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现状与展望

2014-03-12王长羽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译者

□王长羽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现状与展望

□王长羽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是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译作数量、译者队伍、、理论研究、资金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唤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民族典籍翻译英译研究的重视。

民族典籍;翻译;现状;对策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对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各兄弟民族文学的总称,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反映出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然是世界的,首先就应该让世界接触她、熟悉她、了解她,继而接受她、欣赏她、喜欢她,进而热爱她、珍惜她、保护她。让世界接触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就要尽快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使之走向世界,广为流传。没有“译出”,民族文化就没有世界性可言。把我国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国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本文中,笔者就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针对民族典籍英译现状应该采取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

自2002年10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以来,我国典籍英译工作取得了十分引人瞩目的成绩。近十年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学会共组织举办了七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整理出版了四辑《典籍英译研究》论文集,就中国典籍外译历史与现状、典籍英译选材的科学规划、典籍英译的跨学科研究、典籍英译人才培养、典籍英译的方法与策略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与研究,为推动我国典籍英译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历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及历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典籍英译方面的科研论文和出版的英译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统计,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工作尚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其译作数量、译者队伍水平、翻译理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归纳起来,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典籍英译作品数量相对过少

我国民族典籍浩如烟海,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各民族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不断地得以发掘、整理面世。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作品却甚为鲜有。尽管已有几部民族典籍的译作如《萨迦格言》、《格萨尔》、《蒙古秘史》、《福乐智慧》、《阿诗玛》等译本

出现,还有近期由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主持翻译的藏族格言诗《萨迦格言》和百色学院翻译团队韩家权主持翻译的《布罗陀》、周艳鲜主持翻译的《平果壮族嘹歌》等英译作品的出版面世,但相对与数以万计的我国少数民族典籍,其译本数量还是太少。

(二)译者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的最根本条件之一。 对外传播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大量的民族典籍翻译方面的合格翻译人才。尽管目前已有由大连民族学院为主的东北团队、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领军的河北团队和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等组成的广西团队在致力于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工作,然而,面对规模宏大的我国民族典籍宝库,现有从事民族典籍翻译的译者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翻译与创作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译者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加之民族典籍翻译作为民族学与翻译学融会贯通的交叉研究领域,“身兼二任,学跨两科”(王宏印、邢力,2006),这就要求作为民族典籍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除了要具备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广博的双语文化知识、相当翻译理论水平和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以外,还要熟知少数民族历史、地理分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民族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民族典籍翻译的人才更显缺乏。应该说,作为其主体的译者人才的严重短缺,是制约民族典籍英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理论研究尚待进一步加强

民族典籍翻译,跟其他典籍翻译一样,同样也离不开相应的翻译理论的指导,只有充分发挥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民族典籍英译才能译出精品。然而,受民族典籍译作的数量极少以及译者和研究人才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典籍英译领域的理论研究可以说还存在严重的空缺。这一点从历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收到的会议论文和其出版的四部《典籍英译研究》专辑所收集的研究成果中可以一目了然。笔者还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资源库输入与“民族典籍”“典籍翻译”等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所找到的与民族典籍翻译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屈指可数,这些无不说明,民族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确实有待加强。

(四)资金项目严重短缺

与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多则几百上千万、少则几万几十万的科研经费相比,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所能争取到的资金支持用“寒酸”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由于历史以来的学科偏见,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普通高校,翻译研究争取项目资金本就不易,被长期边缘化的民族典籍英译要想从中分得一小杯羹就更是难上加难。这一问题的继续存在,将会成为制约民族典籍英译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针对民族典籍英译现状应该采取的对策

造成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工作少人问津、举步维艰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社会客观的原因,也有译者主观的因素,既有国家和地区宏观文化政策的制约,也有科研主管单位资金投向的限制。本文认为,针对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相应的对策,以解决我国民族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思想意识,认清民族典籍英译的重要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正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世界形势下,认清民族典籍英译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倡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的对外传播无疑对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国民族典籍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缺少了民族典籍的推介的文化传播无疑是与我们在世界树立大国形象的努力是不相称的。再者,从民族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民族典籍英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一种文学与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其所获得的地位与尊重往往成正比关系,传播范围越广,所受了解越多,获得的认可与尊重越多”(梁文霞、张晓芸,2010:196)。因而,通过翻译扩大民族典籍的对外影响,塑造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象,可以提高少数族裔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发扬。另外,作为文化传播的民族典籍翻译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事实表明,增进外部世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对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对外经济交流、促进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旅游经济开放等各方面的作用十分

明显。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正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二)合理开发资源,保证民族典籍英译的健康发展

鉴于当前民族典籍英译尚处在起步阶段,译作数量、译者队伍水平、翻译理论研究、项目资金等个方面资源都较为匮乏,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翻译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民族典籍英译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民族典籍原本选译的统一规划,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少数民族典籍浩如烟海,建国以来,各民族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数以万计,已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典籍多达3000余种(汪榕培、黄中习,2008:164),确实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现有的条件下,要想短时间内把所有的少数民族典籍都译成英文,当然是不现实的。为避免选取民族典籍原本时的随意性,也为节约有限的译者和资金资源,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应重点选取一些最能代表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典籍作品作为首批对外翻译推介的对象,尽量避免轻重不分、无的放矢、浪费有限的翻译资源等问题,以期在有限的翻译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成果。

2、加强民族典籍英译的译者队伍培养,做到有才可用

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队伍的存在,是民族典籍英译得以实现的最根本条件,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典籍的对外推介需要大量的合格的翻译人才参与其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加强民族典籍英译的译者队伍培养,做到典籍英译能够有才可用:

第一、以老带新:由典籍英译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牵头,鼓励广大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典籍英译队伍,在民族典籍翻译的实践中锻炼、培养翻译人才。第二、教译结合:可以在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民族学、民俗学和民族典籍翻译等课程,或在翻译专业高年级课堂教学与翻译实践训练中加入民族典籍英译方面的训练内容,通过翻译教学培养和发现民族典籍翻译人才。第三、校企合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演艺、民族工艺品、文化旅游、民族艺术等以民族文化特色为主导的产业、单位和部门,举办各种以推介民族文化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外语训练班、培训班,或派遣翻译专业的学生到这些企业和部门实习,既帮助企业培育了推介民族文化产品的人才,又为高校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积累了经验、解决了科研资金不足等问题。

3、加深民族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据可依

民族典籍翻译,离不开相应的翻译理论支持。鉴于目前民族典籍英译方面理论研究的严重匮乏的情况,其领军机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学会的倡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2012年10月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首届民族典籍翻译专题研讨会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典籍翻译理论研究的良好开端,但还需将其定期化、常态化。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可以在其议题中增加或专设民族典籍英译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就民族典籍英译的译者及作品、译文比较、标准与过程、理论与实践以及民族典籍英译的学科建设等展开全方位的讨论,同时通过协调争取在一些民族和翻译研究的主要刊物上开办民族典籍翻译的主打栏目,征集刊登这一方面研究的优秀论文,使民族典籍英译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4、加大民族典籍英译科研项目的申请审批力度,做到有资可助

为解决严重制约民族典籍英译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制定、科研规划、资金预算上对民族典籍翻译方面有所倾斜,使这一边缘化领域能得到尽量多的资金支持,做到有资可助,为有志于民族典籍英译事业的有识之士解除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吸引更多文人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

(三)引入跨学科合作机制,全面综合发展

民族典籍英译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其研究必然要跨涉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单凭翻译学领域的一己之力,来完成这一综合性极强的浩大工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需要各领域学界同仁的共同参与(邢力. 2004:82)。在外语科研与其他学科联手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方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韦汉教授组建本院科研队伍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民族典籍英译也可以借鉴引入跨学科合作机制,联合民族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各领域的人才,集众学科学者之所

长,形成一个由跨学科、多样化人才组成的合作团队,来共同完成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三、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前景展望

尽管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目前尚处在艰难起步阶段,但正如2007年有关专家在广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国的民族典籍英译事业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为民族典籍快步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典籍发掘整理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和丰硕成果为民族典籍英译提供了大量的译介素材储备;2008年百色学院韩家权教授主持的“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翻译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的立项资助,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典籍翻译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大;2010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丛书》面世,标示着以汪榕培教授、王宏印教授等译界泰斗为首的专家学者们为民族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做出了表率;首届民族典籍翻译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的召开,专家学者、文人志士济济一堂,表明已经有更多有识之士不畏艰难,投身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来。作为融汇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精粹的民族典籍翻译,必将成为有着无尽发展潜力的学术研究宝藏。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就必然能够开创出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与翻译的新天地,为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

[1]黄中习,陆勇,韩家权.英译《麽经布洛陀》的策略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 2008,(4)

[2]梁文霞,张晓芸.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研究及对策——以藏族格言诗英译为例[J].前沿.2010,(12).

[3]尚亚宁.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影视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电影文学,2011,(15).

[4]王宏印,邢力.追寻远逝的草原记忆:《蒙古秘史》的复原、转译与传播研究[J].中国翻译,2006,(06).

[5]王宏印. 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丛书[M].民族出版社,2010.

[6]汪榕培. 为中国典籍英译呐喊_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 [J]. 中国外语,2006,(1).

[7]汪榕培,黄中习. 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 广西民族研究,2008,(4).

[8]邢力. 评阿瑟·韦利的蒙古族典籍《蒙古秘史》英译本——兼谈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责任编辑 潘琰佩】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inorities Classics

WANG Chang-y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Minority literature, cultural ancient book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t is a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lating them into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 English, enables the cultur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 to be better understood by the English readers, and to be known to the world. This is an obligation of the scholars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circles. Based on several aspects, namely, the number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team, theoretical research, financial conditions and so on to,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inorities classics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classics translation research in China.

national classics; translation;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H315.9

A

1004-4671(2014)01-0080-04

2013-10-25

王长羽(1970~),男,江西上饶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