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专业设置改革

2014-03-12黄金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设置专业

□黄金来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南宁 广西 530007)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专业设置改革

□黄金来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南宁 广西 530007)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高校要加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也应该赋予高校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专业的调整和新专业的开发,从而提高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金融危机;就业;专业设置;自主权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可以很好的反映这点。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向社会公布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从公布的数据看,1996~2009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最终稳定在70%左右。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言而喻。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表现

所谓专业,《辞海》将其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冯向东认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1]专业和学科有所不同,学科划分所遵循的是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而专业设置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定的,专业的设置须遵循社会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这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保持一致从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高校“不愿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一些高校固守自己曾经拥有的学科优势和已有的学科建设基础(如师资和各种教学设备),不顾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很多院校仍在大量招生。

另外,跟风乱设专业。一些高校看到某些专业很热,不顾客观条件限制和科学规律,盲目开设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人才供给成倍增加,质量却无法保证。据调查,英语、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几年之前曾是热门专业,近几年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遇到了更大的就业困难。

2.高校“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学科的分化、融合和交叉现象日益突出,社会对各类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及

时做出回应。我们对广西外经贸厅、招商银行、南宁市工商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培养复合式人才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如果该专业能够实现同具体产业(比如服装、机械或电子产品等)、法律和外语的结合,毕业生就业形势肯定会好得多。复合式人才培养要求打破现有的专业限制,实现专业的交叉培养,但很多高校受师资等因素制约,无法及时转变培养方式。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逻辑,经济解释是经济对策的基础,只有找到了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才可能采取真正有效的对策。[2]如此,要寻找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对策,唯有对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发生脱节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考察,才能找到改革的良方。

1.高校“不愿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学历型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卖方市场”,高等教育机会是稀缺资源,任何专业,不论社会需求适应度抑或质量高低,都不担心生源。

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将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对高校就业率的统计缺少客观的方法,高校很容易在就业率统计中“掺杂水分”,这也降低了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积极性。

高校的专业调整也会遭遇部分教师的抵制。高校要取消一些专业时,以前的教师要么从学校退出,要么进行重新的学习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转移性,[3]转换专业使得原专业的教师以前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价值消失或贬值,因此会受到抵制。

2.高校“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原因

高校“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背后的原因是高校缺乏科学设置专业的能力。首先,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对高校资源储备有较高要求,比如教师,如果高校缺乏某方面的师资,尽管劳动力市场对该专业的学生需求迫切,但是也没办法在短期内开设相应专业。

其次,高校在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上预见性“不足”。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迅速,人才的需求也存在时段性。原因有二,一是科技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二是因为人才培养需要一个周期,一般是三至四年。对某个专业而言,当某个时段劳动力价值很高时,各高校都会积极设置该专业,而培养周期结束后,劳动力市场中这类人才的供给有时已经供大于求。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解释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不能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立即作出反应,这就导致市场对高技术劳动者的需求会出现繁荣——萧条的周期更替现象”。[4]

3.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体制落后

这是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原因中更重要的一个。具体表现在高校专业设置的自由受到限制。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完全属于高校自治的范围。我国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本科目录》)是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框架和纲领,此目录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和强制性。该目录分设十一个学科门类,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这249种专业即所谓的“目录内专业”,高校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都要依照此目录设置,设置 “目录外专业”十分困难。

当“目录外专业”的设置受到严格管制时,即使高校预测到市场对某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也可能因此专业是“目录外专业”而不被批准。虽然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可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但是除了几所高校,其他高校开设自由还有很大限制。而且,目录外专业也呈现出被“目录化”的倾向,各高校所开设的“目录外专业”基本相同,比如2005年有47所高校开设了“软件工程”这个目录外专业。

三、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对策

1.高校自身的努力

在设置新专业时,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之前开展认真调研以提高专业设置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尤其要避免“今天下雨明天打伞”的现象,从而走出“蛛网理论”的恶性循环。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并充分吸收产业界的建议。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工作。该校每设置一个专业都要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做大量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与各

专业有关的行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等,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调研材料进行论证分析,作为专业和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学院还设有“专业管理委员会”,聘请深圳市各行业的顶尖管理和技术专家,每年对已有专业进行评估论证,保证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吻合。[5]

高校设置新专业后,要进行扎实认真的专业建设。即使是与社会需求非常契合的专业,如果没有努力,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投入,比如师资、实验设备、图书、实训场地等条件。

在调整旧专业和设立新专业过程中,对于可能遭遇到的来自教师的阻挠,应该及早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要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夕阳专业教师主动顺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积极主动进行新的人力资本投资,为专业设置的优化作好准备。

2.国家专业设置体制的改革

经济学研究表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均衡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政府的计划和管制;二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自发调整。研究表明,政府所掌握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因此,政府计划不如市场调节灵敏有效。人才的供给和需求遵循同样的原则。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对人才的供给(对专业设置和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管制)和需求进行的调整,难以做到人才供求的均衡。只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掌握在高校手中,高校才能够灵敏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专业的调整,才能使人才的总供给与人才的总需求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考虑到改革可行性,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体制的改革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本科目录》改变为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文件。这个目录不能够涵盖社会对人才的所有需求内容,尤其是当目录的指导周期较长时更是如此。可以继续保留全国统一性的《本科目录》,同时将这个目录性质由指令性改为指导性。

刘少雪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学科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调研,调查显示,大部分专家主张高校可以自主设置目录外专业,“本科问卷专家中的73.6%表示赞同高校可自主设置目录外专业,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问卷专家是支持这一观点的主体成员。”。[6]纪宝成在进行了国内外专业设置研究后,认为高校应该有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应该具有开设目录外专业的自由。[7]

第二,调整《本科目录》的结构和名单。当前我国的《本科目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科门类(11个)、二级类(71个)、专业(249种),这个结构与现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的结构不尽相同,后者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结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并将统一后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学科”和“专业”三个层次。在三级结构的目录中,为了贯彻《本科目录》的指导性而非指令性原则,有两种基本的做法。一种是只在《本科目录》中规定“学科门类”和“学科”这两个层次的名单,而对“专业”的名单不列出来,由高校自己决定专业的名称。另一种做法是列出“专业”名单,此名单只作为指导性的而非指令性的纲领。

这样既可以保证《本科目录》的指导作用又可以赋予高校相应的自由,德国的高校专业设置就是如此。德国联邦统计局定期发布一个大学专业目录,这个专业目录是联邦统计局每年在各高校开设的“具体专业”的基础上综合统计出来的。比如,联邦统计局2003年夏季学期版目录共有大约300个“学习专业”,这300个“学习专业”是在全国高校所开设2000至2500个“具体专业”的基础上,或接沿用、或归纳合并出来的。学位的发放是根据“学习专业”来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对社会需求的判断灵活开设“具体专业”(Fach)。[8]

第三,尽快在部分高校进行专业自主设置试点工作。在循序渐进中不断累计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成功的原因之一,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同样可以遵循此原则。可以在部分高校中先行试点,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其推广到更多高校。

将民办高校作为试点院校。首先,民办高校诞生于市场环境中,与市场的联系紧密,市场机制是民办高校运行的基础,因此,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市场化改革,改革的风险小而成功率高。其次,生源市场给予民办高校的压力是保证民办高校专业自主设置成功的重要保证。民办高校只有对拟设置的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和预测并在师资、实训基地、图书等方面认真努力,其设置的专业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9]

第四,专业自主设置后的专业质量保障问题。高校实现专业自主设置后,保障和落实专业质量的体系也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供求相宜。

专业质量可以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来保证。以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能够实现对专业质量的连续监控。以美国为例,新专业设立以后每三年要进行一次评估,优秀的专业会得到政府的资助,而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则被要求整改或停办。除了政府对专业质量进行直接管理之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引导学生“用脚投票”的方式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政府将各类专业的评估结果公布,让受教育者进行选择,这就促使高校为吸引生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0]

高校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在我国整个高教评估体系中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在今后的高校评估中,要加强专业评估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地位。专业的就业率应该成为专业评估的重要内容,评估结果必须准确客观,并通过适当途径向社会公布。当专业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时,受教育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选择权(“用脚投票”的权力)促使高校提高专业质量。 ■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2]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

[3]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4

[4]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76.

[5]陈国梁.建立深度融合的就业工作新机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刘念才,刘少雪,杨林. 学科专业设置改革调研报告[C].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重要科研成果选编,2008,(11).

[7]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6.

[8]胡春春等.德国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及学科专业设置——传统现状和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9]王一涛,徐绪卿.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管制与自治[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10]旋天颖.美国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责任编辑 吴庆丰】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Major Setting

HUANG Jin-lai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t., Guangxi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The college enrollment expansion imposes great challenge on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job hunting, and makes it clearer that the university major setting is divorced from the social demand. The university should do their efforts to set their major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emand.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the university more autonomy to set their majors, so that the university could set their major with high scientificity and perspectivenes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labor market.

economics crisis; employment; major setting; university autonomy

G423.07

A

1004-4671(2014)01-0116-04

2013-10-29

黄金来(1968~),男,广西田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设置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专业降噪很简单!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