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大与小
2014-03-12王晓军
王晓军
作文的大与小
王晓军
一.小题目,大内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诚然,现代人推崇大眼睛——明眸善睐。而作文则不然,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来看,这窗户如果过明、过大,那心灵深处的内涵就会一览无余,过于直露。拟题贵在切口要小,点小就容易写得具体,就能出奇制胜。
请看例子,《妈妈》《我的妈妈》《我那可怜又可敬的妈妈》,同样是以妈妈为主体,内涵大的外延反而小,内涵小的外延反而大。如果以《妈妈》为题,可写的东西几乎是包罗万象,可是题目大了,写作时就容易找不到“北”了,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这点想写,那点也想写,结果只能是东鳞西爪,只言片语拼凑起来的一个虚像。这样的虚像不会给读者留下多深的印象。反之,如以《我那可怜又可敬的妈妈》为题,外延自然是小了,只能写我的妈妈,必须突出妈妈的可怜又可敬,文章看似小了,其实在这小中却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大而清晰的影像,那就是“怜”和“敬”,纵然有一方面写的不鲜明,只给读者留下一个或“怜”或“敬”的影象,那也足够打动读者的心了。
当然,题目要小,不是说题目要简单,而是说选择的角度要小,从一个小点切入,点小了,就逼着你在具体上下功夫。
二.小题材,大视野
同学们平时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区区几百字,篇幅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笑览国际风云,纵谈天下大事”,即使文学大家,在涉及重大的题材时,也总是以小见大,滴水见太阳,很少正面切入主题,如叶绍棠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巨大变化的《榆钱饭》,萧乾的反映海外华人民族感情的《枣核》,都是以小见大的精品。
其实,每个人只要能勇敢地放下“大”字,转而从小处入手,你会发现,放学回家,父亲的一声问候,妈妈端出来的热腾腾的饭菜,奶奶的唠叨,爷爷那满是皱纹的笑脸……没有一处不透露着感动。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同学那一声亲切的安慰,清晨的阳光,傍晚的归途……都是一次心的历程,都能让我们感到人间的美好。生活中,凡是撩起你驻足欣赏的一道风景,给你丝丝感动的一个镜头,荡漾你心头涟漪的一件小事……你都可以毫不犹豫、大胆地将它繁衍成文,千万不要嫌厌它的细小、卑微。
三.小细节,大情意
细节虽然看似细微简单,但是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因而可以胜过一大堆抽象的说明和形容,可以说:“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著名作家李准说:“我写人物,主要手段就是细节和语言。”他还说过,看一部作品生动不生动,可以数数它里面有多少细节就清楚了。小小细节,可以体现深厚的感情。请看《我心中的那一轮太阳》一文的细节描写:
您是否还记得那次午休?同学们都伏在课桌上休息,外面忽然下起了雨,阵阵凉凉的风吹进了教室,吹乱了您的头发,也吹乱了同学们的头发。您坐在讲台旁,正想起身做点什么,突然,您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您坐下来——哦!您脱下了您的高跟鞋,轻轻地,轻轻地走到窗户边,把每一扇窗都关好。
老师怕高跟鞋与地板的撞击声惊醒熟睡中的学生,所以脱下了高跟鞋,然后轻轻地关好每一扇窗。脱高跟鞋这个细微的动作写出了女老师对学生细腻而深切的爱。
四.小口气,大目光
作文要想让读者喜欢,语气不可太大太绝对,不妨留有余地,宜多用委婉语句。写记叙文要动之以情,写议论文要晓之以理。可以笑谈真理,可以寓庄于谐。“义正”未必就要“辞严”,“理直”未必就要“气壮”。作文要想写出个性,写出锋芒,又必须站得高,想得深。应有雄视寰宇的目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可以就小问题,谈大道理。
如《可叹的中药》一文,写中药是“中国的草药”,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生产的中药只占份额的10%,而日本生产的“中药”占有份额却达80%。文章分析其原因。原来国人的中药制作还是一成不变沿用祖宗之法,生怕“革新”而有悖定法,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日本则不仅引进中药,更是大胆分析探究,诸如从中药中提取液汁等而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丰富各异的中成药,而走向世界药品市场。一个是灵活多变,一个是沉稳守旧,以致展示出迥异的市场风景,亦显现出不同的国人心态与胆识。作者站得高,看得远,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有着强劲的思想冲击力。又如话题作文《乡音》,善于思考的同学在文中从乡音的失落、外语的走俏这一怪现状入手,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可谓大气魄,显现了初生牛犊敢于议大事的风采。
王晓军,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