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主动参与导师制的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03-12蒋周渠王诗惠
蒋周渠 王诗惠
1938年,浙江大学的竺可桢校长倡导推行本导制,这是国内最早引进本导制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大学本科生教育采用的是学年制,直到21世纪,在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施行本导制引领下,全国部分高校掀起本导制的浪潮。随着全国各所高校的扩招,生师比例不断扩大,导师分配是首要问题。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都想出各种就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院制定不同的分配方案。高校教师有科研和教学的任务,为了保证生活质量或者满足个人爱好,他们还会在社会上做兼职,本导工作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导师不能全方位的注意到自己所指导的所有学生,而一旦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导师必然全力以赴帮助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本导工作,请导师为自己指点迷津,方便导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知道学生需要哪方面的引导,能够找对方向去帮助学生,寻找出最好的指导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即使导师不能深入地指导每一个学生,也能保证主动参与的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指导。
宁波大学在2012年11月全面施行本导制,是处于本导制摸索阶段代表,上述问题在宁波大学也存在。通过对宁波大学200名来自各个学院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9.2%的本科生导师都认真负责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他们在学习、科研、生活、就业、人生规划等发面的指导与帮助,但55%的学生对本导制的实施目的和背景不太了解,只有16.9%积极主动参与本导制的学生。如何面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拟从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的角度进行研究。
1 本科生缺乏主动参与性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1 本科生对导师制的不了解,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宁波大学自2012年11月实行本导制,根据对200名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一年以来,55%的学生对本导制不了解,36.9%在本导制中没有收获。大多数学生只是根据学校的本导制规定定期与导师见面,完成学校本导制中的要求。通过对11级某同学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刚通知同学们选导师,当时大家感觉有些新奇,以前只有研究生才有导师,而现在学校也为本科生安排导师,但是,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导师的作用是什么,只是应学校要求,自己选择导师或让学院安排导师。由于学生不知道导师的职责,如果生活、学习有问题,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向高年级同学或者任课老师寻求帮助,从来没利用过导师这一块资源,学校对本导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强,这使学生对本导制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参与此工作的积极性。
1.2 导师职责要求的过度量化,造成本导工作的功利性,导致导师制实施的形式化,违背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无法切实深入地帮助和解决学生问题
学校或各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大都是以导师为考核主体,都是要求导师主动联系学生,这就降低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宁波大学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中对导师职责要求提出的“五个一”:和每位学生谈一次心、和学生共餐一次、走访学生寝室一次、参与学生活动一次、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每一类型导师至少承担一项专项职责。宁波大学法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推行3+1活动,“和学生一起吃一次饭”、“走访一次学生寝室”、“指导一项学生科研活动”和“为学生设计一套个性化发展方案”。
导师为完成学校及学院的硬性考核指标,极具共性化的指导和交流,导致学生失去在导师制中的自主性。不少同学与导师的交集就是在一起吃一顿饭,谈一次话。硬性的指标中并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或者说不是学生所想要从导师那里得到的帮助。但因为考核制度的需要,而使学生不得不在导师的指导下协助完成这些导师的职责要求。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工作考核、工作量的统计,而使导师制成为老师除了教书之外的另一种考核方式。在这样的职责要求下,本科生的参与完全是被动的、不积极的。难道完成指标,就是导师制实施的成功?这样的话,又如何能让本科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导师制当中来呢?
1.3 本科生导师制只注重对导师的考核,却缺乏对学生的考核,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
《浙江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中对学生提出5条要求,没有采取对学生的激励政策,而对于导师的考核中却提出,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等也没有对学生提出考核标准,对老师提出具体职责要求与激励政策。激励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的需要,精神满足的需要,是激发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开发人的潜力,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适当的激励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例如,给予在本科生导师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或者将本导工作纳入课程考核要求中,对学生起到监督与鼓励参与其中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本导工作的形式化,提高其效率。
1.4 导师与学生的配备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本科生导师工作
即使学校按照双向选择的制度,根据学生志愿分配导师,但由于每个学院师生比例的关系,有的同学也依旧不能选择到自己志愿中的导师,最终只能服从学校或学院的调剂。而这种调剂,在很大程度上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未能选择到心仪的导师,学生心理上就会有一定的落差,相应的积极性就会受打击了。如果最后被分配到的导师正好是学生所不喜欢的,那想要学生主动参与肯定就更加困难。
1.5 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从心理治疗法出发,认为启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靠推动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本质态度。这说明导师的态度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导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此来鼓励和提高本科生对导师制的参与性。在同一份问卷中,将导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学生对导师的态度进行量化打分,导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学生对导师的态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9,即导师对学生越热情,学生对导师越热情。根据问卷统计,导师与学生双方的态度都比较热情,结果很乐观。
2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2.1 总体思路
2.1.1 以生为本的同时兼顾以师为本
本科生导师制无疑加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未实施本导制之前,学生工作由学院辅导员以及班主任负责。本导制要求导师定期走访宿舍,开见面会,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等等,实质上起辅助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的作用。若班主任与辅导员已做过的工作导师不必要重复做,减少导师的工作量。
2.1.2 导师制应注重实效
如果要完成对导师的考核指标,导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负责自己指导的所有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本科生导师工作当中都取得成效,这件事情的概率为零。以让愿意参加本导制的同学得到更好的指导为目标,导师有选择性指导学生,提高指导质量。
2.1.3 导师制分阶段进行
据问卷调查,每个年级的学生希望从导师那里得到的需求不同。大一的学生主要从导师那里具体了解了自己以后的专业方向,做人生职业规划,学习人生哲理,这几方面的需求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能够给予指导;大二的学生多数在专业知识、科研、生活方面得到导师的帮助;导师给大三的同学分析考研、就业、出国,以便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指导大四的学生找工作,写毕业论文,这几方面的问题可向辅导员、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寻求帮助。综合分析得出,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采取导师制,针对一、四年级的学生可不采取导师制。
2.2 具体措施
2.2.1 宣传典型
将成绩较为突出的本科生导师工作成果在学校宣传,将此作为榜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导制,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让导师之间互相学习与借鉴,将本科生导师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据调查,宁波大学已有在学习、科研、生活、就业、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辅导成果。大一的学生主要从导师那里具体了解了自己以后的专业方向,做人生职业规划,学习人生哲理;大二的学生多数在专业知识、科研、生活方面得到导师的帮助;导师给大三的同学分析考研、就业、出国,以便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指导大四的学生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等。如果全校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那么本导工作的效果会令人满意。
在学校,通过有效途径对本导工作进行全面宣传,通过任课老师上课的机会宣传,学院为本导工作专门面向学生开宣传会,同学之间互相传达等方式。大力宣传本导工作,其一,这能让师生知道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其二,向学生证明本导工作是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其三,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学习,起激励作用。
2.2.2 参与方式具体化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并不是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越多,学生的收获或提高就越大,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很多导师的指导非常的宽泛,72.3%的学生对导师指导的内容比较迷糊,不知道自己需要导师指导什么,所以与导师一起吃顿饭,聊天,没有其他深层次的交流。而本科生主动的参与本导工作,让导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得到导师的帮助,获得的收获会比较多,比较有个性,而非共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本科生导师工作中是受益者,而不是一种学习之外的负担。学生主动参与,相信导师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2.3 增加师资
由于学校的师资有限,不能满足同学们全方面需求,现在高校老师的压力较大,教学、科研、生活等等各方面都有,做本科生导师又要牵扯部分精力。学校可聘请校友、在校博士或者退休老教师。对于毕业就求职的学生,校外导师可有效地指导如何求职,退休老教师经验丰富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
2.2.4 加强学生考核
宁波大学法学院陈玉新在《本科生导师制在宁大的可行性及操作模式的研究》中针对宁波大学的学生状况说明在宁波大学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有必要的。2013-2014学年是宁波大学施行本导制的第2年,同学们从本导工作中已取得一些收获,如果本导工作开展顺利,学生从中收获颇大,学校可将其作为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项指标,让学生重视它,积极主动参与本导工作。
2.2.5 导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拉近学生与导师的距离
吃饭、聊天是学生与导师交流最普遍、简单的交流方式,并且几乎都是导师主动约学生,据统计,仅仅只有5位学生设计过主动爬山、打电话、烧烤这3种与导师交流的形式。学校缺乏与导师交流见面的场所,多数师生选择了办公室聊天与聚餐作为交流方式。这两种方式难以使学生放松心情与导师交谈,譬如,某些自尊心较强且需要帮助的同学,在这种氛围下难以开口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户外运动,放松自由交谈,让导师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求,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当下的互联网社会而言,其实导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很多学生可能面对面的交谈会比较腼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导师和学生的交流不仅更加方便,而且也更加轻松。运用现代化技术的交流,也会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氛围更加平等开放。譬如,导师可以建一个QQ群,然后把所有的学生都加入群中,在群里不仅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而且除了群聊还可以私聊,既可以有一定的隐私性,还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共同进步。
[1]王丽萍,袁云岗.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对策[J].河北学刊,2010(7).
[2]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思想研究,2002(2).
[3]周平.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4]陈玉新.本科生导师制在宁大的可行性及操作模式的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法学院,2013
[5]宁波大学理学院.宁波大学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EB/OL].(2013-06-20)[2014-04-01].http://fos.nbu.edu.cn/news.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newsid=3020&wbtreeid=1029.
[6]宁波大学法学院.学院关于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推行“三个一”活动的通知.[EB/OL].(2012-10-31)[2014-04-01].http://fxy.nbu.edu.cn/info/1073/1917.htm.
[7]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EB/OL].(2004-10-29)[2014-04-01].http://jxgl.fimmu.com/jwc/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7.
[8]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EB/OL].(2010-10-28)[2014-04-01].http://wenku.baidu.com/view/ce20ea95 daef5ef7ba0d3cdc.html,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