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与同一性*
2014-03-10王志英
王志英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天津300204)
一、引 言
以往的否定范畴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和“没(有)”在否定范畴中是对立互补的。如陈垂民(1988)认为,“不”和“没有”都是否定副词,都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发生的否定,但是它们在用法上有一定分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没(有)”用于客观的叙述,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1]聂仁发(2001)指出,“不”和“没有”的语义特征互相对立、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否定系统。“没有”=[+否定][+实现],“不”=[+否定][-实现]或[+否定]/[+意愿]/[+性状]。它们的时间意义体现在“体”而不是“时”上。[2]郭锐(1997)指出了“不”否定主观意愿和“没”否定客观现实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不”是对非过程时状的否定,“没(有)”是对过程时状的否定。所谓对主观意愿或客观事实的否定只是用“不”或“没(有)”否定后产生的外层意思,与过程和非过程的划分并不完全对应。[3]沈家煊(1995)在分析“有界”和“无界”这一对概念时提到:汉语里“没”和“不”最基本的分工是“没”专门否定“离散性”(即有界性)成分,“不”专门否定“连续性”(即无界性)成分。[4]石毓智(2001)认为“汉语里“没”否定具有离散量语义特征的词语;“不”否定具有连续量语义特征的词语。同时指出:名词只有离散性质,所以只能用“没”否定,形容词的主要语义特征是连续的,所以在其否定上,“不”最为自由。动词具有双重的数量特征,所以它们可以自由地被两个否定词否定。[5][p.309-310]以上研究都是注重“不”和“没(有)”的差异性,对两者的同一性很少涉及。王灿龙(2011)分析了“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指出两者具有相对同一性主要在于两者原来对立或不同被消解了;这种消解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句子本身的语法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人们解读时采取的认知策略和运用的认知机制有关。他研究得出有3类动词(一、心理、感受动词;二、处所、时间动词;三、助动词)、介词、动介兼类词、带表示时段成分的动词短语、一些话语标记,它们与“不”和“没”搭配时,“不”和“没”的对立消解了。并指出“不”和“没”自由互换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句子本身既能削弱或消解“没”完成体的语法义,又不表达鲜明的“有意”语用义,即“没”和“不”的个性色彩“黯然失色”。[6]王灿龙的研究结果对本文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我们把“不”和“没”放在羡余否定(Redundant negation)范畴中进行对比研究,在羡余否定中“不”和“没(有)”的用法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同一性,因为羡余否定没有否定语句的语义真值,所以其成因与其否定动词、形容词有所区别。以往研究主要分析“不”和“没(有)”与其后面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关系和制约情况,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对立性。本文主要分析“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中的用法,既分析两者的互补性,又分析两者的同一性。鉴于羡余否定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了便于行文,我们择取几种主要格式进行对比分析。
“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分布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同一性。有些羡余否定格式既能用“不”又能用“没(有)”否定;有些格式只能用“不”否定;还有些只能用“没(有)”否定。这些互补性和同一性与羡余否定的性质、构成羡余否定的词语的性质和人类认知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不”和“没”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
表回顾义的“差一点、几乎、险些”等羡余否定格式、表先时义的“在……之前”,只能用“没(有)”否定;表推测义的“别不是、怕不是”、表条件的“除非……不……、非……不可……”,只能用“不”否定。例如:
1)结果共产党闹了个集体大请愿,把我跟老人家赶了个野鸡不下蛋,把税局子砸了个唏哩哗啦。赔钱是小事,丢人是大事。他们这一下子就摘了老人的面了把老人气死!(梁斌《红旗谱》)
2)豆儿和田平都是首次受此厚待,自是豪兴大发、痛快淋漓地喝了个尽醉在回家的路上撞倒电线杆。(方方《白雾》)
3)两辆车将道路把住,只留一道小缝供一车爬行。久居此地的朋友便说两个司机又聊上了吧?”(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4)铁锁听了这种变动,叹了一口气道:“难道李如珍小喜春喜这些人的势力是铁钉钉住了吗?为什么换来换去总是他们?你不是说过把这些坏家伙们打倒,世界能有真理’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表示责怪义的“责怪、怪、责备、抱怨、埋怨”等构成羡余否定时只能用“不该”否定,后面是“没(有)”时不是羡余否定形式。
例5)“责怪……不该……”和“埋怨……不该……”构成了羡余否定格式,去掉“不该”句子的语义不变。例6)和例7)“责怪……没有……”、“埋怨……没有……”没有构成羡余否定格式,去掉后面的“没有”语句将不能成立。所以表示责怪义的羡余否定格式只能用“不”否定,不能用“没”否定。
三、“不”和“没(有)”羡余否定中的相对同一性
表时量的羡余否定格式“不/没一会儿”、表推测义的“难免、保不定、保不住、保不齐、保不全、备不住”,既能用“不”否定,又能用“没(有)”否定的,表现出来“不”和“没(有)”用法的相对同一性。例如:
8)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小心翼翼地拨通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呼啦啦来了一拨年轻人,十几个小伙子抬的抬,搬的搬,不到一上午新家就整理好了。(《人民日报》1995年7月)
9)大漠风沙一刮就是几个月,帐篷被刮倒是常有的事。白天在室内搞分析化验,非得把门窗堵严、点起蜡烛才能操作。在野外作业,人就被沙尘涂抹成“出土文物”了。(《人民日报》1995年8月)
11)既由何家下堂,而且当初是由胡雪岩撮合,如今就该避嫌疑;不然有人说他当初不过“献美求荣”,这是个极丑的名声。(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12)会议员和政府官员都有不严格遵守法规、漏交养老保险费的纪录,就难免不遭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责难。(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四、“不”和“没(有)”互补性和同一性的成因
“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互补性和同一性的形成,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因素,与羡余否定的性质以及成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羡余否定格式中否定标记词不否定语句的真值语义,主要是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所以“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更多体现出相对同一性。之所以我们说“相对同一性”是指不排除例外或受到某种条件的制约。羡余否定格式具有多样性,为了行文方便我们选取四类格式:“差点儿/险些/几乎”类、“保不住/保不定/保不齐”类、“难免不/没”“不/没一会儿”分析其互补性和相对同一性形成的条件和动因。
差一点 险些 几乎
(一)语义条件
“差一点、险些、几乎”类羡余否定格式主要使用否定标记词“没(有)”,“差一点、险些、几乎”类羡余否定格式表示回顾义,张谊生(2004)指出,这类羡余否定式一般都用于对实际上已经幸免了的不如意情况的庆幸和回溯。[7][p.215]因为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庆幸和回顾,所以后面表达的事件具有已然性。否定标记“没(有)”对过去时间的指示性比“不”更强一些,所以此类羡余否定与“没(有)”搭配的更多。再是“差一点、险些、几乎”这类副词都蕴含了后面事件没有发生的否定义,所以否定标记词“没(有)”与其结合相容性更高,所以“没(有)”是其格式的典型标记词。例如:
14)她边走边嘀咕,一个不留心,滑的一下掉在一个半人深的臭水沟里把汤阿英带了下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5)他讲得满头满脸都是汗,一边高声喊叫,一边拍着桌子,一边指着朱延年,气愤愤地说个不休,那唾沫星子直往外喷喷到马丽琳的脸蛋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8)到这条街上来的时候……还有点美中不足的地方,早晨给车夫摆饭的时候,祥子人打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二)主观因素
“差一点、险些、几乎”词语本身就蕴含了“没有”的否定义,具有接近某一状态而没有发生的意义,后面的结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差一点、险些、几乎”后面加不加“没(有)”在语义真值上是一样的,说话人在后面加“没(有)”是想突显庆幸事件没有发生,这是说话人表达主观情态的一种手段。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把句子的隐含否定义表层化于句子表面,把句子的表层义与隐含义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成一个新的结构,用于突显说话人不希望发生和庆幸的主观情态。例如:
22)主人在一旁吹吹打打,一口一个“画屋师爹”,叫得战战兢兢把他当成招财纳福的神仙,摆上供桌上烧一炷香了。(李杭育《沙灶遗风》)
例19)—22)句子中的“没”去掉并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真值,但是加上“没”以后把隐藏于深层的语义表层化,使后面事件和结果焦点化被突显出来。“没”在这里没有与前面的“差一点、险些、几乎”构成双重否定的原因是,“没”在这里并没有否定句子的语义真值,它是一个主观标记词,“没”的存在突显了事件的结果,和说话人的主观情态。
以往研究认为“没(有)”是客观否定,“不”是主观否定,在此“没”的否定也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的原因是它否定的是非真值语义,表达的是主观上不期望发生的结果。沈家煊(2010)[8]指出,“不”和“没(有)”的逻辑语义真值是相同的,都表示否定,不同的是“不”否定判断,“没(有)”否定存在。“差一点、险些、几乎”后面事件具有未然性,所以是不存在的,用“没(有)”否定语义上更加和谐。
保不住 保不定 保不准 保不齐
(一)语义条件
“保不住、保不定、保不准、保不齐”都蕴含有推测义,在它们构成的羡余否定格式中,“没(有)”主要用于对过去和现在事件的否定;“不”泛时性更强一些,不但可以否定过去和现在事件,也能否定将来事件,所以在“保不住、保不定、保不准、保不齐”构成的羡余否定格式中,否定标记词“不”使用得更加广泛,对已然和未然事件都能否定。例如:
23)结婚前最好把一切财产都做个公证,现在的80后变化太快出什么问题,别到时都是糊涂账。(新浪博客)
24)她的忍耐还差一分钟就已到了极限,若是再耽搁一分钟还不放行,她出什么样冲动来。(徐坤《狗日的足球》)
(二)主观因素
“保不住、保不定、保不准、保不齐”类羡余否定格式中否定标记词去掉并不影响句子的语义表达,“保不住、保不定、保不准、保不齐”这些词已经蕴含有“不确定”的否定义了,说话人在其后面加上否定标记词是想突显说话人对其后面事件的确认态度,其语用动因是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决定的,说话人想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时,就会采取相应的句法结构形式,否定词“不/没(有)”在此是一个主观标记词。例如:
27)张岚波道:“我听说这舞与黑狐狸精有瓜葛,倘若狐仙有灵会弄出什么是非来,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兆。”(高罗佩《黑狐狸》)
28)带上户口本、结婚证,你得让你的丈夫跟着去签字。就算你一切合法,也生护士们的一顿白眼——那眼光里透着蔑视,仿佛来办堕胎的。(陈建功《皇城根》)
30)当镜头已对准它与它的合作者——游客,而快门即将按动时,会张开狗嘴打一个大而乏的哈欠。(《读者》2001年合订本)例27)-30)否定词“不”是我们加上去的,加上去以后句子的语义真值并没有改变,但是不加否定词之前句子的客观性更强一些,加上否定词之后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即后面推测的事件很可能要发生,所以加上否定标记词是事件的必然结果被突显出来,句子的主观性更强,传递出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
难免不/没(有)
(一)语义条件
表示推测义的“难免”,后面既可以用“不”,也可以用“没(有)”否定。“难免”后面加“不”还是“没(有)”也受到时态和模态的制约。“难免”可以推测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件,当其后面表达的事件是已然事件时既可以用“不”也可以用“没(有)”否定;当其后面表达的是未然事件时,只能用“不”否定。例如:
31)大学生们乃国家的栋梁。还没成栋成梁的时候便四处碰壁挫伤他们成栋成梁的自信。(梁晓声《表弟》)
32)自己不下功夫去筹划、去组织,等着别人把“馅饼”送上门来是令人乏味的大路货,自己都没兴趣,哪还能吸引人?(《人民日报》1993年9月)
33)不过,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中国”的范围不论怎样扩大也无法包括儒家传统的全部内容。……严格地说我们即使把儒家传统的相关性如此包容地界定遗漏之处。(杜维明《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34)巴老主张说真话,严于解剖自己,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良心”。但世界是复人叽叽喳喳。(李致《我的四爸巴金》)
“不”具有泛时性,对其后面事件的时态和模态不受限制,但是“没(有)”后面事件只能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如例32)和33)“没(有)”后面事件都具有已然性。
(二)主观因素
“难免”本身已经蕴含了“不可避免”的否定义了,可说话人为什么还在其后面添加否定词呢?这是语言表达主观性的表现,“难免”后面VP表达的事件都具有消极性或不如意性,说话人为了突显对这种事件结果的不期望态度,所以把其“难免”的蕴含义表层化,与“难免”概念整合成一个新的“难免不/没(有)”结构,这一结构中否定词并没有否定句子的语义真值,“不/没(有)”在结构中是羡余的,但是此结构比其肯定结构传递并突显出了客观上必然但主观上很不情愿的主观情态。例如:
35)胡家众仙一向诙谐倜傥,既能化作好女迷人,又能制造瓷器戏画几个烟壶来捉弄一下红尘中人。(邓友梅《烟壶》)
36)他轻易地变了声调,淡淡地说:“这也难怪……多年来的敌对关系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影响。”(罗广斌《红岩》)
38)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有橡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梁实秋《旁若无人》)
例35)—38)中的“不”或“没(有)”去掉后并不影响句子的语义表达,但是其表达就只是一种客观陈述,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加上“不”或“没(有)”把说话人不期望事件发生的认识情态传递出来了。
不/没一会儿
(一)语义条件
在表示时量的“不/没一会儿”羡余否定格式中,“不”与“没”具有相对同一性。“不”和“没”有时可以互换,都是说话人想突显主观小量。“不”和“没”在这里是主观标记词。但是“不一会儿”使用频率比“没一会儿”高很多,在北大语料库中两者的使用频率的比例是32:1。例如:
40)她收拾家具、打扫内外特别灵巧快当,别人磨蹭半天的活儿,她就做停当了。(浩然《新媳妇》)
41)这晚的宴会,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状况,大家都酒到杯干就都醉了。(琼瑶《水云间》)
42)一碗红艳的萝卜丝汤,再配上雪白的米饭,真可谓色香味俱全,难怪工夫便全被抢光了。(陈雁《天安门广场的经商潮》)
例39)—42)“一会儿”前面用“不”和“没”没有什么差别,都是表示主观小量,在这里“不”和“没”由对语义真值的否定转向了对事件花费时间的主观评价。
(二)主观因素
在“没/不一会儿”格式中“没”和“不”对立消失的原因与人类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认知机制密切相关。语言表达是说话人会根据需要和主观视角不同来选择突显的对象,当说话人把话语关注的焦点或者说主观视角放在事件发生时间长短上,而不是事件本身或者其结果时,就给“没”和“不”对立消失提供了条件,因为“没”和“不”都可以表示减量。以往“没”和“不”对立是因为它们否定的是事件本身,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或未来,“没(有)”通常不能否定未来事件,所以“没(有)”和“不”在否定事件时会有对立。说话人的认识情态在此只是想突显主观小量,没有对事件本身的状态和性质进行评价,所以两者对立消失。例如:
44)当吴用找到他们的时候,这三个刚刚取了新外号的哥们儿正在家里练习签字,正不知道该向谁显摆,见吴用投怀送抱地跑了过来,便一窝蜂似地围住他纷纷给他签名吴用浑身上下就都被哥仨用劣制的毛笔写了满满一身黑墨。(王小枪《死鬼晁盖》)
例43)和44)“没/不一会儿”中“没/不”并没有否定句子的语义真值,事件发生的时间并没有改变,只是说话人从主观认知出发认为事件发生花费的时间比预期短了,所以在“一会儿”前面加上“不”或“没”,来表达主观小量。它们并没有否定事件本身,所以没有形成对立,在此“不一会儿”和“没一会儿”可以互换。
“没/不一会儿”表达主观量是由说话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决定的,说话人对事物、状态、性质和时间长短等的判断是从自己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形成的预期时间出发来选择认知参照点,当事件经历的时间与说话人的认知参照点不一致时,说话人就会在语言表达上传递自己的主观认知和情态。例如:
46)雨天风很大,走在田间的土路上有些滑,张艺谋跑前跑后为我挡风遮雨,可是没一会儿工夫我俩还是被淋透了,天灰蒙蒙的,和庄稼的颜色混在一起,空气中有一种青草气,很清新,很舒畅。(肖华《往事悠悠》)
例45)和46)如果去掉“没”和“不”,“一会儿”就表示一个客观量;当说话人认为事件经历的时间比预期的时间短时,就会在前面加上“没”或“不”,这是“没”和“不”并没有否定句子的语义真值,但是传递出了说话人认为时间短的主观情态,这时“没/不一会儿”是一个主观量。这时说话人只是想突显对时间的认识和评价,并没有去评价事件本身,所以不涉及时态和模态,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消解了“没”和“不”的对立性,使得它们之间具有了相对同一性。我们称其具有相对同一性,是因为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没”和“不”才具有同一性。
五、结 语
以往研究只注重否定词“不”和“没”的对立性,前人研究得出“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否定具有连续量语义特征的词语;“没(有)”用于客观的叙述,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否定具有离散量语义特征的词语。我们研究发现“不”和“没(有)”在某些特定格式中具有相对同一性,本文把“不”和“没(有)”放在羡余否定中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得出两者在羡余否定中既有互补性又有同一性,我们发现“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与同一性也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既受到羡余否定的性质和成因的影响,又受到人类认知机制的制约。有些词如“不错”“不利”等形容词中含有否定语素“不”,与否定副词“不”相排斥。为什么构成羡余否定词也含有否定义就不排斥呢?因为羡余否定没有否定句子的语义真值,否定词只是个主观标记,羡余否定格式是表达主观情态的一种手段,这一性质也决定了“不”和“没”在某些格式中对立的消失。在羡余否定中“不”和“没(有)”都是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这是羡余否定的性质和成因决定的,在羡余否定这种特殊格式的制约下“不”和“没(有)”具有了互补性和相对同一性双重特征。这一结构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逻辑,但是从表达功能上是可以接受的,它的形成并没有违背语言规律,也受到词义、表义、时态和模态等条件的制约,只是羡余否定的特殊性使其对立在某些格式中具有相对同一性,并且传递出了特殊的主观情态。
(特别感谢导师张谊生教授对本论文的悉心指导和本刊编辑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1]陈垂民.说“不”和“没有”及其相关的句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2]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1).
[3]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3).
[4]沈家煊.有界和无界[J].中国语文,1995,(1).
[5]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王灿龙.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J].中国语文,2011,(4).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8]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词的分合[J].中国语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