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信阳乡村文化的历史变迁与现代革新

2014-03-12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乡民信阳农村

(1.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31)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形成,有着特定空间和群体特征的文化形态,它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几千年来,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凝聚乡村人心、促进农村和谐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特殊的作用。2005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乡风文明和农村文化的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而位于豫南的信阳不仅是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而且也是中国农办农村改革试验的全国四个点之一,考察其乡村文化变迁、革新、融合和转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 信阳乡村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

信阳乡村文化是自古以来信阳乡民在共同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创造出的生存智慧。它既内敛着信阳民众的情感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人生追求、行为习惯,也外显着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和生活器物,是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其形成是随着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递进。

1.1 信阳乡村文化的萌芽与源起:远古至战国末期

8000年前,信阳淮河两岸的乡村原野开始出现原始农业,淮上先民在这里种植粟麦和水稻。到了夏商时期,信阳的农业生产已经由原始的农业生产形态过渡到初级的粗放耕作,逐步学会了使用放火烧荒、引水灌溉耕种。春秋后期,楚消灭淮河上游的诸侯国,对此地大力经营,开辟了史淮河农业区,引史河之水,“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泻水”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①。楚并淮上以前,信阳虽然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但是居民是以被称为“淮夷”的淮上的土著居民,他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山伐为主,文化上属于非常落后的蛮族。而楚并淮上后,对此地大力经营,本区的农业经济成为楚国的新兴经济力量,随着楚风北渐,乡村文化开始由蛮夷向开放文明的形态靠拢。

战国末期,信阳开始与全楚结为一体,这使得信阳原始的乡村文化在萌芽和源起阶段就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并在此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与楚文化相互滋养,并最终形成本地特色的乡村文化。

1.2 信阳乡村文化的丰富与繁荣:秦汉至唐宋时期

楚并入秦,秦灭于汉,经过两汉近四个世纪的开发,淮上农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同时还带动了手工业和副业的生产,淮上出产的皮革、木材和山漆通过淮河运往安徽的寿春等地销售,依托农业的地方商业开始萌芽。唐代开始,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淮上人口迅速增长,森林密布的深山区开始得到开发,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信阳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这一时期,信阳所产茶叶不仅品质优,而且产量高,成为了朝廷的贡品,声名远扬,更是成为茶圣陆羽笔下浓墨重彩描绘的名茶。宋代信阳的茶树种植更是增加到了2600亩,占到当时全国总产茶量的百分之七以上②。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从信阳乡村走出的军政人才开始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比如,以贱民身份追随刘备的魏延威震汉中,陈政、陈元光率领家乡军士南征闽越。

秦汉至唐宋,淮上乡民聚族而居,融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于一体,彼此相互照应,渐成习俗,乡风民情颇显和谐有序的信阳乡村文化开始逐步走向繁荣。

1.3 信阳乡村文化的融合与勃兴:明清至新中国成立

明王朝建立以后,在淮上地区利用移民垦荒、兴修水利等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得当时本区的耕地面积、人口大幅度增加,乡村文化发展获得雄厚的物质基础。清代,南汝光道设于信阳,光州升为直隶,区域地位进一步提高。明清两代,信阳接纳了大量来自江西、浙江、江苏等东南地区的移民,因为移民人数众多,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信阳县区的行政建制,于明成化十一年从当时的信阳固始县划出了1077户,共计21493人,与外来的江西移民共同组成侨县商城县③。

这些身体强壮、掌握着先进生产技术的外来人口不仅为淮上地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为本地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全新的吴越文化和徽州文化因子,信阳的乡村文化开始在与外来移民文化的交融中,汲取力量,光大勃兴。

1.4 信阳乡村文化的震荡与迭变: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信阳乡民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信阳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大量乡村青壮年开始脱离农业生产,入城务工。据统计,2012年信阳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40万人,2017年更是达到了270万人,占信阳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候鸟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外来的新思潮新理念,原有的乡村文化开始受到持续激烈的冲击,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激烈的碰撞博弈,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乡村文化的载体开始解构,乡村文明的仪式逐渐破碎消亡,乡村传统的理念准则被淡化甚至颠覆。

自信阳乡村文化开始萌芽形成至今,几千年来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虽然对其造成了多次冲击,但其在乡村社会的统治地位从来没有真正动摇过。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汹涌潮流,信阳乡村文化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暴风骤雨般的震荡、迭变和大革新已不可避免。

2 传统信阳乡村文化的基本特征解读

乡村文化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文化形态,信阳的乡村文化作为信阳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豫南的乡村原野上摇曳了几千年,因为豫南乡村复杂的流变历史、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原因,信阳乡村文化在社会变迁中涤荡沉淀下来了有着信阳乡土特色的理念和精神气质。

2.1 稳定浓烈的宗族意识

信阳地貌多样,平原丘陵相接,乡民聚族而居,宗族意识强烈浓郁,同姓宗族的各支系在重大节日举行纪念和团聚活动,族人去世,全族人举哀送殡,遇到重大事项由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决断处理,一些大的宗族甚至修筑大型祠堂。新县等地的宗族就常于清明集族人于祠堂祭祖④。宗族居住通常较为集中,山区十几里的山麓上同支宗族的房舍散落在白云绿树深处,这些村庄多以庄、寨、围、营、台架上姓氏命名,如何家冲、何家寨、董家寨等,宗族传承绵延不绝。据1985年统计,全区3057个村民委员会以姓氏命名的有1902个,占总数的62.2%⑤。时至今日,境内的郭家祠、何家祠和易氏宗祠仍保存完好,何家祠更是成为后来的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和长征出发地。宗族意识虽然在建国后受到冲击而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时至今日,宗族意识仍然在信阳乡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2.2 崇文重教的耕读传统

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农耕文化,而信阳乡村文化崇文重教,有着浓郁的耕读传统。元代文学家马祖常对家乡信阳赞美说“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明代开始,府、州、县均设入学,私塾、义学、社学遍布信阳城乡各地,信阳教育进入盛期,积极办学,私立学校很多,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渐成一种社会风气。清代教育持续上升,冠于中州。明代信阳州中进士百余名,排在全省前列。建国以后,信阳走出了文坛才子兄弟叶楠、白桦,女作家赵清阁等一批作家。当代,书写中国乡村教育传奇的信阳观庙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韩国KBS电视台争相报道。“士尚名教,民务农业,礼崇俭约,古意未漓。”⑥秀美山水滋润下的信阳乡村,清晨薄雾中传来的是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稻香鱼跃的水田里是农人忙碌的身影,可以说,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这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也是传统的信阳乡村中最美的风景。

2.3 兼收并蓄的立世之道

信阳三省通衢,多种文化在此交汇,同时又处在南北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交错线上,这使得信阳的广袤乡村受到多重文化的辐射和浸润,乡村文化在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包容品格。历史上信阳的浉河、平桥、罗山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长久辐射,商城、固始则被中原文化和吴文化共同浸润,潢川光山新县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息县淮滨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今天,兼容并蓄的包容品格在信阳乡村的民间艺术、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方言文化上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信阳的民间乐器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唢呐,又流行南音细腻柔美的竹笛;既有以信阳、息县主为代表的北方民居,也有以新县八里乡丁李湾民居、光山县白雀镇白雀园明清街为代表的徽派民居……信阳乡村文化得天时地利之势,对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兼收并蓄,不闭塞,不僵化,并沉淀生成包容之品格,这也是信阳今日乡土文化中最稳定的内质。

2.4 刚柔相济的生存智慧

信阳位于中国南北过渡带上,这里水网密布,美丽富饶,是北方的“鱼米之乡”。葱茏峻峭的大别山、桐柏山山脉在这里交汇,长三百余公里、流域面积八万三千五百平方公里的淮河穿越南北,山与水的交融造就了信阳大地上山峦起伏、水系交错、阡陌相连的景象。境内遍布的水塘、水乡、水色,造就了信阳浓郁的水乡韵味,让沉浸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如歌、如水、如茶般涓涓展开,细腻温润,令人迷恋,令人陶醉。而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山上松涛清脆,声如滚雷,雄浑庄严。山水的滋养中的信阳乡民得山水灵性,民风质朴不失风骚,风土柔美不失大度,儒雅与刚劲交融,刚以智,刚毅而充满智慧。遇事不蛮干,机智灵活。柔而坚,柔婉而坚韧,遇事不胆怯懦弱,以柔克刚。从楚国开疆拓土的申息之师、行侠仗义的宋世杰到今日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勇救落水者的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悠悠岁月,在信阳的大地上,刚柔相济的生存智慧在各个领域都有酣畅淋漓的诠释。今日,刚柔相济的生存智慧已经内化为信阳人民的集体智慧,蝶变为信阳乡村文化最瞩目的品格。

3 信阳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农村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抛入一个巨变的潮流之中。现代性不仅在器物层面,而且在观念(灵魂)和逻辑层面,在根本的行为动力和人生目标上面改造和重塑中国农村⑦。在当前乡村文化普遍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挤压的困境下,信阳乡村文化如何再在时代的大潮中成功转型和革新,其理论和现实的路径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1 树立正确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

建设当代乡村文化,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文化,也不是原汁原味地复兴乡村文化的“原生状态”,期待所谓原生态农业文明的复活,让乡村文化静止。而是要与时俱进地建设具有现代意识、合乎时代发展理念的新农村文化。这种新农村文化可能会抛弃破坏一些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但是它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优胜劣汰般的淘汰破坏中蕴含新生,新生中又蕴含着希望。同时,在建设新农村文化过程中,建设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要厘清,政府不错位不越位,乡民不缺位。政府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体,主要发挥理念引导和方向指引作用,它不能一厢情愿单方面凭借行政力量强制农民生活在乡村,进而认同某种预设的新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乡民自己,乡民自发、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地进行乡村文化的变革和重塑。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信阳的郝堂村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建设新农村的决议、规划、实施方案,是由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议、讨论,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理解,调动了全村人的参与热情,集中了全村人的智慧。

3.2 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的现实路径

乡村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在具体的乡村人、乡村建筑、乡村艺术、乡村习俗等载体身上。在当前乡村文化的革新重构过程中,必须进行利用性的保护。

3.2.1 乡民回归,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民,必须得有各个年龄层的乡民的参与。然而目前中国乡土社会老人、妇女和儿童,被诗人形象化的称作是寂寞夕阳、阡陌独舞和孤独童年,因此如何吸引乡民回归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难题。信阳的郝堂村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改善村居环境,完善村医疗、教育资源,开拓村民就业途径,吸引了大量进城务工的村民回归,甚至离开村子六十多年的村民也纷纷回迁,郝堂村小学学生由原来的十几名恢复到一百八十多名。大量回归的具备现代技能和乡土知识的乡民立足本乡本土,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农家乐、农家游,乡村文化潜移默化中在这些乡民身上得到传承、丰富和发扬光大。

3.2.2 保护村落、建筑等乡村文明景观,夯实乡村文化的传承基础

因历史、地理、气候等原因,各地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差异,江南与北国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区与平原不同。而彰显乡村文化这些区域性差异的就是村落的耕种田园、居住建筑等具体的村落文明载体,因此要想传承乡村文化,保留住地方的乡土气息,就必须下大力气对乡村文明景观进行保护。信阳的郝堂村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根据本村地域特色,地形地貌,历史产业特色,大力建设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有历史感的新农村,先后整修古茶园3000亩,整修豫南特色的民居和庭院,在村外种植大片的紫云英和荷花,彰显出村落最细微的美,保持了农村最自然古朴的气息。同时,村子建设又充分利用了现代文明,更适宜人居,不仅留住了传统乡村文明的载体,而且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乡村成为真正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3.2.3 抢救性发掘、整理乡村艺术,留住乡村文化记忆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乡村形成了自己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形式,如民歌、曲艺、庙会等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不再上山伐木耕作,唱山歌改为唱卡拉OK了,民间曲艺因为老艺人老去后,没有年轻人传承衣钵而消亡……乡村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化,乡村艺术的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必要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而是应该及时采集标本,将他们请进博物馆,或者转化为文化艺术作品进行表演,发展为舞台艺术,供下一代人瞻仰、怀念和进行历史记忆。

3.2.4 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提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革新,需要完善各项配套硬件设施。当前,一些农村黄赌毒现象抬头,封建迷信活动颇有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文化设施短缺,村里没有图书室、文化室,更没有组织过文化活动,农民农闲季节除了看电视外,搓麻打牌成为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⑧。信阳的郝堂村就在村里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村民授课,还建立文化广场、开展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跳广场舞、举办家庭情景短剧表演和“三八”妇女节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乡村文明新风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弘扬和传承。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在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村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信阳来说,其乡村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又在经历着革新的潮涌,而在此过程中,立足实际,把握特色,政府引导,百姓参与,扬弃与吸纳同步,传承与革新并重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必然路径。

【注释】

①欧潭生.信阳农业考古启示录[J].农业考古,1990(1).

②陈椽.茶叶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③④⑤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三联书店.1996.

⑥高兆煌.光州志点注本.信阳地区地方史志总编室、潢川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内部发行.罗山科技印刷厂.1985.

⑦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⑧崔福生.论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J].农业考古,2006(3).

猜你喜欢

乡民信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路遇乡亲
信阳茶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