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调剂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及培养方式的研究

2014-03-12李娜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调剂考研跨学科

李娜

在整理以往相关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我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招生专业不断扩大,跨专业调剂逐渐从些许个人行为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有些科研院校的学科或专业全是跨专业调剂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经历了近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考研磨砺后,考生在社会现实的驱使下,把调剂作为他们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综合考查调剂方式有以下类型:同院系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调剂、不同院校相同专业调剂、学术学位向专业学位方向调剂等。跨专业调剂生主要是指在非一志愿院校的研究生阶段所学与本科阶段或者与原考研报考不属于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

与非跨专业调剂生相比,跨专业调剂生在学习心理、学习态度、科研能力和学习状态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帮助这一群体克服心理压力,提供必要的学习上的帮助,采取有效的培养方式,将会成为当今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

一、跨专业调剂生的现状研究

(一)社会现状

周玲燕研究表明,在某校随机抽样调查的318人中,跨专业考研人数占了47.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2007年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中,有近一半选择了跨专业考研。同时为了增加考研的稳妥性由此催生一种新现象——跨专业调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跨专业调剂现象日益普遍。

(二)学习现状

目前跨专业调剂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基本相同。沈丽丽认为,由于具备另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研究生在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看问题的角度上要优于非跨专业研究生,但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学习状况上与非跨专业研究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王珍珍将学习状况这一概念界定为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学习行为、面对学习任务所产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所取得的成效。

曹丽以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为个案的研究表明,在与非跨专业研究生横向比较的过程中,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兴趣较高、学习压力较大;在学习态度维度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较高,但在科研能力维度上与非跨专业研究生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

(三)优劣态势

1.意志坚强,但无明确方向

对于跨专业调剂生而言,抛开过去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重新开始,与非跨专业调剂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研修,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勇于挑战和战胜自我的精神。当遇到挫折、困难时,跨专业调剂生会表现出更加坚强的心态和信念。

但在入学后,由“隔行如隔山”带来的立足点不清晰,导致跨专业调剂生在新的求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如何给自己重新定位?如何对调剂专业建立学习自信?如何规划毕业后的职业和人生?解决以上问题都需要比非跨专业调剂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2.知识多元,但无扎实基础

跨专业调剂生大多具有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实践,都受到来自不同学科方向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熏陶,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且容易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会注意取长补短,发挥长处。

然而,跨专业调剂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基本知识结构构建不完善。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对于所调剂专业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头脑中缺乏基本概念和框架。与非跨专业调剂生相比,跨专业调剂生常常在入学后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表现为不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熟悉专业学术话语,缺乏创新思维。在为期2~3年的研究生阶段里,既要弥补该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难度相对比较大。

二、导致跨专业调剂研究生目前问题的原因

(一)考研的初衷导致跨专业学习困境

据调查,目前跨专业调剂的学生,考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改换专业。本科专业不理想,希望通过考研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2)学术追求。考生求知欲望强,不满足于本科毕业,把考研定为自己奋斗的原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跨专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3)增加就业筹码。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加,部分考生为了未来有所保障,仅仅追求硕士学位而参加考研;(4)升职发展。有工作经验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需要拓宽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这样一些原因,跨专业学习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二)不同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

入学后,跨专业调剂生在对专业的认知和心理认可度与非跨专业调剂生也较有差异。究其根源,多是由于跨专业调剂生学习动机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学习动机是指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人们常常通过学习积极性来判断学习动机。

观察表明,跨专业调剂生的学习动机的强弱程度与学习效果是呈正相关的。学习动机强的人在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能在学习中专心致志,并保持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习者,缺少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三、跨专业调剂生的培养对策

如何更好地对跨专业调剂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国内一些研究者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对策研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们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释:

(一)多数研究者提出的研究对策

综合华东师大学李倩、苏州大学王珍珍、武汉大学娄延常、河南大学李中亮、河南大学黄珂、刘蒙蒙和王晓宁、西安外国语大学蒋琳玺等人的研究,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群体的培养进行探讨:(1)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领作用。我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单一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中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导师也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学习研究的兴趣,如果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所学这个学科则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强劲的学习动力。(3)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彰显跨学科背景的优势。鉴于众多跨学科背景学生的出现,在研究生选择论文题目时,导师应鼓励学生尽量结合自己原学科背景的特性选择交叉性强的题目。

(二)少数研究者提出的研究对策

另有部分学者如浙江理工大学于桂娥和刘洪彬、黑龙江科技大学李青侠和吕一波、三峡大学医学院张昌菊,他们则更侧重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于提高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措施:(1)建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各部分内容构成以及时间安排。(2)教学方式的更新与考核方法的改进。首先,引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符合研究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以及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把握;其次,强调研究性学习、课题式学习,带着问题、剖析问题进行学习;最后,提出加强自学、加强讨论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笔者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建议

1.搞好入学教育,重视心理疏导

跨专业调剂生相较于非跨专业调剂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入学时,面对非跨专业调剂生的激烈竞争,跨专业调剂生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为此必须搞好他们的入学教育,纠正动机偏差,讲清跨专业学习的利和弊,在认识差距的同时看到优势,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要求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按期完成学业。同时,要做好跨专业调剂生入学前的心理辅导工作,这对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入学之初,针对跨专业调剂生采取心理讲座、学术交流、导师见面会等方式,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消除学习前的困惑与担心,做好正式学习前的心理调节工作。

2.制定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大纲

在新一级研究生入学前,对其培养大纲所设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学习指导大纲,详细列明学生所要研究专业的知识点、参考书目、指导老师及其联系方式等等,为指导跨专业调剂生自修做好准备。跨专业调剂生一般都很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也希望通过自修本科阶段相关知识来弥补知识基础的不足,却因为缺少指点而显得盲目和低效,编写这份大纲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自修的效率。保证学生在入学前的5~8月的黄金时间,补习专业基础知识。

3.支持跨学科或跨学院选修,激发学习兴趣

近期同济大学推行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首次增加选修一门(以上)的跨学科门类/跨学院课程,以提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专业复合。据报道,目前,同济大学将跨选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已实现全覆盖(4226人),跨选课程达到828门,涵盖所有院系,其中跨选人数较多的包括建筑、人文、经管和传媒等专业的课程。跨选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为建筑城规学院的《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跨选人数达95人,而这门课程本专业的选课人数为194人。本学期已选跨选课程的总人数为2920人,其中博士生527人、硕士生2393人。余下的1306人计划下学期选跨选课程。从跨选进展情况看,研究生对此非常踊跃。

能够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和研究学问的能力。如果在选修过程中能不断将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所学专业则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强劲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

[1]周玲燕.跨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沈丽丽.高校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的现状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2,(6).

[3]王珍珍.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李倩.培养跨学科创新型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研究生,2011,(8).

[6]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理性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

[7]李中亮.跨专业调剂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8).

[8]黄珂,刘蒙蒙,王晓宁.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应对举措[J].青年文学家,2013,(1).

[9]蒋琳玺.跨专业调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2).

[10]于桂娥;刘洪斌.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11]李青侠,吕一波.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3).

[12]张昌菊.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

[13]谭敏.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4]黄静.浅析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调剂的利与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

[15]陈玉婷.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16]丁小义,余红娜.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8,(2).

[17]田志超.关注跨专业调剂研究生的心理压力[J].中国研究生,2007,(2).

[18]成新娟.浅谈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2).

猜你喜欢

调剂考研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我的考研故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要不要服从调剂?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