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014-03-12吴国平
吴国平
浅谈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吴国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应用已成现实,“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又加快了中小学运用网络技术的步伐。时至今日,扁平世界已显特色,网络学习众人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倍受学生欢迎,运用声、光、色、图形、动画优化中学语文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鉴于此我进行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现捡择一、二而谈之。
1.激趣启智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譬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一,将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接着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二,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鼓之美。继而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于是,学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体会:生1对“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体会是:此句以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击打腰鼓起势之猛,场面掀起之爆;“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层层递进,强劲有力,使人亢奋!生2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认识是:以声寓人,体现了西北人民强大的拼搏精神和势不可挡的抗争精神”;生3对“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理解是:此句是前句的继续,是抗争的结果,生动而形象,很有意味;“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由外而内、由实而虚,情感、思绪、土浪的交织,让人联想到苦与乐、快与忧、幸福与阵痛就产生在正确与错误之间,成功与失败、繁荣与贫穷就出自于委靡与舒张之念,等等。据此,毫无疑问地说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2.入境绘形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譬如,我们对《再别康桥》一诗的处理是,在学生熟读全诗后指导他们进入校园网“诗歌鉴赏”栏目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入境绘形,将那十分凝练、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语言形象化。“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畔边的树在夕阳的照射下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色,那金色般随风轻轻摇曳的柳条,倒映在康河的绿水之中像一位美丽娇艳、妩媚动人的新娘——啊,我的情感,我的梦想,在康桥幽雅的景色中徜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天上的彩虹甜美而文静地卧于潭水里,轻柔而飘然地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我彩虹般的梦——梦想悠悠,美好永远。通过音像与诗句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畅想,使同学们情感怡悦,与诗人轻悄同步,与作者一道把美景共享;或将自己化为诗人,巡游于康河畔边,漫步在康桥之上——悠然自得,轻声歌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飘逸,清新洒脱——我与诗人同醉!
在诗歌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入境绘形,既能让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充分得到表现,又能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实现课改目标的好形式。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了实处。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吴国平,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