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简帛助动词的否定句式

2014-03-12雍宛苡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肯定句助动词否定句

雍宛苡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否定句式在语言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语言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始终强调“凡语言必须有否定句的存在,否则就不能称为语言”。①然而,关于否定句式的界定,浩如烟海的语法著作并没有列专章讨论,故各家对此存在分歧。金兆梓、吕叔湘先生认为只需看表词中是否有否定副词;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从句子的逻辑意义出发,认为“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1]。判别否定句式若纯粹从形式或意义标准出发,有时会陷入困境。根据弗格森先生的“断定力”观点②,我们认为只有对句子谓语进行的否定才能称之为否定句。助动词属谓语成分,因此可根据形式标准来界定否定句,即在助动词前后使用了否定词的句子为助动词的否定句式。

楚简帛助动词有“可”、“可以”、“能”、“克”、“得”、“可得”、“足”、“足以”、“敢”、“欲”、“肯”、“愿”、“当”、“宜”、“用”,共15个。除了“愿”、“当”、“宜”、“可得”没有出现否定句式外,其它助动词都有各种否定句式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先秦时期助动词“愿”、“当”、“宜”、“可得”不存在否定句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单音节助动词“愿”、“当”、“宜”的否定句式俯拾即是,如《庄子》“[NP]+Neg+愿+VP”有2例,《荀子》“[NP]+Neg+Neg+愿+VP”有9例;《管子》“[NP]+Neg+当+VP”有5例;《韩非子》“[NP]+Neg+宜+VP”有2例。③双音节助动词“可得”前也常加“不”构成否定,如“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助动词用于否定句式已经具有普遍性。

一 否定句式分类

否定句式可以是情态结构层面的分类,也可以是逻辑判断的分类。分类的依据较为直观,即是否使用否定词。根据否定词出现的位置细分为以下三类。

(一)前附否定

所谓前附否定,是指否定词位于助动词之前。汉语与英语不同,基本上都属于前附否定。楚简帛助动词否定句共288例,前附否定有254例,约占88.2%,其又可细分为“Neg+助动词+VP”、“Neg+助动词+介宾+VP”、“Neg+之+助动词+VP”和“Neg+助动词”四种句式。

1.Neg+助动词+VP

楚简帛“可”、“可以”等11个助动词都有前附否定句式。否定词可由“不”、“未”、“弗(弼)”④、莫”、“毋”、“亡”、“罔”、“勿”、“非”充当,其中“不”和助动词的结合能力最强,“弗”次之。“用”不和否定词“不”组合,但有些助动词却只与“不”结合,如“可以”、“足”、“足以”。不同的助动词,与之结合的否定词的个数也不尽相同,其中“能”前的否定词最多,有“不”、“莫”、“弗”、“未”、“毋”、“亡”6个;其次为“敢”和“得”,“敢”有“不”、“弗(弼)”、“毋”、“莫”4个,“得”有“不”、“未”、“弗”、“莫”4个;“可以”、“足”、“足以”、“用”仅受1个助动词修饰,前3个受“不”否定,“用”只受“勿”否定。略如:

(1)九啟曰:“於乎!弗(弼)敢荒德。”

(《清華簡三·周公之琴舞》15)

(2)子曰:君子言有物,行有,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

(《上博一·衣》19)

(3)聖,如其其弗克見,我既見,我弗貴聖。

(《上博一·衣》11)

(4)此心目無極,富而無淣,用莫能止欲,而莫肯齊好。

(《清华简三·芮良夫毖》4~5)

(5)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上博三·周易》1)

楚简帛中与助动词结合能力较强的“不”、“弗”相比,用“不”否定的助动词,它所联系的事实可以是偶发性的,也可以是恒常性或真理性的;而受“弗”否定的助动词,所联系的事实是偶发性的。但总的来说,不论是哪种事实,前附否定句式都可用于陈述句,且其判断义表示完全否定,如“不可夺志”、“不可夺名”是对“VP”成分“夺志”、“夺名”的完全否定,而“弗敢荒德”、“弗克见”是对“荒德”、“见”的完全否定。

另外,楚简帛中还出现了复式否定词“未有”、“未或”,其后的助动词由“可”、“能”充当。“未有+助动词”共2例,见于《郭店》;“未或+助动词+VP”仅1例,见于《上博九》。如:

(6)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未有可得也者。

(《郭店·成之闻之》12)

(7)君子曰:疾之,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

(《郭店·成之闻之》22~23)

(8)……有民以来,未或能栽粒于地之上,抑或不免有滑,猾否?

(《上博九·史蒥问于夫子》10)

《广雅·释诂一》:“或,有也”,“或”与“有”通用⑤,故“未有”偶或写作“未或”。它们是“还没有”、“从来没有”的意思,是对以往的完全否定。

2.Neg+助动词+介宾+VP

此结构是“Neg+助动词”和“助动词+介宾”两结构的融合。能用于此结构的助动词有“可”、“能”、“足”、“欲”4个,“Neg”由“未”、“不”、“莫”充当。“可”只与“未”搭配,“能”可与“不”、“莫”搭配,“足”和“欲”只与“不”搭配。介引宾语的介词有“以”、“与”2个,主要为“以”,“与”仅1例。如:

(9)周公曰:“未可以戚吾先王。”

(《清华简一·金縢》1~2)

(10)以此前后之猷,不能以牧民而反志,下之相挤也,岂不佑哉!

(《上博七·吴命》5)

(11)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郭店·老子甲》5)

(12)三世之富,不足以出亡。

(《郭店·语丛四》3)

(13)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郭店·老子甲》6~7)

3.Neg+之+助动词+VP

古汉语中,宾语为代词“之”否定句,通常采用“Neg+之+助动词+VP”的倒装结构。楚简帛中用于此句式的助动词有“能”、“敢”2个。“能”只用“莫”来否定,构成“莫之能+VP”,共10例;“敢”用“勿”否定,构成“勿之敢+VP”,仅1例。如:

(14)堯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

(《上博二·容成氏》10)

(15)兰有异物,蔘则简逸,而莫之能效矣。

(《上博八·兰赋》5)

(16)虽铺于铺步,命勿之敢违,如以仆之观见日也。

(《上博八·命》3)

此种句式在楚简帛中只用于陈述句,其所表示的判断义与“Neg+助动词+VP”同,表示完全否定。

4.Neg+助动词

楚简帛中只有“能”可用于此结构,“Neg”由否定副词“不”充当,有2例。均见于《上博六》。如:

(17)郑寿辞不敢答,王故王固繇之答:“汝毁新都鄢陵,临阳,杀左尹,□少师亡忌。”王曰:“不能。”郑寿:“如不能,君王与楚邦惧难。”

(《上博六·平王问郑寿》2~3)

(二)后附否定

后附否定,与前附否定相反,即否定词在助动词之后的否定。楚简帛助动词的后附否定只有一种构式,即“助动词+Neg+VP”。出现在此句式中的助动词比较少,有“能”、“敢”2个,否定词均由“不”充当。其用例如下:

(18)继□流淲,其自能不涸,用曰:唇亡齿寒。

(《上博六·用曰》6)

(19)敢/□城瘳速瘥,敢不速/□

(《葛陵楚简》零300、零85、零593)

“助动词+Neg”结构,若用于反问句,其判断义表示完全肯定,如“所学皆崩,可不慎乎?”(《上博三·中弓》25);若用于陈述句,其判断义表示完全否定或倾向性否定。例(18)的“能不涸”,“能”在模态义上表示实然,此又为于陈述句,其判断义表示完全否定,即“没有干涸”。例(19)的“敢不速”,其判断义表示倾向性否定,“不速”的可能性要大些。

(三)双重否定

关于双重否定句式范围的界定,有个别学者主张除了连用两个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的句式之外,也应将一般的否定形式与反问语气连用考虑在内。如“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巴金《海上日出》)鉴于反问句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其是否表达反问语气,而不能在句法层面进行操作,因此,反问句不宜作为特定句法格式的一部分而纳入双重否定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两个否定形式连用就一定是双重否定,如“无忧无虑”。也就是说,双重否定的肯定义必须是一个否定成分对另一个否定成分的否定,即否定的否定。楚简帛中用于双重否定句的有“可”、“可以”、“能”、“敢”4个,其句法结构可分为以下两类:

1.Neg+助动词+Neg+VP

用于此结构的有“可”、“可以”、“敢”3个。“可”全由“不”来否定;“可以”多由“不”来否定,构成“不可以不”,仅1例为“不可以弗”;“敢”的否定词较多,可为“不”、“非”、“弗”、“莫”4个,其中以“不”最多。如:

(20)不可为也,而不可不为也。

(《郭店·语丛一》56~57)

(21)邻邦之君亡道,则亦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

(《上博四·曹沫之陈》6)

(22)……不可以弗戒。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11)

(23)朕寡邑小邦,蔑有耆耇虑事屏朕位,肆朕冲人非敢不用明刑,惟莫开余嘉德之说。

(《清华简一·皇门》1~2)

(24)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

(《郭店·五行》45~46)

此句式在楚简帛中都用于陈述句,其判断义表示完全肯定。如“不可不为”意思为一定为,“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意为必须修政而善于民,“不可以弗戒”意为一定要戒除,“非敢不用明刑”意为一定用明刑,莫敢不”如何也表示一定要如何。从例(23)、(24)可以看出“敢”前的否定词较为多样,其后的否定词都为“不”。

2.Neg+Neg+助动词+VP

用于此结构的助动词只有“能”,“Neg+能+Neg”在楚简中无一用例,即使到了中古“不能不”构式的运用也十分有限。楚简帛中否定副词“毋”和“不”共同修饰“能”,表示双重否定。仅1例,见于《上博五》。如:

(25)毋不能而为之,毋能而易之。

(《上博五·三德》15)

此句式的判断义表完全肯定,“毋不能而为之”意为“都能为之”。

二 否定句与肯定句的不对称性

否定和肯定是一相对的语义范畴,其意义相互对应,联系紧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差异也在所难免,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

(一)句法结构不对称

否定和肯定在逻辑上是对称的,但是在言语中,却不是一一对应的,较为直观地体现在句法结构上。楚简帛助动词句法结构的不对称表现为标记不对称和有无不对称两种现象。

所谓标记不对称,是指否定的有标记性和肯定的无标记性。在肯否范畴中,肯定无标记项,但是否定却有标记项。在句法结构中,多出的否定词即为否定标记。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否定句都是存现着形式标记的,只是标记的数目不等罢了。楚简帛中的否定标记有“不”、“未”、“弗(弼)”、“莫”、“毋”、“亡”、“罔”、“勿”和“非”9个。

所谓有无不对称,是指助动词存在有肯定无否定或者有否定无肯定的空位现象。比如,“愿”、“当”、“宜”在楚简帛只有肯定句式而没有否定句式,而助动词“肯”在楚简帛中出现了5例,均用在否定句中。

(二)意义不对称

助动词本身就有多个义项,这一点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如“他会说话。”单看此句话可有三种理解:1.“他善于说话”;2.“他没有生理方面的障碍而会说话”;3.“幼儿发育到一定阶段而能讲话”。现代汉语的助动词尚且如此,古汉语助动词一词多义就更为明显。如固定结构“可谓”中“可”的意义可作多种解释。《汉语大字典》释“可”时在其“副词”义项下解释到:“表示强调。相当于‘真’‘确实’。《契丹国志·天祚帝本纪》:‘观夫孱主,可谓痛心。’”[2]《汉语大词典》对“可谓”解释为:“可以称为,可以说是。《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可谓”中的“可”为助动词,表示事理上许可,也可理解为值得,都表示人的主观认知,这与“谓”含有“评价”的语义因素有关。楚简帛中“可谓”共10例,其中肯定9例,否定1例。如:

(26)孔子曰:舜其可谓受命之民矣,舜,人子也。

(《上博二·子羔》7)

(27)子思曰:“亟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郭店·鲁穆公问子思》1~2)

(28)曰:“巧言令色,未可谓仁也。

(《上博五·弟子问》附简)

例(26)、(27)为“可谓”的肯定句式,此两例中的“可谓”可有“可以”、“值得”两种解释,但是在其否定形式例(28)中,只有“可以”一种意思,表示事理上的不许可。

(三)使用频率不对称

与肯定句相较而言,否定句只是多加了一个否定标记,但是就其所蕴含的意义而言,却经历了肯定到否定的转换,故否定句的使用比相应的肯定句要复杂一些,这就造成了肯定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否定句。楚简帛中助动词用例共1102例,肯定句约770例,否定句共288例,肯定句的使用频率约是否定句的2.7倍。

三 否定的跨层级性

有些否定词与助动词组合时其位置是固定的,比如“未”、“莫”、“毋”、“亡”、“罔”、“非”只能位于助动词之前,而“不”、“弗”、“勿”却能位于助动词前或助动词后,其中以“不”位于助动词之后的用例最多。这与否定标记的黏着度高低和活动能力强弱有密切关系。以“不”为例:

(29)无父母能生,无君不能生。

(《清华简三·芮良夫毖》27)

(30)继□流淲,其自能不涸,用曰:唇亡齿寒。

(《上博六·用曰》6)

从理论上讲,句子的助动词和动词都能被否定,但在实际的语言中,不同的语义陈述往往采用不同的否定形式。例(29)直接否定的是助动词“能”,例(30)否定的是动词“涸”。假定否定标记“不”是一束不定量的否定分子,它活跃在句子结构的各个层面。这样,句子中的词、短语、小句,甚至语段都可以成为其否定对象。

否定语义的跨层级性,不仅表现在否定标记可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面活动,更体现在“Neg+助动词”结构中的否定分子,会溢出助动词这一直接语言单位,扩展到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比如“不可”、“弗敢”等,“不”、“弗”等否定标记的否定功能并没有止于构词过程,而是溢出了词这一层面,构成新的否定载体,从而在句子层面上进行否定。正如钱敏汝先生所言:“‘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既存在于短语层面上,又延续到句子层面。”⑥

结语

综上,通过对楚简帛助动词否定句式的梳理,可知助动词的否定句式在战国时期已运用得十分普遍,句式种类也趋近成熟。否定句与肯定句,在语言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二者关系密切,但也有着莫大的区别,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此外,否定句在形式上只是比肯定句多了一个否定标记,但其语义却比肯定句要复杂得多,否定语义不限于助动词,在句子层面上亦构成否定。

注释:

①转引自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第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断定力主要体现在述语,特别是谓词上。

③“愿”的否定用例数来自刘利先生《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第20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的否定用例数来自孔春英《〈管子〉助动词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宜”的否定用例数来自李杰《〈韩非子〉助动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弗”物帮入,“弼”物并入,二者音近,故“弗”写作“弼”,共2例,均见于《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

⑤“有”上古属于之部匣母入声,“或”上古属职部匣母入声,二者音近可通。

⑥参见钱敏汝《否定载体“不”的语义——语法考察》,载于《语用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编著,1994年。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3]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肯定句助动词否定句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助动词的用法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学写双重否定句
虚拟语气“本……”的表达方式和高考
重点词语辨析与演练
must,have to和have got to
Units 1—2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