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观点摘编
2014-03-10
史五一谈年鉴为修志服务 一、年鉴为修志服务的必要性。要树立编纂年鉴为续志服务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续修志书利用年鉴资料的比率,在年鉴编纂中,编辑人员树立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的意识,在不违背年鉴基本体例的前提下,使年鉴体例、内容与续修志书有机衔接。二、年鉴如何更好地为修志服务。第一,合理设置年鉴篇目。年鉴从宏观到微观的上统下辖的层次结构要与志书的层次结构相衔接,努力做到能覆盖志书所需的各个方面。第二,明确专业或行业资料的收录内容。首先,要把各行业主业发展变化的年度综合性概况资料、重要的发展数据收录齐全,使年鉴能够系统反映行业主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其次,本行业主业发展变化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事例,使年鉴内容更好地反映行业的年度变化。第三,拓展年鉴资料的收集面。一要加强调研报告性资料和社会调查类资料的收集。二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拓展年鉴内容题材,增加收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有研究价值的深层次信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第四,年鉴在记述史料时要尽力弥补年度的局限。1.注重阶段性资料的收集。2.提高数据的存史价值。第五,年鉴要在“述而不作”体例上下功夫。第六,增加年鉴中人物资料。可采用让生人入鉴的方法。第七,年鉴要写好综合性条目,为续修志书提供各事类的常规资料。三、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年鉴资料。第一,修志者对年鉴资料要有正确认识和评价。第二,修志者要善于挖掘年鉴资料。(《义乌方志》2012年第3期)
韦庆儿谈志书编纂之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资料搜集。一是修志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各行业、各部门不积极配合。三是年鉴编修工作没做好。四是受洪水、地震、火患等天灾人祸的破坏,档案材料受到严重损失。五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或目击者已经谢世。二、材料甄别。要求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和考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和筛选,提炼出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的典型材料。三、文笔统一。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纂队伍。二是严格按照统一标准编纂,杜绝各自为政。如果分纂者认为总体框架结构,或某些篇章设置不合理而需要更改的,必须通过编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不得随意修改。三是分纂之间交叉审稿,互查互纠。四是统一文风体例。按照“统一观点、统一体例、统一标准、统一文风”的要求。五是总纂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四、开拓创新。一是关于“不越境而书”的问题。要把握好尺度,即点到为止,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重头笔墨花在“境外”。二是关于“生不立传”的问题。在记叙方法上有所创新,坚持以事系人,用人物述略表和人名录的方法,把活人写进志书。三是关于“不可使用文学性的描述语言”的问题。在坚持把握志书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注重追求清词丽句是完全应该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五、秉笔直书。一是秉笔直书的操守必须强化。二是对于那些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文本为依据的负面材料,一律不能入志记载。三是对于那些极端机密和敏感的重大事项要采取合适的手法进行处理。(《广西地方志》2012年第4期)
张凤雨谈地方志资料的出处 一、志书资料注明出处的意义与作用。1.志书资料不注明出处的危害。一是无法从来源上判别其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度等。二是无来源出处资料的反复引用,容易导致原意的歪曲、观点学说混淆、以讹传讹,甚至张冠李戴、子虚乌有的情况发生。三是缺乏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四是断绝资料本源,使入志资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是引用而不注明资料来源出处,等于否认资料的继承关系,将前人资料窃为己说。六是引用而不注明资料来源出处,对于各文献众说纷纭甚至截然相反的事件,会使见到异说资料者不明就理,认为记载失误。2.志书资料注明出处的作用。一是可以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二是有利于读者对修志的“秉笔”“御笔”的分辨。三是反映和体现地方志编纂及研究上进步的一种继承、递进关系。二、志书资料注明出处状况。1.传统旧志资料注明出处非常丰富和普遍。2.首轮新编志书资料绝大部分资料没有注明出处。3.第二轮志书已经认识到首轮志书资料处理的缺憾,并开始进行探索和纠正。三、志书资料需要注明出处的范围和重点。1.历史沿革部分。2.统计数据部分。3.辑录原文部分。4.口碑资料部分。5.引文部分。6.珍稀资料、有争议的资料、出处来源复杂的资料、独特来源的资料等。四、志书资料出处注明的方式方法。1.正文里交代。一是一些专题资料出处直接在无题序中记述。二是一些较大规模的调查征集资料活动,在篇章的综合部分交代。2.篇(节、目)后注明。3.脚注(页末注)。4.夹注(括号注)。5.列举参考文献。6.志书资料注明出处的其他问题:一是资料注明出处来源情况在凡例中应有所交代;二是注意注明文字的科学规范;三是资料注明出处文字与其他内容的注释文字应视为一种体裁;四是资料注明出处的各种方式方法;五是历史沿革部分适用于篇后注、页末注方式,统计数据部分适用于夹注、页末注,辑录原文部分适用于页末注,口碑资料部分适用于正文里交代、页末注,引文部分适用于页末注、夹注、篇后注、列举参考文献等方式。 (《广西地方志》2012年第5期)
刘曙光谈老照片收集、整理与利用 一、老照片的收集方式。1.发动社会捐赠。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老照片持有人或收藏者的思想认识,使其主动、热情地支持参与征集工作。通过召开“老照片收藏者、爱好者座谈会”、举办“老照片展览”、开设“老照片征集热线”等。2.主动上门征集。征集人员要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寻找线索,主动登门访求。对那些比较重要或特别有历史价值的老照片,如果无偿难以征集,可考虑通过交换或购买的方式获取。3.借助网络手段。在相关网站设计制作相应的老照片专题栏目,及时展示已征集到的老照片,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共同感悟,在广大网友的分享中就可能征集到更多的老照片或相关线索,从而形成老照片征集与展示的网络良性互动循环。4.自觉抢拍补拍。秉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理念,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为明天的老照片资源积累今天的历史素材。要坚持以收集为主、补拍为辅的办法,与当地摄影界特别是知名摄影家保持经常联系沟通,对他们的新作品要及时收集,在版权使用方面签订合同,保证照片使用的合理性,此外可聘请专业人员对一些重要地域、有代表性的建筑、街道、社区等进行补拍,根据老照片的内容适当补充部分新照片。二、老照片的整理。1.做好登记。通过对作者或相关资料、照片的画面进行分析和考证,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为读者提供完整的史料。可对同一角度、同一地点的新旧照片进行组合,配上相应文字说明,使一些零散的照片具有鲜明的主题,有整体的史料价值,也提高其利用价值。登记栏目包括编号、类别、照片简要内容、拍摄或制作时间、大小尺寸、收藏或征集处、拍摄人、捐赠或收集者姓名、联系电话等。2.做好分类。老照片所反映的学科内容进行归类;主题标引则是根据老照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分类。3.进行数字化处理。对纸质老照片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照片的清晰度。三、老照片的利用。1.与媒体合办专题栏目。可与当地报纸、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合作,开办老照片专题栏目。2.组织举办老照片展览活动。3.策划出版老照片系列书籍。4.对一些重大题材老照片进行深度挖掘。
(《山东史志》2013年第1期)
张异莲谈地方志照片的使用 一、要注意照片的资料性。鉴于地方志特点,入志照片应首重其资料性。入选照片必须记载了一方或大事、或特点、或重要人物等,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方可入志。二、要注意照片的典型性。对照片反映的事件、人物、自然景观等等都应反复比较,把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最符合志书要求的照片编入地方志才能起到添彩的作用。三、要注意照片的真实性。选择照片时,一定要对照片的出处、内容、拍摄者等详加考查,情况不清的照片坚决不要采用,杜绝假照片入志。四、要注意照片的质量。应有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起码应对照片的主题、构图、清晰度等有一定的要求,最好能请专业人士把关,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坚决不采用。五、要注意照片文字说明的编写。照片文字的编写必须准确、全面反映照片的内容,又不可过长,但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拍摄者等。六、要注意照片的编辑。现照片的编排方式有两种:一是将照片集中在卷首,内文基本不用照片,大多数地方志都采取这一编排方式;一是将照片集中用在卷首的同时,内文中也用部分照片。卷首可集中使用一批宏观视角的经典照片,量不要大,最多数十张左右即可。其余照片随文而出,如讲到教育,有关教育的照片随文编排;讲到农业、工业等等亦如此,图文结合更能发挥地方志作用,抓住读者眼球。即使是集中编排的照片也要细加分类,按类排列,集中表现同一个主题,以增强整体效果。(《史志林》2013年第1 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