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对印度洋地区的战略研究
2014-03-11王缉思
王缉思
卷首语
大力推动对印度洋地区的战略研究
王缉思
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 “印度—太平洋亚洲”(Indo-PacificAsia)或者“印度—太平洋”地区(Indo-Pacific)的说法。中国学者赵青海为此撰写专文予以介绍分析 (赵青海:《“印太”概念及其对中国的含义》,《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7期)。就如“亚太地区”的地理范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样,“印太”的概念也会永远模糊下去。但是,这一地区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正在上升,是毋庸置疑的。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说明,中国人的祖先比西方人更早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接。但是在近代历史上,印度洋变成了西方列强经济入侵 “远东”、开拓殖民地的必经之道,而中国人经印度洋向西航行,除了清末民初的赴欧留学生以外,就没有很多值得载入史书的大事了。
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同印度洋地区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英国 《金融时报》报道,毛里求斯、马尔代夫和塞舌尔这三个印度洋岛国2013年接待中国游客达30万人次,而在2007年这三个国家接待中国游客数量还不到4万人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旅客减少,“中国游客的涌入挽救了这三个经济体的命运。”从2009年4月到2013年11月,中国积极参与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国际合作,向印度洋派出15批护航编队,为5200多艘次中外船舶提供护航,在维护海上交通要道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说明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权益迅速上升的类似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东亚国家,它的一大片内陆领土应被视为中亚或南亚的一部分。中国领土到达印度洋的最短距离不超过400公里。中国西南、西北若干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与其说同东亚其他国家接近,不如说同南亚、中亚的近邻更有亲缘关系。近几十年来,随着陆地、空中交通的日益发达和油气管道建设,中国同南亚、中亚邻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深,社会、文化、心理距离越来越近。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中印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并将成立联合工作组,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更加紧密连接,加强该地区互联互通。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分别提出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两个构想相互呼应,将建构起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在这一宏大的长远战略构想中,缅甸、南亚次大陆、印度洋地区的意义更显突出。这一次区域是两大 “丝绸之路”的连接带和契合点,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巨大,贸易和投资机会很多,而大国在此地区虽有竞争,但发生直接对抗与冲突的可能性却很低。
值得一提的是,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是上个世纪末由云南省学术界提出的构想,现在开始得到各国的积极响应,有望加快实施。这说明国内学术界在参与构筑中国的地区经济战略和国际战略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但是,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学术界对西南边境外各国和整个“印太”地区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学术资源投入不足,实地考察亟需充实,相关政策研究和战略谋划因此而受到较大制约。《印度洋经济体研究》正式出版发行,一定能在我国对印度洋地区的学术研究和战略研究领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