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反腐败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2014-03-11和正升
和正升
2013年,中国反腐败重拳出击,较之以往,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趋势更猛。或许放诸更长时间的维度,2013年的种种变革,会是中国反腐败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力度:
19名省部大员落马
反腐新力度首先体现在数量层面。刘铁男、李达球、蒋洁敏、季建业、廖少华、郭有明、童明谦、李东生等19名省部级官员在过去一年中相继落马,足以表明高层反腐的新力度。
其次,打击贪腐的动作涉及各个领域,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场到商场。上述提及的19名省部级官员,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通过“打老虎”巩固执政党威信,使得民间对于反腐保持期望;“拍苍蝇”则让民间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反腐败案件感受中央的决心。
此外,在过去一年中,中央还加大了对于企业领域的反腐力度。截至2013年12月6日,已有16名大型国企高管被调查或免职。
反腐的力度之新也反映在查“窝案”上。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便是整顿“石油系”。力查“窝案”,彰显了中央的反腐魄力。
新速度:
从举报到落马以时计算
在处理贪腐问题上,应对速度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上。主要体现在三个“快”上。
一是处理时间快。从发现问题到着手调查的时间短了。从2013年5月底开始,十个中央巡视组密集进驻内蒙古、江西、湖北、重庆、贵州、水利部、中国人民大学等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巡视工作进行中和结束后不久,一些被巡视的地方就有官员落马。
2013年12月初,作为巡视组第一轮进驻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腐败而被调查。贵州则挖出了原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
二是应对时间快。多名省部级官员从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到进入调查程序的时间可以以小时计。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最后一次见诸公开报道是2013年10月15日。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2013年10月16日上午和下午分別听取了关于季建业被调查的消息传达。
三是对外公开时间快。梳理以往官员落马的案例不难发现,一个官员从进入中央纪委调查程序到对外公开其被调查的时间比较长。这个“空窗期”也给小道消息和流言提供了生长的空间。但在过去一年中,这一“空窗期”的时间缩短了,这一点在高级别官员的查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高度:
惩前毖后与线上线下并行
中央纪委除了强力“治标”外,还在抑制腐败滋生的土壤上琢磨颇多。
在过去一年里,中央纪委就一些问题下发了多个条例或通知,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打好“预防针”,刹住贪腐风。譬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及2013年末发布的《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等等。在最近的一次通报中,中央纪委还首次实名通报违纪人员,而此前只提职务。
同时,利用新媒体通过线上与线下并举的措施,完善纪检监察的渠道建设。2013年9月2日,经过改版之后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线,该网站集举报、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网站的首页显著位置设置了“我要举报”专栏,同时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各大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开设了网络举报专区。
截至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副省级城市的纪委、监察厅(局)开通官方网站,加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网站群已初步形成。
新制度:
标本兼治的异体监督体制
中国的纪检监察体制效法苏联建立——同体监督体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鲜有党政主要领导的腐败问题由同级纪委监察局检举揭发出来,这对于纪检监察体制而言,无疑是一种困境。通过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中央将制度改革着眼点放在了巡视和派驻这两个方面。
通过对巡视制度的调整,将其查处贪腐问题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中央纪委还加强了对于党内机构的纪检工作。中央纪委将向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统战部和中联部派驻纪检组。相比较派驻这类半同体的监督方式,巡视组更接近异体监督。通过两轮巡视,缩小巡视组过去宽泛的工作,现在已经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2013年12月25日,《建立健全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公布,提出从“总体目标”等五个方面进行反腐顶层设计,清晰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惩防腐败新的战略思路。
(吕丽妮荐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