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朗读
2014-03-12金坤荣
金坤荣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朗读
金坤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朗读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强化了情意的熏陶,阐释了人文之精神。
一.以朗读来组织课堂教学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这样回忆老师的朗读讲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于漪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朗诵,实在是一种别样的教学魅力啊。
语文课堂上,就要进行朗读,甚至要读读背背。一堂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所有的内容都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用朗读的魅力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朗读来组织课堂。课文讲解之前,要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分析之中,要巧妙设疑点拨,让学生围绕问题再读课文段落,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把握字词涵义。课文学习结束之时,更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回味精彩的段落句子,以消化感悟文中的结构之精巧、思辨之灵妙、情感之起伏。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挥范读的魅力,使学生透过老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要以讲促读,围绕朗读来讲解,以讲解来指导深化朗读;要体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练结合的手段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反复吟读,以使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沉醉课文美感之中。只有读的酣畅,讲的精要,语文课堂效果才能达到一定的层次。
课堂中的朗读,能够活跃课堂和调动学习热情,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只有在朗读熟读课文中才能真切地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获得良好的语感。读熟了,理解了,明白了,语文活动就有了依据,议论拓展就有可能深刻。课堂中,学生朗读了,学生专注于书本,就不大可能分心去做去想别的事情,就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朗读了,“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朗读水平和语文能力。
二.以朗读来优化教材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但现行的阅读教学方式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的直接的有效的朗读形式却成了“隐士”。所以,我们必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优化教材处理,优化课堂教学,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中,不仅要形式多样,而且要有层次,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心灵。
一位老师教学《藤野先生》,运用朗读,设计几个情节,来优化教材处理:1.文章中,鲁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把它找出来,朗读几遍加以体会。2.文章中记叙了两人交往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些品质?朗读文中语段加以体会。3.文中藤野先生关心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朗读文章,体会当时鲁迅的情形处境。4.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关心,是如何理解的?他以怎样的方式来感激藤野先生?朗读文章,体会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远影响。这位老师,运用“朗读”品析文章,在看似简单的“朗读”情境中深入文本内核,把握文本内涵,几个伴随朗读的问题,层次清楚明朗,不但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让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从而优化了教材处理。
一位老师在教学《口技》一文时运用朗读来设计课堂: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训练朗读第一段;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重点朗读第四段。《口技》是朗读节奏上很分明的一篇古文,随着口技者表演内容的变化,朗读也轻重缓急起来。同时,古文大多是言简意赅,只有在读中才能真正深入地体味文本的韵味。这位老师正是十分明确这两点,故选择了最为恰当的教学方式“朗读”,围绕朗读,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品读、咀嚼中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从而实实在在地达成了优化了教材处理、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以朗读来强化情感体验
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学习其实就是感知——探究——理解的过程,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莫怀戚的《散步》,初读觉得故事简单,语言平淡;再读学生就发现了那些琅琅上口的对称句子,在反复朗读、研究这些句子时,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家庭和谐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作者丰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总是凝聚在字里行间。情动于中,意溢于表。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倾注思想感情的那些传神之笔。如:一个“活该”两字加一惊叹,显示出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多么鲜明的爱憎情感;“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包含了鲁迅多少满腔情、满身怒的情感。引导学生咀嚼这些词句,反复朗读体味,就能激发情感,使学生深深入境。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课堂上,要抓住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指导学生细细品读,就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感悟文章丰富而深刻的蕴意。比如,《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情感非常复杂。怎样体会出这种复杂的情感来呢?可在句前加一个语气叹词“唉”,再来加以朗读,这样使得无数的情感集中在这一“叹气”里,学生就容易理解其中蕴涵的复杂情感了。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在体会船长伟岸人格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船长,有感情地读出他在危难时刻的语言。于是,有的同学读出船长的临危不乱;有的同学读出船长的果断坚定;有的同学语速较快、声调较高,读出了船长的高度责任感……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让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船长的精神品质。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绘声绘色的朗读,能够让学生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思维的翻腾去品味情感意境,升华对文章的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感情浓厚、思想深刻的文章,笔者在教学中就是通过语言的咀嚼、朗读的指导来渲染情境,激发情感。松骨峰战斗中的“抱、甩、摔”等动词和“衔、扣、抱”等表示烈士遗体姿态的动词,用得十分精当准确,反复咀嚼,从中可触摸到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把学生带入“战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熏陶中加深了课文理解。
四.以朗读来品味文本语言
“熟读深思子自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朗读的作用不可小看。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之中,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藤野先生》一文记叙“看电影”事件时,有一句:“——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如何体味鲁迅的“无法可想”呢?为什么“无法可想”呢?原来,上课时都要看杀中国人的电影,影片中还有一群中国人看怎样枪毙中国人。看这种杀中国人的影片,爱国的鲁迅,其情何以堪?他感到“这一声听得特别刺耳”,自尊心强烈地刺激着他;他发出了“呜呼,无法可想”的无比痛心的呐喊!为此,朗读时要语速放慢,读出痛心愤慨的语气,读出鲁迅对弱国国民麻木的“呜呼”抗争。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用朗读指导来品味语言、点拨学生。
“这条狗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哦!……,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
师:当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奥楚蔑洛夫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一个“哦”字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恍然大悟,吐着气读,还有一种就是倒吸一口气读,现在害怕时怎么读?
师:用“倒吸一口凉气”的读法来读一读,大家试试看。……
师:奥楚蔑洛夫无法掩饰自己的害怕和尴尬,他是如何来排解的呢?
师:脱衣服是因为天热吗?
……
师:他要把衣服脱下来,说明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已经到达了极致。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部分,把他的恐惧、惊诧、尴尬一起朗读出来。
在这里,老师通过“倒吸一口凉气”的具体朗读指导,让同学们在“哦”中充分感受到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心理。又在品味了“脱大衣”这个细节之后,强调了朗读环节,这就让同学们能在朗读品味细节语言中更直接、更深刻地理解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形象特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着力点放到学生的读上,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要突出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要强化朗读,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要注重朗读,使朗读贯穿于课文理解之中,使朗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一句话,让琅琅书声扎根课堂、充盈课堂。
金坤荣,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