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
2014-03-12李师影
李师影
一、引 言
礼仪是一个人内外兼修的具体体现,人与人的相处,伦理道德的规范,社会的和谐,都需要按照“礼”的制度来进行行为的约束。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使人掌握专业技能,更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和发展的应变能力,而礼仪文化素养教育就是让人学会如何为人处世的重要教育内容。
二、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及成因分析
笔者在高职院校工作了将近8年的时间,听到不少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懂礼节,没有礼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高职学生在礼仪素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现状
1.课堂礼仪缺失
在校园里,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以下的现象:考试铃声响了很久,仍然有学生慢吞吞地走进教室,丝毫不会因为迟到而感到紧张和愧疚;天气热的时候,教室里会出现不少男同学穿拖鞋、背心,女同学穿着吊带和热裤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精神状态很差,经常呵欠连天,有的干脆趴桌子睡觉;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校园里又多了一群“低头族”,甚至在课堂上都会有不少学生低头玩手机。这些行为与大学生的青春活泼的形象完全不符。
2.公众场合礼仪缺失
在许多公共场所,不少大学生喜欢聚集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大声喧哗,甚至有时候会出口成“脏”;搭乘公共汽车不排队,抢占座位,甚至不给老弱病残让座;随地乱扔垃圾,每次大型活动过后,地面上总是一片狼藉;有的学生在饭店用餐不尊重服务人员,在点餐时喜欢用敲击桌碗或喊叫呼喊服务人员等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知书达理的形象。
3.网络礼仪缺失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也几乎都成为新时代的“网民”的主力军。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质以及与人的非正面接触,久而久之,会让人忘记自己在电脑前打字其实也是在和人打交道,从而言行也会变得直接、粗暴和无礼。有的同学甚至会恶意发帖,散布谣言,与人笔战谩骂,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等,即使有的行为没有构成犯罪,但是也会因为言语不当引起公愤,被其他网民“人肉搜索”,给他人和自己造成生活上的极大困扰。
4.礼貌用语缺失
礼貌用语应该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学习到的基本礼仪,但是不少大学生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于礼貌用语仍然会存在知行分离的问题。在希望得到别人帮助时,不会说“请”,在得到别人帮助时,不会说“谢谢”,面对陌生人时,不会根据对方年纪、相貌来选择称谓,而是直呼其“喂”,与人交谈时也不会顾及场合,往往随着自己的性子不高兴就翻脸,或直接和人对骂,这些本不应该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行为,却往往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在同一些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不少家长存有这样观念:我花钱让孩子上学,如果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应该是学校的责任。这种完全忽略家庭教育的观念是非常可怕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让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不同的家庭教育又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类型:
(1)放纵宠溺型:独生子女在父母和亲人的千依百顺和百般呵护中成长。这样的孩子即使出现了不合礼节的行为时,家长仍然采取包容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将占据主导地位,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因此,要让这类孩子从心底去接受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养成礼仪习惯,具有较大的难度。
(2)望子成龙型:父母严厉苛责,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进行的人格的完善、品德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问题。有的家长虽然注意培养孩子的才艺,但只注重功利性:比如学习了钢琴就必须过几级,学习了舞蹈就要拿奖等。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会让孩子只注重结果,失去了学习本身的意义,孩子会变得比较浮躁,难以沉下心去注重人文素养的积累。
(3)有样学样型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不以身作则,单靠长辈命令对孩子进行管教,这样的教育也起不到好的效果。有些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与父母顶撞,与邻居发生口角,背后说长道短,为了鸡毛蒜皮与人动手,这样的行为就很容易传给下一代。
2.学校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某一特定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管理的第一线提供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鉴于“应用型”和“技术型”两大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更多的是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不太注重了人文方面的陶冶,造成了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懂得生活礼仪,出现道德偏差等问题及行为。而有的教师本身也不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课堂着装比较随意,和学生交谈也不注意言语分寸;还有的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教书”的传授,而忽略“育人”的本质。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生源扩大,师资不足,许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到高校就业,立即从课堂走上讲台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一方面,年龄相仿会让他们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另一方面,角色的迅速转换也会让他们难以适应。因为这些刚毕业的老师本身也都还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仍处于摸索阶段,加上教育经验的不足,因此在如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方面也缺乏相应的高度。此外,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礼仪选修课,但是由于许多授课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不少礼仪教师还是从舞蹈、声乐、中文等专业转型过来的,在课堂教学上更多的是注重仪态的训练,而在“礼”的内涵学习上还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对礼仪认知的片面。
3.历史因素
我国具有悠久的礼仪文化。在古代,许多礼仪观念是有合理成分的,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把其间的关系绝对化,并与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礼教”。在近代由于国家衰落,不少人把原因归结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过于保守,而把礼仪看成是“吃人的礼教”,并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加以否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直接对准了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儒家文化,使得大量的文物被破坏,很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信仰淡出了国人的生活。如今的青少年,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场浩劫,但是“文革”带来的一些传统仪式和信仰的遗失也会让青少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社会因素
时下,一些综艺类节目为了博人眼球,把“假丑恶”的典型当作娱乐噱头进行炒作,误导学生价值观与正常轨道偏离;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强行拆迁、富二代炫富等社会现象不断曝光后,在一定程度上会激起大学生对社会的“怨恨”和对金钱的盲目崇拜,甚至有的丧失了道德底线,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件;另外,西方大众文化通过影视剧、流行音乐、麦当劳、肯德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学生;就连我们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也通过影视、书籍、服装等将软文化渗透到学生当中。追韩剧、打网游几乎成为了高职学生的全部精神支柱。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认同,或者根本不知道何为传统文化。记得有一次笔者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甚至不知道“欲穷千里目”的下一句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自身因素
一方面,高职院校属于大学专科层次,高考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也相对弱,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礼仪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脱离了“填鸭式”的高中教育,远离了家长的管教,他们不再埋头于封闭式的学习,而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个时候的大学生还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另外,他们对新旧观念还不能很好地整合,以及缺乏对各种文化资源择优选择的能力,很容易在优良传统和现代社会交错的生活方式中迷失方向,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不信任,认为礼仪教育是装模作样、流于表面的东西。
三、加强高职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对策
如何加强高职生的礼仪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深感责任重大。提升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配合,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一)政府应制定有关法规,强化人民群众的“公德”意识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程度。笔者在台湾交流学习期间,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要在公共场所找到垃圾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和台湾推行的“垃圾不落地”政策有关。可是即使没有垃圾桶,街道路面却仍然保持得非常干净,没有人会因为没有垃圾桶就乱扔垃圾;在台北捷运站,到处都张贴有“禁止饮食”的标志,等车时每个人都会自觉排队并遵循“先下后上”原则,乘电梯统一站右侧。许多大陆游客到过台湾后,认为台湾人的讲礼仪是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文化传统,其实这和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联系,早期的台湾人也和我们大陆部分群众一样,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因此,80年代台湾政府为了净化社会风气,培养“富而有礼”的国民,委托国立政治大学展开了台湾关于国民生活礼仪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通过社会教育机构、传播媒体推行了“国民生活礼仪运动”。往简单了说,这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会具备的基本素质,只不过在形成这种素质的过程当中,需要我们的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规范,引导人民守规则,讲秩序,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而才能得到大家的接纳和认可。其实这也就是回归了礼仪教育的核心问题——尊重。
(二)社会要积极引导,创建良好的文明礼貌氛围
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直观,最潜移默化的,一个粗暴无礼的家长教育不出文明有内涵的孩子。因此,要充分发动社区、街道和乡镇等部门,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家长们的礼仪素养。如通过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家庭日、母亲节等活动,围绕“礼仪孝廉”讲授家庭日常生活礼仪、夫妻礼仪、待客礼仪,让孩子远离“礼仪危机”。要培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伦理观念,根据当地风土人情重振善良、淳朴的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体系,培养知礼懂礼的技能人才
1.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和言行举止,做好学生的表率。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加强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并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鼓励教师到不同地区和国家交流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强待人接物的能力。
2.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学校应注重校园景观的设计,环境的美化,将能凸显学校特色的校训、人才培养目标、名言警句等与园艺、文化长廊等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通过民俗文化展示、礼仪知识竞赛、学生社团活动、辩论赛等活动起到带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以礼待人,要做到“三不”:即领导不当众批评教师,教师不当众指责学生,学生不当众顶撞教师;嘴边常挂礼貌用语,让师生们都能感受到礼仪的气息,耳濡目染礼仪的熏陶。
3.礼仪规范应与时俱进
礼仪具有时代性。现代礼仪不仅要求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更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而应有所创新。例如不少礼仪用书指出出席正式场合的女性,西裙都应该在膝盖及以下,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都在为没有及膝的裙装而苦恼。其实作为身材娇小的中国女性,到达膝盖的裙装反而会显得人矮小而没有精神,年纪较轻的女性穿上及膝长裙也会显得较为成熟而缺少了青春气息。所以,裙装的长度不是限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个人的身材以及年龄、身份等进行选择。身材娇小的年轻女性可以选择长度在膝盖以上2公分左右的裙装。也就是说,礼仪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合理的变通。
4、注重礼仪课程的统一性
高职院校不少礼仪教师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因此不同的教师在授课时都有不同的见解,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造成认知上的混淆。
学校教务部门可将礼仪课程的要求进行统一的规范,也可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统一礼仪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内容,使教师们在备课的时候能得到培训,也有利于思维的开拓。
四、结 语
学习礼仪是一个系统而连贯的过程,让高职学生学礼,知礼,受礼,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明白,礼仪不是为了让我们待人处事变得繁缛复杂,相反的,是要让人与人的接触变得更为轻松和自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为原则,让学生明白:礼仪,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当中。
[1]李滢.从高职生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文化素养[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
[2]罗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台湾师友月刊编辑小组:台湾省推行国民生活礼仪运动[N].1982-03.
[4]寇琳,武喜涛,张艳红.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缺失现状及成因.[J].知识经济.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