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苦难成就大师:以佛里达自画像为例

2014-03-12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痛苦冲突出版社

徐 扬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众所皆知,能够解释痛苦的是哲学家。而能够将痛苦淋漓精致表现出来的,我们称之为艺术家。悲剧的人生给艺术家带来许多困扰,有时甚至是一种压迫。然而,事无绝对,苦难对于一个艺术家的优势却也是显明的,当压抑力强大时,爆发性和突进性也相对地加强,两者几乎成正比。即假使没有压抑,生命力的飞跃也就消失了。柔和、关怀、宣泄、感性、敏锐、细腻存在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与内心对话、与情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挖掘个人经历,从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具个人化特色。他们注重艺术的感性特征,注重直觉的、官能的呈现,作品里有着更多孩童般的幻想。

佛里达在画布上倾注了全部的痛苦。她的作品尖锐而又谦和,像钢铁一样坚硬、像蝴蝶一样纤美、像微笑一样动人,像咖啡一样苦涩。

佛里达·卡洛(Frida Kahlo 1907~1953),20世纪墨西哥最负盛名的女画家,生于1907年夏天,幼年曾患有小儿麻痹症,至使右腿萎缩,为了隐藏这个缺陷,佛里达经常穿上三四双袜子,或者高跟鞋。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同伴们的嘲笑。画家雷伊斯,佛里达童年时期的玩伴在接受专访时曾提到:“我们对她很残忍,当她骑着脚踏车时,我们会追着她喊‘佛里达,假腿’,而她也会气得破口大骂。”童年时期的阴影使佛里达变得郁郁寡欢,表面坚强实际却很脆弱,她性格叛逆,绝不循规蹈矩。而命运似乎并不就此罢休,在她18岁风华正茂之时,在她就要摆脱幼年阴霾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永远改变了佛里达的命运。她的身体被撞得“支离破碎”: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一根汽车扶杆直贯小腹,令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而她当时的男友也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她。伤痛如影随形,父亲为佛里达买了笔和纸,母亲在她床头安了一面镜子,佛里达在苦痛中开始用绘画转移注意力。车祸将佛里达的世界彻底得拉近了苦痛的深渊,之后虽然奇迹般地再次站起来,佛里达的一生却始终在和死亡抗争,她先后经历了大小32次手术,很多时间都是靠插管维系生命,她背负着这个畸形病痛的身体,就像抗着一架要命的吱嘎作响的巨大机器。1929年,22岁的佛里达嫁给了大她20岁,她终身依恋又倍受其伤害的墨西哥著名壁画家迭戈,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开始狂热而艰辛的爱情马拉松。他们的婚姻经历了多次分合,彼此都筋疲力尽却又难舍难分,佛里达后来回忆说:“我人生中经历了两次意外的致命打击,一次是撞倒我的街车,一次就是遇到迭戈。”这些惨烈的经历使佛里达承载了太多的痛,却也使得她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思考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1938年,她的作品在纽约举办第一次展览,大获成功。1940年她参加墨西哥举办的《国际超现实主义画展》,备受好评,而她,最终成为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第一位拉丁美洲画家。

佛里达一生画的最多的,是她自己,她画狂风骤雨般婚姻的愤恼、画病痛折磨的痛苦,画一切精神上的孤独和身体上的痛楚,真实地记录着生命所经受的磨难。满目疮痍,痛给你看。她说:“画自画像,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因为我是自己最了解的人。”“我画我自己的现实。我知道的唯一一件事是,我画画是因因为我需要这样做,我画所有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东西,不加任何考虑。”

佛里达痛苦而又孤独的生活着,她用生命作画,作品妙不可言,迷离内敛中又似乎透出一声呐喊,奔放而凄凉。里维拉这样评价佛里达的作品:“她的作品很温柔,就像蝴蝶的翅膀,像微笑那样可爱,像生命中的痛苦一样残酷,我相信没有别的女人在画布上画出那么大的痛苦”。毕加索说:“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你必须对自己非常诚实,这对男人来说太难了”。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否正是苦难,成就了艺术,成就了大师?

比热爱绘画更强烈地热爱生活的梵谷一生都在渴望女性,期待女性,但他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一个女性。因此他总是画着一朵又一朵象征神圣爱情的向日葵。在他的画中,向日葵都被他割断了“脖颈”,翘起的断口像割破流血的伤口,那粗野和扭曲的笔触仿佛在呐喊,使人不能不联想到他那被压抑的感情。在他的画里,天空是一片火焰,树木绞扭着似乎要把自己连根拔起,大地颤抖不已,扭曲线条和螺旋形的笔触触目惊心。你可以感受到扭曲的力量,这是艺术家内心不可抑制的火焰在燃烧,是被压抑的欲望在跃动。

白朗宁八岁开始写诗,十三岁已写成四卷史诗,但是,在她十五岁那年,白朗宁从马上跌下来损伤了脊椎,此后二十几年只能病卧在床。一个女性最美妙的青春年华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打击;第二个打击是她母亲的去世。接着,她最亲近的弟弟在乡间陪伴她养病时溺死在河里。悲恸使她连续几个星期神志不清。她坚忍地承担起人生的辛酸,把这辛酸写进诗里。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她的才华趋向成熟,她的名声被推举到当时英国诗人最高的位置上。

“歌曲之王”舒伯特十六岁创作《第一交响曲》表现出惊人的天才,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贫困、饥饿和失恋中挣扎。他爱上过两位女性,却终未与其结为终身伴侣。在他年轻而短暂的一生中,爱情给他的欢乐何其少,而失恋给他的痛苦却何其多。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情感的压抑虽造成他的早逝,却也激发了他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在他十五年的创作生活中,他一共创作了一千多部作品。在日记里舒伯特写道,“悲伤可以提高领悟力,使精神更加坚定”“我的音乐,不但孕育我的天赋,同时也是贫困的产物,我越是在最深的痛苦中所写的作品,越是受世人赏识”。

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曾断言:“如果不是隐伏在潜意识深处的苦闷——即心灵创伤的象征化作品,就不是伟大的艺术。1”厨川白村认为人的内心世界里的那种双重欲求形成的两种力的拼搏,便是人最根本的痛苦,而艺术正是这种痛苦的象征和升华。

顺利让人平庸,美景让人不前;痛苦让人成长,绝地让人开悟。

在艺术家生涯中,情感得到满足总是短暂的表面的,而情感被压抑却是经常的深层的。这样说或许有些不公平,但志得意满的艺术家往往是肤浅的、轻飘而无大成就的,而生活中的悲情、压抑却使得艺术家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含蓄,同时也更具创造力。

人类在理智和情感的冲突中痛苦得难以自拔,总是走向极端来寻找出路。虽说任何极端都是死胡同,但是,在极端的冲突中,人类总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当艺术家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痛苦的时候,艺术也在这永恒的冲突中诞生。

注释:

1.肖关鸿.《诱惑与冲突——关于艺术与女性的札记》学林出版社,2001(9):112.

[1][美]海升·赫蕾拉著.夏雨译.《佛里达》[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美]琳达·诺科琳著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力》[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著.周行译.《镜像的历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美]琳达·诺克林.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6]肖关鸿.《诱惑与冲突——关于艺术与女性的札记》.学林出版社,2001(9).

猜你喜欢

痛苦冲突出版社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等待……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痛苦力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石油工业出版社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