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及内涵

2014-03-1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610225

大众文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浙江文艺出版社默尔局外人

章 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610225)

论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及内涵

章 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610225)

在《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同名主人公默尔索,著名的局外人形象。本文对默尔索“局外人”形象的体现进行分析,尝试揭示他意识自己是局外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局外人形象深层的成因及内涵。

局外人;社会伦理(规范、价值);荒诞;法庭;死亡

小说以默尔索的普通生活展开,以法庭审判和他精彩的心理活动结束。默尔索作为社会“局外人”、法庭“局外人”的形象一一呈现,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加深了对自己乃至世界的理解。

一、社会的“局外人”

默尔索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却不按照社会普遍的价值、规范来生活和行动,他与社会是一个对立。这主要体现于他在亲情、爱情、择友、信仰等方面的与众不同。默尔索在母亲死后的一系列行为如听闻噩耗后很安静地说母亲死了、守灵时抽烟、葬礼中第二天便去享乐,这些表现冲击了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及子女在母亲死后应该悲痛难当的共识,成为法院定罪的主要理由,检察官认为他没有人性,是“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的人”1。在爱情上,理想的人类爱情是性本能、感情与责任的结合,但莫尔索对玛丽似乎只有肉欲而无情感,他认为爱不爱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2。在交友上,雷蒙被认为是一个拉皮条的道德败坏之人,而莫尔索并不受限于道德评价,“我也没有任何道理不和他讲话。”3但这也成为检察官责难的一点,“检察官朝着陪审团大声说……而我则是他的同谋他的朋友。”4在工作方面,当遇到了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时候,他不考虑名利财富地位,拒绝去巴黎工作,被老板认为是没有雄心壮志的人。默尔索没有信仰,审判及定罪后,神甫一直劝导莫尔索信仰上帝,真诚忏悔以洗尽罪恶,但是莫尔索拒绝皈依上帝。

但是莫尔索并不是法院所判定的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他有感情,有自己的行事原则和对事情的理解。在妈妈死后,他多次提起母亲,觉得妈妈在的时候房子大小才合适,在沙拉玛诺的狗丢后想起妈妈,在判刑后回忆母亲等。他说过“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并不说明什么”5“爱,和别人一样。”6只是在他的理解中,爱母亲并不意味着要在她去世后痛哭流涕禁欲绝乐。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曾犹豫过是否能抽烟,基于自己的判断,他觉得无伤大雅,而这成为法院控诉理由之一。默尔索与玛丽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性关系,在描写她们相处时,一起游泳晒太阳的欢乐是显而易见的。他并非像动物一样为了性欲任意追逐,他拒绝了雷蒙邀请他去妓院。莫尔索拒绝到巴黎工作的原因是现在的生活不使他厌烦,而且他认为生活不会有改变,什么生活都一样,这是他的生活哲学。此外,在邻居的狗走失后,他安慰沙拉玛诺,为他想办法。

莫尔索对很多事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这并不代表他很淡漠。他在有些事上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他明确表示自己从来不喜欢警察;在雷蒙与阿拉伯人对峙时,他避免惹怒雷蒙以致开枪。加缪在《局外人》英译本序言中曾说“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7莫尔索非常真实,即使他知道撒谎有利于境遇的改变,但撒谎意味着向这个社会价值准则妥协。如果他装作撒谎并诚心悔过的模样,他必然不可能被处以极刑。但他坚持以自我本来的面目来反抗这个社会对人的规范和理解。

正因为默尔索的想法、行为、特点与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规则不同,因为他不在已建立的道德伦理框架之内,甚至根本就不想去尝试接受普遍的信仰,法院才会认为默尔索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导致默尔索死刑的原因,不仅是他意识及外化的行为与社会产生冲突,还在于案件的审理程序和法官的荒诞推理。

二、法庭的“局外人”和认识的深化

小说第一部分是对默尔索普通生活的展现,为第二部分的审判做了充分的准备。默尔索的行为被抽出来展现在众人面前,他被迫审视自己,同时听见别人对他不同的、正确或错误的认识,而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并在言语中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就默尔索对自己的认识而言,他是从“非局外人”转变为“局外人”的。在犯罪之前,他很正常地生活着,但在杀人后,“一切从这时开始了”8,他的命运产生变化,也开始认识自己。

在开庭前热烈的气氛中,默尔索觉得自己很多余;在审判中他感到被别人厌恶,并且发现“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9。默尔索作为被告成为了审判程序中的“局外人”,也体会到了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里,法庭是社会的缩影。默尔索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几乎都来当了证人;法庭里的观众是社会上不相干的看客;而检察官的宣判代表了社会的规范准则对默尔索的驱逐,他认为默尔索“既然对社会的基本法则都不承认,当然已与社会一刀两断。”10

《局外人》被萨特看为是对《西西弗神话》最形象的的诠释,加缪并未对此表示异议,他本人也说“小说从来都是哲学的形象化”。11加缪的荒诞哲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局外人”形象的内涵以及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荒诞是在人类的需要和世界的非理性沉默这两者的对立中产生的。”12“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13法官和律师都想弄明白默尔索的行为,对默尔索的解释他们都认为不理想或不合理,而他的很多行为如杀死阿拉伯人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由于不能得到合理解释,检察官和律师都按照自己的逻辑、观念和目的解释默尔索的行为。以理性逻辑来解释本无逻辑联系的事件和非理性的行为,这本身就是荒诞。而默尔索却因此被判处死刑,死刑是对社会权威的理解和判断不可靠性的讽刺。而且,检察官把默尔索的案件和一桩弑父案联系在一起,强词夺理地认为前者预示了后者的发生。在不可知的世界上,“一个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释的世界也不失为一个亲切的世界。”14检察官觉得他的解释很合理,而默尔索体会到的是不被理解的荒诞和局外之感。默尔索在法庭上成为“局外人”与这个世界的荒诞有关。

默尔索的价值判断与现行的价值体系只是两类不同的思想,是对存在方式的不同选择。由于理性有限,我们并不能肯定后者就是绝对正确的,社会中人有选择不遵从它们的可能,莫尔索就是这样的人。在感受到了荒诞认识到了“局外人”的身份后,他进一步明白唯一能把握到的是自己的生命和死亡。

三、向死而生——甘当“局外人”

在被判死刑后,默尔索曾渴望一条生路。在担心黎明脚步声的到来和对死亡命运的思考中,他认识到了人类死亡的必然性。早在第一部分,默尔索便同意雷蒙的看法即妈妈去世是早晚要发生的事。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所有人都会被判死刑。“人类的命运注定了生存的无意义,抹去了存在的价值差异。”15既然今生必死,而又没有来世、地狱和天堂,默尔索则认识到“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16,一切都不再重要。早在第一部分,默尔索就认识到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的生活都差不多。当深刻了解到所有人都有的死刑命运时,他认识并深化了自己的思想。

默尔索也似乎明白了妈妈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重新开始生活。加缪认为在荒诞中坚持生活会产生激情,“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17接受必然的死亡、认识到荒诞的默尔索不再愤怒,也不再抗拒濒死的时光,而认为现在依然幸福,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而默尔索一直以来的生活“幸福自在”,尽量满足自己的生理和感官需求,从未表达过生活的厌倦,也从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默尔索最终以反抗的姿态处于社会,“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无关痛痒”,他希望在处决时听到仇恨的叫喊,心甘情愿的当一个“局外人”,彻底退出这个社会。

注释:

1.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P95~96.2.P43.

3.P26.

4.P90.

5.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P61.

6.P63.

7.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P132.《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8.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P56.

9.P93.

10.P96.

11.张容著.参照《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86.

12.加缪著.《西西弗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P26.

13.加缪著.《西西弗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P20~21.

14.加缪著《西西弗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P6.

15.张容著.《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71.

16.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P114.

17.张容著.《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78.

[1]加缪,柳鸣九译.局外人[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2]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加缪,沈志明译.西西弗神话[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G.J.Gillis, Selena Ward.局外人双语名著导读[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

[5]理查德•坎伯,马振涛,杨淑学译.加缪[M].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浙江文艺出版社默尔局外人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缺失的美
我想做一棵树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速战速决经济战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局外人
曼胡默尔:曼牌和昊业再度携手亮相
曼胡默尔全面升级中国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