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凹印电分调色处理方法

2014-03-11杨宗禄

印刷技术·包装装潢 2014年1期
关键词:原稿调色纸张

杨宗禄

在凹版制作过程中,为了使原稿达到最佳的色彩还原效果,通常需要对印刷图像进行必要的电分调色处理,这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作,对操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准确掌握凹印电分调色处理方法是获得高质量凹印效果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一下常用的凹印电分调色处理方法,愿与读者共享。

凹印电分调色基本法

通常情况下,凹印电分调色过程主要是对原稿亮调、暗调、中间调层次以及清晰度的调整,并各自拥有一套有效的调整处理方法。

1.亮调层次的调整

亮调层次的调整是凹印电分调色处理的重点,一般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现。

(1)确定最小网点值

最小网点值泛指能够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最小网点百分数,主要与电雕曲线、打样特性以及承印物特性有关。凹印里印最小网点值按照视觉习惯一般设置为3%~5%为宜。

(2)确定白平衡数据

白平衡也称亮调灰平衡,泛指C、M、Y三原色最小网点通过组合来形成最亮的灰色。正常情况下,凹版里印C、M、Y三原色的白平衡比例为4∶3∶3或5∶4∶4。受油墨特性、电雕曲线和承印物的影响,白平衡比例可能有所变化。

(3)调整亮调层次

根据原稿的亮调层次,在原稿的高光部位(不一定是最亮部位)转移最小网点或比最小网点稍大的网点,与原稿反差过大的部分可以舍弃部分明亮点,亮调部位如果没有纯白色,则可以选择亮部泛色来确定色版的网点百分数。

另外,在调整亮调层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里印白墨呈淡淡的乳白色,对光的反射率远远低于白纸,容易影响印品的视觉亮度,因此需要增大亮调网点的大小,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原稿透白的质感,而且极高光部分也不主张直接采用绝网,建议单独增加1%~2%的工艺性网点,这样有助于改善极高光边缘色彩的细微变化。

②原稿的高光部位不一定是纯白色,有可能偏暖或偏冷,这是原稿固有的色彩特性,不能随意破坏高光部位微妙的色彩变化,否则C、M、Y的网点平衡就会随之改变。亮调层次的调整有可能会影响到色彩鲜艳的补色量,在产品包装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提高色彩的鲜艳度。

③亮调层次是衡量产品印刷质量的重要标准,相对胶印产品而言,凹印产品缺乏细腻的亮调层次变化,因此在亮调层次调整上应把握好不同光线部位的亮度关系和微妙的色彩变化,以生动地透视出原稿的空间感、光线感、层次感和立体感,提升原稿的色彩表现力。例如,光线区与亮白区的层次过渡要衔接自然,颜色分布要均匀,尽量减少或避免出现层次硬口、色彩粗糙等现象;对于存在一些杂乱无章反射光的原稿,需要进行艺术性整理修饰,以提升原稿的欣赏性;对于明亮部分层次欠佳的原稿,要根据原稿的图形轮廓和光线变化辅以必要的手工修饰,或结合通道计算方法选择层次相对较好的色版,局部改善明亮部分的层次状态。

④为避免印刷不稳定对复制质量造成的影响,常常需要在最小网点值的基础上增加1%的保护性网点,特别适合亮调面积偏大或以亮调层次为主的原稿,如少儿或女性白皙的肤色以及白色保暖内衣、元宵、水饺、面条、牛奶等图案,在这些图案印刷中只要有一个颜色的小网点转移不良,就会出现局部断网、漏色、色彩粗糙等问题,从而影响复制质量。

2.暗调层次的调整

(1)确定最大网点值

原则上,要在增大率相对较小的网点值和四色网点叠印所达到的视觉黑度之间优选出最大网点值。凹印工艺的印刷压力较大,墨层较厚,如果暗调网点过大或四色网点叠印密度过大,都不利于层次表现,一般最大网点值在90%左右,边缘轮廓网点可以更大一些。

(2)确定灰平衡和黑版组合数据

暗调灰平衡泛指C、M、Y三原色通过最大网点的组合来形成最暗的灰色(轮廓黑除外)。灰平衡贯穿于整个印刷和制版过程,是检验印刷和制版质量的重要依据,不同品牌的印刷油墨,其灰平衡数据会随着制版特性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黑版的主要作用是补偿暗调轮廓黑度和丰富暗调的层次变化。

常采用的灰平衡和黑版组合数据为:常规工艺中,K为55%~65%,C为88%~93%,M、Y均为80%~85%;GCR工艺中,K为95%,C为56%,M为50%,Y为50%。

(3)调整暗调层次

选择原稿最黑的部位(不一定是轮廓)设置和调整灰平衡比例。如果图像的暗调没有足够的视觉黑度,则可以根据图像最饱和的色彩来调整,暗调灰平衡改用选校调整;如果强制性加强暗调黑度,则可能影响到色彩的还原性,如婴儿的头发、眼眉都比成年人要轻柔、清淡得多,若暗调网点值过大,就会失去稚嫩、通透的质感。

一般情况下,原稿暗调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色偏,由于暗调密度较高,色偏不易通过视觉被发现,而印刷密度比原稿密度低,色偏较易表现出来,所以暗调色偏需要根据灰平衡的相关数据来进行校正。原稿的暗调部分不一定是纯黑色,也可能伴有浓郁、微妙的色彩变化,因此不能作为色差校正依据,否则会造成暗调色彩失真。

凹印暗调部分容易出现网点增大现象,因此需要对原稿中隐约可辨的次暗调部分进行局部提亮,线条轮廓适当提深,尤其是小尺寸的原稿更容易造成印刷亮度的减弱,所以原稿暗调部分要加强变化,避免一抹黑。而对于层次平淡、色彩淡薄的原稿,需要适当增强原稿的色彩力度,如对某些主题色彩赋予恰如其分的夸张色彩,这样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视觉神经,吸引其注意力。如果原稿本身的暗调层次欠佳,则可以选择黑版或层次相对较好的色版,经过处理后,利用通道计算,局部改善补色版的层次状态。 一般而言,选择GCR工艺来减少暗调部分C、M、Y三原色油墨的堆积,若充分利用黑版的层次作用,则更有利于暗调层次的表现。endprint

3.中间调层次的调整

正常情况下,中间调不需要进行层次调整,但是亮调和暗调的层次调整可能会影响到中间调的色彩平衡和层次反差,因此也需要对其进行一些相应的补偿调整。

4.原稿清晰度的调整

原稿清晰度的调整是通过滤镜中的锐化功能实现的,锐化功能可根据不同的原稿质感设定不同的数量值、半径值、阈值,并以此来增加图像邻近像素的对比度。

数量值决定着像素对比度的增加数量,一般在50~150之间;半径值决定着影响锐化效果的像素范围,半径值越大,边缘效果就越明显,一般在0.5~2.0之间;阈值决定着边缘需要锐化的像素与边缘不需要锐化的像素之间的色调差异值,一般为0,但人物原稿的阈值通常设定为5~8, 这样既可以防止因锐化而可能造成的肤色粗糙,又不影响头发、眼部、鼻子、嘴部等轮廓得到锐化。

一般情况下,蔬菜、瓜果、金属器具、风景类原稿以及尺寸较小的原稿,锐化量可以适当大一些;而油炸食品、熟食品、棉制品、人物肤色以及颗粒粗糙的原稿,锐化量要小一些。另外,锐化不能校正严重模糊的图像,图像模糊一般都伴有颗粒粗糙现象,锐化量过度就会加剧颗粒粗糙程度,并导致浮雕效果。锐化调整最好一次性完成,多次锐化也会造成颗粒粗糙。

凹印电分调色快速法

除一般法之外,凹印电分调色还可以采用快速处理法,即根据数码样特性与相应数码打印机之间的色彩差异建立一条电分调色曲线,通过相关调整达到理想的色彩还原效果,并配合实际生产中的跟踪检查来逐步完善,从而有效完成凹印电分调色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标准原稿

选择客户提供的原稿(尽量选择灰色和色彩丰富的原稿)作为标准文件,原稿色彩越丰富,电分补偿曲线的适应性就越强,然后将采用标准文件直接打印的数码样与客户自带的标准彩样进行比较,两者的色彩差异处便是电分补偿曲线的校正部位。

2.建立电分补偿曲线

根据数码样与标准彩样之间的色彩差异调整电分曲线,建立两个打印机之间的电分补偿曲线。不同打印机的色彩特性有所区别,为提高电分补偿曲线的适应性,调节点应尽量少一些,以保持圆滑的曲线形状,通常是减少10%和25%的网点,50%的网点略有减少,75%的网点基本固定。

3.逐步完善电分补偿曲线

色彩管理为电分调色提供了标准状态,通常情况下,图像电分文件载入电分补偿曲线后便具有了良好的还原性,不仅规范了电分调色处理方法,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其他非标准原稿的电分调色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标准原稿载入电分补偿曲线后都能得到最佳的再现效果,这是因为不同原稿的层次结构、色彩饱和度和整体反差不尽相同,如纺织品原稿的色彩厚重感和整体反差要比标准原稿低,电分补偿曲线C、M、Y一般在100%网点处等量减少6%左右,如果表现不同的物体质感或不同面积的浅层次,即使网点数值相同,其对视觉的刺激效应也是不同的,有时亮调网点提升或减少1%,作用都是明显的。这些局部的层次调整是高端产品必需的,所以还需结合原稿情况和生产经验灵活应用。

不同类型承印物对应印版的电分调色处理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承印物,其凹印电分调色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接下来,笔者以木纹版和纸张版的调色处理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1.木纹版的调色处理

木纹版的印刷方式为转移印刷,即先将油墨转移到橡胶辊上,然后再印刷到承印物上。这种印刷方式的特点是层次容易变浅、浅网细线条易缩小、损失,暗调网点容易增大、线条容易变粗,因此掌握正确的木纹版调色处理方法实为必要。

(1)木纹版原稿的扫描分辨率要求较高,一般为600~800dpi,且不作去网扫描。

(2)用色阶工具将网点最深处调至100%,将无网点处调至0,根据样品中线条的粗细降低分辨率,一般降至300dpi。然后,利用动感模糊工具顺着线条方向去掉网点,调整出接近样品的层次,层次调整时需要考虑到印刷特性,暗网适当减小,过细线条适当加粗。

(3)周向无缝接时,采用客户提供的橡胶辊尺寸,尽量不要看出明显有规律的图案。

(4)木纹版的色彩层次由多色表现,各色版要合理安排分工,一般情况下,浅色版要求深一些、平一些,这样主要是为了解决浅网的色彩问题;而深色版要浅一些,层次感强一些,这样主要是为了解决暗调和中间调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变化。

2.纸张版的调色处理

纸张版产品的印刷成功率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纸张版的色彩管理很难做到位,经验调整的成分偏多,且用色理念欠缺。在此,笔者介绍一种有效的纸张版调色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规范纸张版的网点转移特性

纸张版的网点转移特性与纸张表面的光滑度、雕刻曲线以及表印油墨特性有关,最好采用客户提供的表印油墨进行制版打样,雕刻曲线要与纸张的网点转移特性相吻合。镭射卡纸、镀铝金卡纸、镀铝银卡纸的表面特性近似,吸墨量较低,网点再现范围一般控制在4%~85%之间;而铜版纸、灰底白板纸、白卡纸、胶版纸的网点转移特性近似,吸墨量较高,网点层次范围一般控制在4%~75%之间。

纸张版雕刻曲线在原稿的亮调、中间调部分网点增加较多,改善了小网点的转移特性,但同时也使得中间调和暗调部分的层次较平,此时需要酌情调整电分文件。另外,胶版纸表面的粗糙度较差,吸墨量较大,容易影响印品的色彩亮度和实地色彩密度,因此需要调整网穴深度,以提高实地色彩密度。

(2)调整印刷效果与制版打样效果之间的网点转移差异

单色机与多色机、高速机与低速机以及印刷油墨的调配黏度都会影响纸张版的网点转移特性,因此要求操作人员熟悉印刷机的网点转移特性,然后再调整制版打样效果,使其尽量接近印刷效果,如果两者的差异过大,则需要重新调整。endprint

基本规律是:印刷层次比制版打样层次稍平,浅网网点转移印刷比制版打样多2%左右,中间调网点转移印刷比制版打样少5%左右,暗调网点转移印刷与制版打样近似。此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印刷特性建立一条制版打样与印刷网点之间的转换关系曲线,使制版打样效果与印刷效果趋向一致。

纸张版的质量要求相对严格,通常是先将制版完成的样张送给客户审查,客户认可后方可印刷试机,由于制版获得印刷试机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需要严格控制制版质量,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缺陷,同时严格检查印刷试机质量,其中包括印刷油墨的色相、实地密度、网点增大率、最小网点转移及印刷套印情况等,使其均处于正常状态。

(3)调整纸张版的色彩

纸张版印刷色彩以专色居多,并附有印刷稿,供网点设置参考,如果原稿是胶印产品,则中间调和暗调部分的网点设置一般要减小5%~10%左右,以吻合胶印原稿的色彩浓度。然后进行原稿与制版特性的调整,使数码样模拟实地专色,使其接近原稿色。在实际工作中,调色工作人员对色彩层次的准确判断能力远远不够,所以尽可能地摸索、总结、改善数码样的还原状态,是提高纸张版印刷成功率的重要途径。此外,纸张版多伴有深网色彩过渡,调整过渡网的质量是关键,但凹印网点在65%~70%便开始出现并网式网点,且粗糙、不均匀,所以,主色版一般要采用两色表现。

纸张版分为浅色版和深色版两种,色彩调整方法如下。

①浅色版主要用以解决原稿浅网的色彩问题,色彩调整的一般规律是整体色彩宁深勿浅,色彩反差适当、柔和,层次阶调稍长。原稿最深处一般设置90%~100%的网点;最亮处(白纸部分除外)色彩要求网点稍大一些。采用浅色版单色表现可以使色彩细腻,避免出现网格,同时还可以使油墨密度适当淡一些,相当于深色版50%左右网点的油墨密度,从而增加与深色版网点的互融性,改善过渡网边缘漏色问题。

②深色版主要用以解决原稿暗调部分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各阶调色彩层次衔接问题,深色版的层次感较强,阶调较短。原稿最深处的网点设置需要根据原稿的色彩浓度而定,尽量减少浅色版对叠色的影响,根据相同色叠色的一般规律,深色版最深处一般要在原稿色的网点设置基础上减少15%~20%;最亮处色彩根据原稿色,要求能够转移最小网点或稍大一些的网点(没有层次过渡的亮调色彩可以绝网)。制版打样或印刷要根据原稿实地处的色彩控制油墨密度。

原稿千变万化,浅色版与深色版的作用有时是需要相互转换的。例如,实地专红底色的图像一般要求有过渡网和镂空的细小文字,深色版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实地色彩饱和、文字清晰,实地处网点设置为100%,过渡网网点稍小一些,阶调稍短一些;浅色版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过渡网的表现状态,在实地处一般加网75%左右,过渡网网点稍大一些,阶调稍长一些。

经过电分调色后,原稿的层次和色彩重新进行了切割分配,如果反复调整、反复切割就很容易造成层次细节的损失,所以电分调色后,需要对照原文件或原稿检查有无明显的层次损失,而在图层中进行调色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层次细节的损失。一般方法是,在图层中建立调色曲线或其他调色功能,将调色的整个过程限制在同一条曲线或调色功能中,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一旦要求进行质量返工,还可以继续在这条曲线上进行调整。尽管不同原稿的调整状态不一定完全一致,但调整原稿的色彩层次,使其符合制版特性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通过最终的曲线形状可以清楚地分析原稿的调整状态,有助于积累调色经验,从而提高凹印电分调色质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稿调色纸张
倔强的纸张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两位画家
亮度调色多面手
4种复古调色法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