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经典书目
2014-03-12郭英剑
○ 郭英剑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在哈佛的历史上,有一位校长任期最长,长达40年。他对哈佛贡献极大,在其卓越领导下,哈佛由一所地方院校(provincial college)成功转型成为了一所卓越的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他对哈佛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依据自己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哈佛制订了一套经典书目。而这套丛书的问世,也成为了哈佛教育由19世纪进入20世纪的一个转折点。
这位校长就是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 他 在1869年被选为哈佛校长。在这个任上,一当就是40年,成为迄今为止哈佛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艾略特出生于波士顿,1849年毕业于当地的一所中学,随后顺利进入哈佛读本科。1853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曾担任数学与化学助理教授。但后来,因为未能如愿升任教授,艾略特在1863年离开了哈佛,在其祖父遗产的资助下远游欧洲,到法国、德国、英国等去学习其教育体制。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育制度本身,而是注重探索教育在生活方方面面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在他观察和研究欧洲高校的时候,他特别注意其对美国高校发展的启示。
两年之后的1865年,艾略特回到美国,担任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分析化学教授。
四年后的1869年,艾略特回到哈佛,担任了校长一职。那年,他才年仅35岁,成为哈佛这所美国最古老的大学的最年轻的校长。
艾略特的教育理念与美国著名思想家、作家、也是哈佛毕业生的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即高等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品格之培养。为此,艾略特在上任之后对教育所进行的改革,不仅是针对课程,更是包括了对教育之终极目的的认知。总体来看,他认为,大学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做出智慧之选择,而不仅是掌握特定的技能。为此,除了技术培训应该明确之外,大学教育应该包括历史、语言、政治经济以及广博的科学与数学方面的知识。大学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去适应教育、经济与政治变化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应该包括对公众的服务。
艾略特的理念,究其实还是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但如何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呢?像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否过于抽象,难以付诸教育实践呢?在艾略特看来,不是这样的。
他说,我过去经常讲,只要一个人用心去读书,读完5英尺书架——最开始说是3英尺书架的书——就可以保证一个人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了。
后来,克莱尔(F. F. Collier and Son)父子出版公司找到他,要他编纂50卷的选集——因为这大概能够填满5英尺书架的书,并且希望这些书目能够达到他所提出的目标。
于是,艾略特就接受了这个提议。由于艾略特说,人应该读完5英尺书架的书,因此,这套丛书也被称作是“艾略特博士的五英尺书架”(Dr. Eliot’s Five Foot Shelf)。那么,这套丛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作者选书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套丛书凡51卷,涵盖了世界历史上的名家名著众多,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富兰克林、柏拉图、培根、米尔顿、爱默生、亚当·斯密、达尔文、塞万提斯、安徒生、歌德、但丁、荷马、笛卡儿、伏尔泰、罗素、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洛克、莎士比亚、帕斯卡等等都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套丛书的第44卷中,还收录了中国孔子的著作,与希伯来书与基督圣经(之一)并列为一卷。
虽说51卷,但实际上第50卷为读者手册,其中包含的内容为简介、读者指南以及索引,方便读者查询前49卷的相关内容。而第51卷则为演讲集,共收录60篇演讲,主要对相关领域做介绍和总结,而这些领域涵盖了历史、诗歌、自然科学、哲学、教育、宗教等等。
“经典书目”实际上由艾略特与另一位哈佛教授内尔森(William A. Neilson)一起编纂。两人辛勤工作了一年。艾略特决定所选书目,内尔森选择具体的版本并写作简介。每一卷大约400-450页面,所选均为“尽可能都是世界文学遗产的全篇或者是完整的片段。”该书在出版的头20年间,就售出了350,000套。
我们知道,过去类似的编选书目大体上是要精选众多的优秀书目,目的是要让人感受到世界进程中经典文学的丰富多彩与思想变化,从而使读者得以提高和受到教益。但艾略特说,我的本意并非要选择全球最好的50本或者100本书,而是要用23,000页左右的篇幅,勾勒出一幅人类进步的图景。
艾略特对自己所选书目的作者是如此评价的:他们是文明和历史的创造者,你要与这些人同行。因此,这套书被称为是一套“人人满意”(all thins to all men)的丛书。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说,这里有浪漫、有幽默也有冒险,涵盖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
如前所述,艾略特给出的阅读方案是:每天挤出15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
在艾略特看来,人文教育应该达到两个目标。第一,使人产生开明之心;第二,使善于学习者与善于反思者熟知世界主流的思想情感,并认识到人的想象力是千差万别的。艾略特说,他非常希望通过阅读这50卷书,可以使所有聪慧向上而又持之以恒的读者达到上述目标。如是,也就不枉他编纂这套“丛书”的教育目的了。
虽说读的是经典,但艾略特的视野则是面向未来,立意极为深刻。他说,我的任务就是要以此为方法,使人在阅读这些古典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掌握一个20世纪的文明人所应得到的基本常识。一个文明人就是要有一颗开明之心或是宽容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各种经验以及对人性由野蛮走向文明这一曲折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
这套丛书,后来经哈佛董事局(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批准,变成了“哈佛经典书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通过系统阅读经典作品而使人获得人文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同仁的大力支持。
他的合作伙伴内尔森教授(1869-1946),后来从哈佛转到美国著名的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担任校长(1917-1939)长达22年之久,也同样推进这样的教育理念。而同时期的哥伦比亚大学英文教授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1879-1951)以及芝加哥大学的一些教授,同样接受了艾略特的教育理念并将它发扬光大。
以哥大的厄斯金教授为例。他创立了哥大本科生学院的荣誉课程(Honors Course),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文学名著”(Masterworks of Western Literature), 成 为今天哥大本科生核心课程“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推动了1952年《西方伟大著作》的出版,进而带动了美国高校中以“西方世界伟大著作”为中心的“伟大著作”的阅读运动(Great Books movement)。 像“经典书目”一样,“伟大著作”至今还在出版发行之中。而且还对今天美国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哈佛经典书目最初出版于1909年,迄今已经104年。其影响不仅在哈佛,自推出以后波及众多名校,后来影响了整个美国的高等教育,即使在今天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毋庸讳言,从编者的角度看,这套丛书是为20世纪的读者而编选的,但在21世纪的今天,它并未过时,而且借助于当代科技的新发展,一同进入到了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现在,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从网上以300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得一套很不错的“哈佛经典”。而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目前,“哈佛经典”系列丛书的全本已经完全可以在网上(MobileRead)免费浏览了。还有人制作了专门的网站,继续推广“哈佛经典书目”及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