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解释风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4-03-12曹素玲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归因人际消极

□曹素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不同解释风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曹素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目的 考察不同解释风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解释风格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3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解释风格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困扰上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大学生的不同解释风格影响着其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

乐观解释风格;悲观解释风格;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

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又称解释形态,这个概念源于对“习得性无助感”理论的研究。[1]Seligman认为,解释形态是你对你自己说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它是习得无助感的调节器,一个乐观的解释形态可以阻止习得的无助感,而一个悲观的解释形态可以散播加深习得的无助。[2]Peterson(1987,1995)将解释风格定义为,是一个认知性人格变量,是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事件进行解释时的习惯性态度,是人们对不同事件提出相类似的解释倾向。[3]Seligman等人结合维纳的归因控制理论,将“解释风格”或“解释形态”分为三个向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由于解释风格和归因风格的相似性,且解释风格也是参考归因控制理论而形成,所以关于解释风格的精确定义以及它与归因风格的异同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如Francis X. Brennan(2000),Abramson (1978))认为解释风格就是归因风格,只是人们习惯地理解事件时所采用的措辞不同。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解释风格和归因风格是不同的,Peterson &Seligman(1984)认为“一个人在因果归因和不可控事件的反应上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解释的风格被看作是一种危险因素,而不是事件的原因”。这意味着一个人给出解释的典型风格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问题的解决,影响对变化多端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反应。所以,解释风格被认为是一种特征而不是一个短暂的态度,它很可能来源于于早期人际交往的历史。[4]也有研究者认为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归因指的是任何联系着事件或结果的特性或特征,而不是一个人对事件的具体解释。其次在归因理论中环境决定一个人对事情的解释,而解释风格则产生于“事件发生时的习惯性觉察”,这种觉察意识要比一种归因或一个状态更加稳定,即解释风格具有永久性,不像归因风格那样重视环境的可控性。

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中,“解释”有消除,分析说明之意。在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中,“解释”为分析阐

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之意。而“归因”一词由于属于外来词汇,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查不到。通过网络在线汉语词典和在线新华字典中查到了“归因于”,意为“把…解释为由…引起或造成”。在2006版金山词霸网络版中,解释风格、归因风格均查不到相应的解释,但我们通过对“归因”一词进行查询,可知attribute有以下意思,“由…引起,把…归因于:有关某一特定原因或来源的;归结为”。explain有“讲解(观点,形势,问题);阐明;说明;解释(行动,事件)”等意。根据对这些词意的分析,笔者认为,归因更多是指“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表明对行为或事件原因的归结,是一种指向结果的结论。而解释则更多表示为对整个行动或事件的说明,表明一种稳定的态度倾向,是一种具有弥散性的认知。如果要调查一个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事件进行归因,得知其对不同事件所产生的类似特征倾向,笔者认为用解释风格一词更为贴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新联学院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以班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共计367份,有效率为96.1%。

(二)研究工具

1、解释风格问卷。采用Seligman 1991年编制的“TEST YOUR OWN OPTIMISM”,该问卷有48个假定场景,每个场景给出2个可能原因,每个场景描述的都是一些假设性的生活事件,其中24个积极事件,24个消极事件。每个场景给出的两个已定原因解释中有三个向度:永久性(永久性的—暂时性的)、普遍性(普遍的—具体的)和个别性(内在的—外在的)。问卷最终可以得出四个分数:希望分数、消极事件解释风格综合分(Total B)、积极事件解释风格综合分(Total G)、解释风格总分(G-B)。解释风格总分即积极事件解释风格综合分数减消极事件解释风格综合分数,分数越高代表越乐观。

2、人际关系评定工具。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量表从四个方面考查了与人相处时存在的困扰程度,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

3、主观幸福感评定工具。采用由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该量表采用六级计分方法,从知足充裕体验等10个测量维度来反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三)数据处理与统计

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编码整理后,全部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用Foxpro建立数据库,然后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将异常值进行统计处理,最后将数据资料运用SPSS11.0,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二、不同解释风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国外Marshall (1992) 、Fred(2004) 等人以及国内温娟娟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乐观和悲观不是一维的两极,也不是一个等级结构。人同时拥有一个乐观水平和一个悲观水平。在对待不同事件时人们所采取的态度不同。在解释风格问卷中人们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形态也是相对独立的,问卷中可获得积极事件解释风格综合分Total G和消极事件解释风格综合分Total B,二者共同决定一个人解释风格类型,其中Total G得分越高且Total B得分越低的人,解释风格越乐观,反之则越悲观。

为了从总体上考察大学生的不同解释风格对人际关系困扰和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根据被试在解释风格量表综合分(G-B)上的得分,先把被试分成三组,比较三组被试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是否显著。以解释风格的组别为自变量,人际关系各维度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具有不同解释风格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体验、身体健康体验、人际适应体验等因子上。具有不同解释风格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显著,而且在四个分维度上差异也都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事后分析可知,解释风格乐观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解释风格一般和解释风格悲观的学生,解释风格乐观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显著低于解释风格一般和解释风格悲观的学生。

人同时可拥有一个乐观水平和一个悲观水平,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是哪种状态的解释风格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笔者在获得的积极事件解释风格和消极事件解释风格分数的基础上,根据Seligman对问卷总分的解释将被试在两个事件上分别按高、中、低分成三组,然后把它们两两组合,可形成9类解释风格状态。以分类组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2中可知,在不同的事件中,人们形成的九类解释风格之间在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在这九类组合中,比其他类主观幸福感都低的是积极事件中的低乐观和消极事件中的低悲观组合;比其他类主观幸福感都高的是积极事件中的高乐观和消极事件中的中悲观组合;比其他类人际关系困扰都高的是积极事件中的低乐观和消极事件中的高悲观,也就是对什么事情都很悲观的人人际困扰最高;比其他类人际关系困扰都低得是积极事件中的高乐观和消极事件中的低悲观组合,即对任何事情都很乐观的人人际困扰最低。

三、结果讨论

通过对不同水平解释风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我们可知不同解释风格的人其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是显著不同的。

在主观幸福感上,表现为解释风格悲观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解释风格一般的学生,而解释风格一般的学生又显著低于解释风格乐观的学生。差异最显著的是心理健康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和人际适应体验等因子。这可能因为悲观是一种不好的解释形态,会影响到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在这三个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前人的研究。如Brennan和Charnetski的研究认为“悲观解释风格的分数越高的人,免疫力越低,悲观型解释风格与免疫力低下及低健康水平有关”。[5]Peterson(1995)等人研究发现与具有悲观解释风格的人相比,具有乐观解释风格的人有较少的身体疾病,看病的次数较少,感觉更有能力抵抗疾病[6]Seligman在其研究中也提到“抱有悲观的解释形态……你的健康、你的免疫机能低于一般的标准……生命一点情趣都没有……”,“乐观还能预测一个人60岁后的健康状况,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更早开始生病和健康退化,乐观者比悲观者更长寿”。[7]

在人际关系困扰中,解释风格悲观的学生人际困扰明显高于解释风格一般的学生,解释风格一般的学生明显高于解释风格乐观的学生。这种差异在

人际关系困扰的四个因子上表现得都非常显著。我们经常听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许就是这样感觉,让人们在和具有悲观解释形态的人交谈交往时,自己在无形之中也会受他的影响,继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心情也会随之降低;而和乐观解释形态的人在一起,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快乐、轻松,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情感,所以人们更乐于和乐观解释形态的人在一起,因而悲观解释形态的人在交往中总受到一些限制。反过来理解,人际困扰严重的大学生其解释风格会体验到更多的悲观解释形态。其解释风格明显低于人际困扰一般和人际困扰低的大学生。

按照不同事件不同水平的两两组合,形成9类解释风格状态。研究结果发现9类解释风格之间在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分析可知:(1)在积极事件中表现为低乐观和消极事件中表现为低悲观的人主观幸福感最低。这类人群把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发生都结于不稳定、特殊的和外部的原因,总把自己孤立于所有的事情之外,所以其主观幸福感最低。这类人责任感非常差,在好事情的发生时不会对他的努力与进步有任何推动,在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2)在积极事件中表现为高乐观和消极事件中表现为中度悲观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这类人群把积极事件归结于稳定的、普遍的和内部的原因,同时对消极事件的看法比较客观,在消极事件中不会受到打击,因而其主观幸福感最高。相比之下,对积极事件高乐观和消极事件低悲观的人群,他们在任何时间中都表现得比较乐观,按说他们是主观幸福感最高的人,也许就像Seligman说的那样“这些乐观的人一直都是乐观的奴隶……他的身体比较好、成就比较高,也容易被选入公职,为民服务。但是一直到现在,他都必须为上述的好处付出代价:美好的幻境,薄弱的责任感。”所以,虽然他们很乐观,但是较低的责任感也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他的生活,影响到他的主观幸福感。(3)在积极事件中的低乐观和消极事件中的高悲观的人群人际困扰最高。因为这类人群在积极事件发生时总归结于不稳定、特殊的和外部的原因,而在消极事件发生时却归结于稳定的、普遍的和内部的原因,也就是在积极事件发生时总认为是外界的原因促成的,而消极事件发生时却总倾向于“大包大揽”,这类人属于自卑感很强的人,所以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在和人交往时也因为这种较强的自卑感而受到牵绊。(4)在积极事件中高乐观、在消极事件中低悲观的人群人际困扰最低。因为这类人群在积极事件发生时归于稳定的、普遍的和内部的原因,而在消极事件发生时归于不稳定、特殊的和外部的原因,所以他们非常的自信,好的事情会促进他的自信,不好的事情也不会影响到他,总而言之“他们是乐观的奴隶”,人际困扰很少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四、建议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解释风格影响着人际关系、幸福感,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有的研究还认为解释解释风格与学生的学习成就有密切关系。如Peterson和Barrett(1987)研究发现,悲观型解释风格的学生学习成就低;Texas和Sewell(2000)研究也发现,越悲观的学生学习成绩越低。[8]所以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等稳定的内部因素(如自己的专业课没有学好或自己比较愚钝),而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认为失败是永久的、无法逆转的,这种态度对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兴趣非常不利,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抑郁,而抑郁加剧了学业的不良。[9]所以重视我们的解释形态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解释形态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知道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Seligman认为“习惯的想法不一定就永远不能改变,心理学在过去的二十年最显著的发现是:人可以选择他要的思考方式”。[10]选择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是采取乐观的归因方式,还是悲观的归因方式。乐观产生健康、康复、精神,而悲观却导致相反的结果。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悲观主义倾向,我们可以学会慢慢调整。比如在每次遇到不愉快的事件时,我们感受到自己对事件的解释是悲观的,这时我们要尽力的反驳这种解释,用证据、其他可能的解释方式为工具去反驳自己,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自己跳出悲观的思绪,慢慢的让这个新的、看待事情的方法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取代原有的习惯性的悲观解释形态。当然乐观的解释形态也并不是无限的好,而悲观的解释形态也不是无限的坏,当某些情景需要的时候,我们也

应该有勇气去承受它。[11]我们应该像Seligman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能够在有必要时,应用悲观对外界真实性的敏锐感受力,但是我们不必生活在它的阴影里。”

(二)对高校的建议

Hirsch, Jameson K& Conner, Kenneth R(2006)研究认为,乐观型解释风格能调节绝望和自杀观念之间的关系。绝望与自杀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乐观充当了它们之间重要的调节者。[12]针对近年来高校出现的种种事件,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释风格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个体解释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个体的遗传基因。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个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个体直接赖以生存的生活小环境,如家庭、学校等。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根据这三个影响因素,高校心理工作者可以从后两个因素着手,对他们施加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13]■

[1]Explanatory Style,不同学者其翻译不同,有学者翻译为解释形态,如洪兰;有学者翻译为解释风格,如高民凱.

[2]Seligman M E P 著. 洪兰译.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337.

[3]Peterson C, Lisa C. Barrett. Explanatory Sty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niversity Freshme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3(3).603-607.

[4]David R. Webster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rrelates:Explanatory Style and Empathy[D],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2001.

[5]Francis X, Brennan, Carl Charnetski. Explanatory Style and immunoglobulina[J]. Intergrative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000.35.(4):251-255.

[6]Peterson C,De Avila M. 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and the perception of health problem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5(51): 128-132.

[7]Seligman M E P(塞利格曼)著.洪兰译.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32-319.

[8]Ramiro Martinez Texas, Kenneth W, Sewell. Explanatory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college performance in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00:30-36.

[9]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8

[10]Seligman M E P(塞利格曼)著.洪兰译.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

[11]李敏智.女大学生择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76-180.

[12]Hirsch, Jameson K, Conner, Kenneth R.Dispositional and Explanatory Style Optimism as Potential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J].Suicide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006, 36 ( 6):661-669.

[13]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17.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xplanatory Style to Undergraduate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CAO Su-l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ffect of undergraduates’ different explanatory style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o provide a valid reference fo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67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Henan participated in a study involving measuring Seligman "Test your own optimism" questionnaire, Zheng Ri Cha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oubled questionnaire, Xing Zhan Jun city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undergraduat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different explanatory style. Conclusion: students' different explanatory style effect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ptimism explanatory style; 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ubjective wellbeing

G444

A

1004-4671(2014)01-0108-05

2013-09-25

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改研究项目“技术与人文之间:信息时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成果。

曹素玲(1982~)女,河南息县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及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归因人际消极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让自己发光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