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的特质

2014-03-11刘梦溪

党员文摘 2014年3期
关键词:包容性中华文化儒家

刘梦溪

什么是文化?通俗地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拿今天的北京来说,北京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美食也海纳百川,仅南方菜系就有川菜、粤菜、淮扬菜、上海菜等,还有西餐馆、日韩料理。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里,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来,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势力很大;老子、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因为儒家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如果不是它的包容,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寻找机会发挥治国的才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连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可以说,“中华”就是个大包容的概念,“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由于思想的包容,中华文化还滋生出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即使是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环球人物》)endprint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中华文化儒家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