求,向地方政府提出一系列民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的建议,争取到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比如,可以建议政府开展“服饰旅游节”等主题活动,不但展现出传统服饰文化的风采,又能通过参与式的活动满足了游客们的个性化和体验性的旅游需求。
第五,吸引各界关注,整合社会资源。社工要进一步发挥资源连接者的角色作用,拓宽对花腰傣服饰文化的宣传渠道,促进社会各界对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了解。比如,社工可以积极主动地联络政府有关部门、其他福利服务机构和广大社会机构等,努力争取财政拨款、各种专项资金和广大社会援助,共同扶持服饰文化保护项目。社工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帮助村民建立花腰傣文化网站、博客或者微信平台等方式,通过网络互动,激发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文化自觉。此外,社工可以通过资源链接,引入先进的理念和课程等,对花腰傣村民的旅游知识和旅游服务开展培训,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服饰文化对于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综上,多角度的社会工作介入不但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更有利于社区中家庭成员的沟通、不同群体的互动,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受关注程度,降低了社会问题的发生几率;而且,对于推动区域政策创新和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都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服饰是花腰傣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花腰傣地区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柱。在广大民族地区,倡导社会工作介入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治理创新,对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戛洒花腰傣地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从民众参与、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等诸多方面推动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Social Work as an Intervention in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Huayao Dai Ethnic Group ’s Clothing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Gasa Town in Xinping County
YE HongFANG YanYANG Yanj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Huayao Dai;clothing culture;social work;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ourism flourishes in the Huayao Dai areas of Xinping County,which in certain ways has transformed the local lifestyle.Clothing culture as a part is under serious attacks.The change of clothing of the local people reflects the change of value and ethnic identification.To solve this social problem,social work can come in with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senior people,women,households,and juveniles,so that a strong ethnic cultural atmosphere is created.Use of diverse resources and policy innovation are also measures for a wider social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Huayao Dai ethnic clothing traditions.
叶宏,博士,讲师,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学、灾害人类学、民族社会工作、区域政治等。
C916
A
1009-9506(2014)07-0018-05
201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