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结构形式

2014-03-12范翱鹰宁波市文化馆浙江宁波31501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狂想曲小调李斯特

范翱鹰 (宁波市文化馆 浙江宁波 315010 )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一些音乐家由于受到18世纪文学作品的启发,纷纷运用狂想曲这一体裁创作音乐,包括乐队狂想曲和独奏乐器狂想曲。这种内容连贯的单乐章乐曲没有特定的结构模式和作曲程式,往往以流行的、民族的或民间的曲调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且具有很强的标题性。在音乐史上,捷克作曲家托马塞克(1774—1850)最先写作了十五首钢琴狂想曲(1810),在他的笔下诞生了钢琴狂想曲这一体裁。继他之后,涉足于钢琴狂想曲创作领域的作曲家还有捷克的佛伦塞克(1791—1825)、奥地利的盖伦伯格(1783—1839)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及德国的勃拉姆斯,其中以李斯特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西班牙狂想曲》最为著名。下面就从结构形式的特点简析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的其中几首。

在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运用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恰尔达什。恰尔达什是一种匈牙利舞曲,它由两个对比的段落组成。前面是一个缓慢的引子式的段落,称为“拉苏”,匈牙利文的意思为缓慢,这个段落速度较慢,情绪常较忧郁。第二个段落是速度较快且情绪激动的段落,称为“弗里斯卡”,匈牙利文的意思为新鲜和精力充沛,这个段落节奏多用切分音,气氛热烈,音乐具有吉普赛人狂放不羁、奔放的性格特征。李斯特是最先采用恰尔达什作为创作素材的作曲家。

在李斯特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第二、八、九、十首采用了典型的恰尔达什结构,第一、四、十一、十二、十三首采用了类似恰尔达什的结构。

李斯特的第二号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是十九首中的精品。这首乐曲采用了典型的恰尔达什的结构。乐曲一开始是一个具有奇想风格的引子,此后便出现了第一部分速度较慢、调性为升C小调的“拉苏”段,庄重肃穆的音乐体现出很强的吉普赛风格。“拉苏”段的高声部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的旋律音调,低声部采用了连续的附点节奏作为伴奏音型,使乐曲富有强烈的民族个性。主题在经过不断的变奏和加花后,音乐逐渐变得轻快。“拉苏”段的最后一部分音乐是引子部分在低音区的变奏,音乐重新回到庄严的气氛中。 接下来的“弗里斯卡”段包含有六个主题,第一主题活泼轻快,调性从升C小调转入升f小调,高声部的节奏也是由连续的附点音符组成,但和“拉苏”段的开始部分有鲜明的差别,“拉苏”段中节奏型显得浓重,而“弗里斯卡”段中的这部分节奏加上在高音区的演奏,则显得活泼轻快又不失冲击力,富有动感。随后乐曲在经过华丽的变化反复后,在升C小调上奏出了充满生气的第二主题。接着,第三主题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和力度、声部厚度的不断加强,到第四主题出现时,音乐已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把音乐推向最高潮。在升f小调上的第五个主题可谓是陷入了洪流迸发前的片刻宁静中,第六主题作为全曲的尾声结束在急速狂奔的音流中。

降D大调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同样享有盛名,尤其以最后的急板部分最为著名。这首乐曲采用了类似恰尔达什的结构形式,由慢至快两个对比段落组成。乐曲的引子有两个主题,都富有舞曲的特点。在第一主题中运用了连续两个的切分节奏,使音乐透露出勃勃生机。随后一串五声音阶风格的经过句引出了第二主题,调性从降D大调转到等音调升C大调,情绪较为热烈。类似“拉苏”风格的段落,通过升C大调到降b小调的增二度远关系转调,使乐曲的情绪从原来的欢快转入忧郁的沉思中。作曲家在这一段落的旋律音上运用了较多的装饰音及花哨的经过句,从而大大削弱了庄重肃穆的气氛,反而增添了不少华丽的色彩。类似“弗里斯卡”风格的段落在降B大调上以快板的速度愉快进入,不断地变化反复和加厚声部,并在后半部分连续做八度音的弹奏处理,使得乐曲的热情不断高涨,全曲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号和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结构非常相似,但在乐曲的速度和情绪上的存在不同的对比。首先是速度上的对比不同,第二号中的两个段落速度对比明显,“拉苏”乐段为慢板,“弗里斯卡”段为活泼的快板直到急板,而在第六号的前一段落中则有急板也有行板的段落,与类此“弗里斯卡”段的快板速度不能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在情绪对比上,两首乐曲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第二号的引子缓慢短小,庄严肃穆的“拉苏”段与速度较慢的“弗里斯卡”段在主题的性格上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对比性;第六号的引子较长,且速度较快,虽然两段落之间在速度上略有对比,但在主题性格上的对比不如第二号强烈,而且各个段落之间的衔接也不如第二号紧凑。因此,第二号是典型的类似恰尔达什结构,而第六号则是类似恰尔达什结构。

在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除了应用上述两种结构外,还运用了其他的结构形式进行创作,如第五号和第十四号就运用了不规则的自由曲式。第五号的整个结构由八个小部分组成(a b c a b′c′b″a″)。前面三部分和最后三部分有对称原则,前面排列为a b c,后面排列为c b a,中间部分又分别运用了开头两部分a和b的材料来进行展开。在整首乐曲中主要有三个主题a、b、c,a和b各出现三次,还体现出回旋曲式的原则。此外,乐曲各段之间的调性关系也较简洁,主调为e小调,中间转入G大调和E大调,最后再回到e小调。这首标题为“英雄的悲歌”的狂想曲一共只有八十五小节,看似短小,但由于速度缓慢,直至奏完全曲则需九分钟左右,乐曲始终贯穿着英雄般悲壮的情感,极富张力和深刻内涵。第十四首运用了无序的自由曲式(引子 A B C A D coda),乐曲的第五部分D的结构再次运用自由曲式(a b c a c a)。可见,这首匈牙利狂想曲的结构是自由曲式里再套自由曲式,较第五首更为复杂。从上述两个例外的结构形式,看到了李斯特对于传统曲式结构的一种改革尝试,体现了他对传统原则的创新态度。

李斯特在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使民间音乐结构和传统曲式结构自然结合,让传统和创新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对话,创造出新的音乐结构形态,展示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为创立民族性的狂想曲传统作出了伟绩,更为后人的创作开启了一条崭新之路。

猜你喜欢

狂想曲小调李斯特
空降战车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小调[六首]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