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职务犯罪预防课打造检察预防好声音
2014-03-12王栋刘敏莉
王栋 刘敏莉
上好职务犯罪预防课打造检察预防好声音
王栋 刘敏莉
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都在为社会提供着预防职务犯罪的讲座,但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受众爱听的“预防好声音”,是每一个预防部门检察官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职务犯罪预防课还需改进的方面
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反腐败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开设职务犯罪预防课已经成为各地开展廉政教育的一种必备手段。检察机关因为自身法律监督的属性和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经验,成为开设职务犯罪预防课的最佳选择。但最佳选择并不意味着就能带来最佳的上课效果。当前职务犯罪预防课还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改进。
1.课程内容的同质化。目前而言,大部分职务犯罪预防课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的常见案例”、“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等部分组成,出现一种“天下讲义都雷同,一篇讲义走天下”的现象,内容同质化的情况非常突出。
2.讲授形式的单一化。一张讲台、一个话筒、一个幻灯片的大屏幕、一个检察官坐在讲台上读讲义,这是很多职务犯罪预防课现场的画面。与这个画面相对应的是下面的听众要么左顾右盼,要么昏昏欲睡。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职务犯罪预防课变成了毫无吸引力,甚至被受众看成一种浪费时间的活动。
3.讲师的随意化。谁去上职务犯罪预防课?在很多地方这似乎不是个问题,谁有空谁去上,在一些地方看来,不过就是一堂课而已,于是就会出现讲师的随意化。每一个可以把职务犯罪预防课上得受欢迎的检察官一定是名优秀的检察官,但不是每一名优秀的检察官必然就能把职务犯罪预防课讲得生动,有吸引力。
4.释法说理的枯燥化。法律本身是严肃的,生硬的法条、学理化的解释,案件办理中所使用的法言法语在受众听来如同云里雾里,而从网页上复制粘贴下来的案例,又缺乏深度的解读,个性化的表述,使得很多职务犯罪预防课被贴上“枯燥”、“乏味”等标签。
二、原因分析
1.对职务犯罪预防课的定位不准。职务犯罪预防课到底应该怎样定位,看上去似乎并不是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职务犯罪预防课和学校里老师给学生上的课是一样的。实际上,职务犯罪预防课的受众与学生相比有太多的不同,他们都是成年人,绝大多数还是国家干部,国企的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错误的定位之下,就会导致思想的僵化、不再去研究、创新,去探索更与时俱进的课程。职务犯罪预防课不应定位于校园填鸭式的课程,而应是提供一种法律知识、法律文化的服务课程。
2.对受众的研究程度不够。一档好的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对受众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非常精细化的程度。而当前很多检察机关的预防部门却忽视了对受众的研究,不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仅凭个人经验和主观臆断来揣摩受众的心理,来撰写课程的讲义,这就像一个做粤菜的厨师被要求做一桌菜给东北人吃,显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讲师自身能力的局限。做一个好的讲师,必须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做一个好的职务犯罪预防课的讲师不仅要求精通相关的法律规定、典型的案例信息,还需要掌握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但当前很多地方的职务犯罪预防课的讲师只注重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其他知识、能力,诸如哲学、心理学、网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这种自身能力的局限也使得职务犯罪预防课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台上讲得兴致勃勃,下面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的情况。
三、如何打造检察机关的“预防好声音”
1.精心准备个性化的讲义。首先,在课程的开始,职务犯罪预防课的检察官要以对受众工作、生活特点的了解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引起受众的共鸣。其次,要针对每一场不同的受众准备不同的课程内容,因为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单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受众,对于职务犯罪预防课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例如,针对乡镇基层干部,可以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多引用在基层出现的案例;针对国有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多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针对年轻人占大多数的单位,可以多引用网络上的事件、网络流行的语言;针对银行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可以多使用算经济账的方法,重点讲授涉及资金类的职务犯罪的知识、案例。再次,在分析原因、对策的时候,要运用多种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把法条口语化、案例故事化、哲学道理生活化,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视角,带来新鲜感和吸引力。
2.探索更丰富的授课形式。职务犯罪预防课不仅可以坐着上,还可以站着上;不仅可以在会议室里上,也可以在办公室里上,甚至可以在剧场里上;不仅可以使用PPT播放图片,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去制作播放音频、视频;不仅可以一个检察官用声音上课,还可以有类似小品表演的片段穿插其中。职务犯罪预防课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因为在网络时代,受众接收了海量的信息,仅以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正如“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在于摈弃了“选手讲故事+评委毒舌”的模式而采用了“盲选+导师”这一独特的方式一样,要打造出检察机关的“预防好声音”,就要求检察机关顺应潮流,与时俱进,采取更好听更好看的授课形式,让受众在开心愉快的过程中接受预防教育,实现预防的效果和目的。
3.锻炼出更加专业化的预防检察官。只有好的模式,也不可能带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有好的选手和导师。同样,再好的讲义和形式,也需要优秀的预防检察官的讲授,同样一篇讲义,不同的检察官讲授能带来不同的感觉和效果。受众的耳朵越来越挑剔,这就要求检察机关锻炼出更加专业化的预防检察官。这里所说的专业化,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专业化,更应是讲授课程的专业化,包括从普通话的掌握到现场气氛的调动和掌控能力;从个人形象的塑造到课堂技巧的使用;从沟通能力到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