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的继承关系

2014-03-12张桂华

关键词:三个代表实事求是特色

张桂华,魏 巍

(盐城工学院 党委办公室,江苏盐城 224051)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俱进,创新完善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思想,通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对其内涵和继承发展关系进行探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内涵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本质、远景目标、步骤路径等系列发展性问题作出的科学决策与宏观分析。

文革后的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在全面总结建党建国以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建”两大命题作出了高度概括和科学阐释。在十七大上,首次以党代会报告形式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总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理论的萌生、体系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孕育准备、产生、丰富完善等几个阶段。其中,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也为后来邓小平等同志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论,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形成[1];之后,党的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发展理论体系,其强大的物质生产力与精神文明价值开创了民族复兴进程的新局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未来将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螺旋性上升过程中继续与时俱进地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继承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想上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连续性和共同点。这个“脉”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有关发展的思想、模式、目标、战略和方式上的前后继承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关系。

(一)发展思想的继承性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巨大,一是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二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三是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指导思想。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孕育了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要义,也体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内涵。邓小平曾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特别重要”[2],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口号。小平同志还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可见,邓小平在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条最根本的东西”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立足点”。这三者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之中,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4]。

实事求是,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之一。“三个代表”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而再次将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上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实事求是,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本质体现。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始终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社会建设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莽撞瞎干。

面对新世纪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发展本质、发展目标、发展内涵与发展要求等世纪难题,几代中国领导人睿智地解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系列重大问题。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社会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强调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5]。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把握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也深层次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始终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取向上,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是内在一致的。

(二)发展模式的继承性

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社会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种多样。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基本思想是“以苏为鉴”,突破苏联模式,走中国自己的路,领导中国人民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随后,他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总体要求,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国家建设上没有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创新精神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中国模式”。

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由高速度发展到科学协调和谐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东西部、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等发展不协调和不均衡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它的提出使党的“发展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三)发展目标的继承性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号召全党认真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总结经验,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在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表述得更加完整明确,提出了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向全国人民发出向“四化”进军的口号,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的发展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勇于理论创新,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目标作了新界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命题,对发展目标的内容、实现路径、最终结果作出了科学阐述,为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将21世纪头20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基本路线做了补充,奋斗目标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2012年,在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分阶段目标是在对国情充分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使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目标更加具体,更加鼓舞人心。这表明我们党不断丰富和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

(四)发展战略的继承性

从1954年开始,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1980前建立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显然第二步目标过高,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1987年,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小康水平”的设想,对十二大有关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完善,并在党的十三大上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提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道路和目标措施,为我国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了理论指南。由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实现时间长且目标较为概括,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对第三步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具体化,并在党的十五大初步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科学规划,至此,产生了被世人称之为“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细化。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003年,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发展方式的继承性

针对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客观实际,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工农业同时并举,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使我国走上一条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式。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提出波浪式前进、非均衡发展的思想,产业发展以农业、能源和交通为重点;地区发展以东南沿海带动内地;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并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非均衡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走向均衡发展。1992年1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2000年6月提出“扎扎实实搞好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以在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发展基础上扩展了构建和谐社会等,说明目前我们党选择了均衡发展方式,能够消除发展中遇到的诸种矛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能更高层次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一直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其内涵,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经验和理论财富。

[1]荣开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逄先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B/OL].(2013-09-12)[2014-02-16]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4/5234236.html.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07-10-24)[2014-02-16].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 -10/24/content_6938568.htm.

猜你喜欢

三个代表实事求是特色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实事求是”定乾坤
完美的特色党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