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层设计”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应有之义与本真精神
——基于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解读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顶层马克思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0;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指出,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也意味着,改革开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起步阶段进入到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全面深化阶段。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需要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勇气和改革决心的话;那么,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历史实践之后,当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提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无疑是具有理论智慧和时代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强调“摸着石头过河”也好,还是注入“顶层设计”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始终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不仅仅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包含着更为具体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而“顶层设计”理念正是其应有之义与本真精神。

1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历史发展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实现近代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一条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线索。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实践”这个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其后继者们列宁、毛泽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者们都把“实践”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支点,而对于“实践”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精致缩影。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思想是德国古典实践理论合乎逻辑的继续,是西方两千多年实践理论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科学“实践”的理解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早在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期,“实践”一词就已经出现。然而此处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哲学实践”,马克思针对德国的政治状况和思想专制,借古讽今,通过高度评价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来论证“自我意识”的自由,突出强调的是个体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以看做是马克思理解“实践”概念一次重要突破,从“哲学实践”转向了“政治实践”,马克思这样写道:“试问:德国能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个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这里的“实践”概念已经突破了个体层面而上升到社会层面,所谓的“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也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顶层设计”。随着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以“异化劳动”思想为基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了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已经从“政治实践”转向为抽象的“生产劳动实践”。此时的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去阐述政治经济学视域中“实践”,然而这种生产劳动实践并非是现实的活动,而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真正科学“实践”概念的制定是在1845年初马克思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实践的观点”、“社会关系的观点”和“改变世界的观点”三者相统一贯穿于整个《提纲》,马克思在此处揭示了,科学“实践”概念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语境中所使用的一般意义上的行为或活动概念,不是指个人的单纯的实践活动,而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批判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受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制约;但同时实践又具有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是社会主体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现实的运动。《提纲》中的“实践”概念是马克思选择自己研究路径的起点,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当马克思将视野放在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时,就将“实践”概念发展为“物质生产”概念,因为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生产和交往活动。这一逻辑转向在后来的《哲学的贫困》、《57-58手稿》和《资本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马克思始终强调“实践”概念的社会历史性维度,坚持从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联系。

列宁在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关于“实践”概念的科学理解的同时,批判了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以及哲学领域的新斗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肯定了实践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基础上反映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其二,实践作为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及其规律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确切的证实,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检验着一切理论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实践,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它不可能无条件地、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一切认识和认识的一切方面。列宁之后,毛泽东无疑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主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以《实践论》为代表,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充分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以及真理发展的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开篇第一句话,就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除此以外,毛泽东还在《实践论》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全面总结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深刻地阐发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反映了辩证法三大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指出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以及主观主义认识论的根源,矛头直指当时党内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指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并直接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该文阐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理论内涵,而且成为当时全党解放思想的强大理论武器。可以确切地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内在理论逻辑。“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科学“实践”概念的典型代表,它强调发挥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内涵的丰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伟大的历史转型过程中,改革与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物质文明巨大丰富、政治文明逐渐发展、精神文明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予以重视的背后也潜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改革也已经从原先积极探索阶段进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理论要义,那么在当下的深化改革阶段,再一味地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反复提到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在这个时候,强调“顶层设计”的原则和理念,就意味着强调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整体性、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

2 “顶层设计”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应有之义与本真精神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同样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发展逻辑。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条基本的发展线索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类似于列宁所说的“近似于螺旋的曲线”,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自身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思想旨趣和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顶层设计”理念呢?那是不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都是“顶层设计”没有设计好呢?这些看法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实践)出发。因此,科学地揭示和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它不仅是不同于人的单纯思想活动的感性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同时是受人之外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决定的。当“实践”概念进入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主要指的是与认知相对的“行”,毛泽东《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的所谓的“行”不单单是个体实践,总体上是包含着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内的社会实践。从“实践”概念的历史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科学“实践”概念的双重维度。科学“实践”概念的第一重维度是实践的主体能动性。“实践”主体并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谓的“上帝”、“神明”或“概念”(例如黑格尔),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实践”也不是僵死的感性直观,而是人的感性的能动的客观活动。强调实践的“主体能动性”意味着必须反对唯心主义和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第二重维度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自身的纯粹活动,而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下;“实践”主体自身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是现实的自身矛盾运动。而“实践”的这双重维度之间并不是决然割裂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总是制约着“实践”的主体能动性,但同时为它提供着社会历史基础和原则;另一方面,“实践”的主体能动性总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基础、遵循社会历史原则并充分发挥自身,以实现自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的活动。

“顶层设计”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应有之义。“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旨在最高的层面上统筹项目的各层次各方面,总揽全局,以寻求解决之道。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就已经包含着“顶层设计”的思想。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多次出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顶层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顶层设计”理念几乎成了全国上下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必须注重改革开放“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维度,因为“顶层设计”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应有之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实践总是受到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它并非是毫无条件的、纯粹主观的,总是要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基础和发展经验,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强调实践的主体能动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全新的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进步,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当下这个关节点,只谈“实践”的主体能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注重以“顶层设计”理念为代表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其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层面的实践观并不是经验层面的个体的实践活动,而是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是能够凸显人类社会的内在发展机制的社会实践。这就意味着,由上而下的改革不仅需要注重人民群众的自发性和首创性,还必须要站在国家的层面、社会整体的高度,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切实有效地做好未来改革的战略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顶层设计”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本真精神。科学的“实践”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列宁、毛泽东所继承,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对其最大的丰富和发展。“顶层设计”理念虽然是一种源自其他学科的术语,为西方军事和经济社会管理所运用,但是其根本精神却是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本真精神高度一致的。一方面,实践本身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它是现实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发展,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利用既有的基础、遵循以往的原则来继续深化实践。现在仍有一小部分人否定改革开放,无视中国社会这场伟大的历史变迁,要知道没有这三十多年的巨大历史进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无从谈起。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改革发展原则。首先,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必须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些普遍原则和宝贵经验都是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所摸索和探寻出来的,对于指导当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刻的基础地位和启发意义,必须长期坚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在人类社会领域中最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实践,这与“顶层设计”所主要针对的经济领域改革是旨趣相同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成为社会进步的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全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顶层设计”就是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全局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科学的“实践”概念包含着主体能动性维度和社会历史性维度,两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理论逻辑。“顶层设计”理念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一脉相承,它是科学“实践”概念的应有之义与本真精神;“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原则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概念的最新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孙伯鍨.孙伯鍨哲学文存(第一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顶层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顶层设计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加快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