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滴奥沙利铂副作用的预防措施及效果分析
2014-03-10李华梅
李华梅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 普外一科,云南楚雄675000)
静滴奥沙利铂副作用的预防措施及效果分析
李华梅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 普外一科,云南楚雄675000)
目的:分析减少静滴奥沙利铂所致副作用的措施。方法:文献结合工作经验汇总措施,分析应用措施前后减少奥沙利铂副作用的有效率。结果:应用措施前后,对照组、观察组输注奥沙利铂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16%、6%。结论:本文减少奥沙利铂副作用的措施易操作、观察组患者静滴奥沙利铂毒副作用减少10%,应用措施后减少奥沙利铂副作用效果明显,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奥沙利铂;副作用;措施;观察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记录2012-02-01至2014-05-11我科100例应用奥沙利铂的患者,年龄44~85岁,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
1.2 方法:将减少奥沙利铂副作用的措施应用于50例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未应用措施,观察措施减少毒副作用的有效率。
2 结果(奥沙利铂副作用及预防护理措施)
2.1 静滴奥沙利铂副作用。本文患者静滴奥沙利铂发生的副作用有:(1)胃肠道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2)血液系统毒性是血小板减少。(3)过敏反应主要表现:咽喉发痒、咳嗽、皮肤瘙痒、皮疹、胸闷、气短、轻微呼吸困难。文献有关于特别警示:奥沙利铂过敏反应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个别报道。(4)神经系统副作用表现:感觉异常。文献有:当累积剂量大于800mg/m2(6个周期)时,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5)心血管毒性是轻微胸闷、轻微心绞痛。(6)给药后可见发热、不适。(7)输注奥沙利铂的静脉疼痛。
2.2 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和指导。护士以亲切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可助患者树立信心,告知患者静滴奥沙利铂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可避免患者紧张。国内专家文献有:化疗过程中,护士要多巡视,鼓励患者听喜欢听的音乐,可达到放松患者紧张心情,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2.3 预防恶心呕吐措施。(1)交待患者在静滴奥沙利铂前,积极进食新鲜水果或患者喜爱的各种食物。(2)缓慢静滴,开始静滴奥沙利铂的滴速以每分钟15滴静滴,如静滴5min后无副作用,可调节至每分钟20~30滴的速度静滴。(3)奥沙利铂常用150mg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可明显减少奥沙利铂副作用。(4)有1例严重呕吐患者,护士及时汇报医师按医嘱肌注20mg甲氧氯普胺,效果较好。
2.4 预防过敏反应措施。(1)静滴开始30min内,测血压、心率和呼吸2次,观察和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咽喉发痒、咳嗽、皮疹、皮肤瘙痒、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2)准备好抢救过敏反应的药物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等。
2.5 预防神经系统副作用措施。神经系统副作用表现是感觉障碍,口腔周围痉挛,措施是护士加强监护,降低静滴奥沙利铂的滴速。文献有:当累积剂量大于800mg/m2(6个周期)时,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因此,护士应当好医师助手,认真记录每名患者各周期累积奥沙利铂剂量,及时提醒医师注意,避免严重毒性的发生。(2)如患者已出现疼痛和(或)功能障碍时,文献有:应减少奥沙利铂剂量25%,如减量后没有改善,应停止治疗。
2.6 预防心血管毒性措施。静滴奥沙利铂过程中如患者有轻微胸闷、轻微心痛,护士汇报医师后,立即按医嘱给患者口含复方丹参滴丸1次,每次10粒,效果较明显。
2.7 预防给药后发热、静脉疼痛措施。(1)缓慢静滴;(2)增加饮水,给奥沙利铂期间患者饮水量可达2000mL。(3)多数患者奥沙利铂一日剂量不超150mg。
2.8 预防血液系统毒性措施。(1)在每次治疗前,应检查血常规;(2)避免超剂量用药。(3)文献有:当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用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更明显。此时,护士更应严密观察血常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讨论
文献有:德国埃森大学Ruhrlandklinik医院的患者影像资料不用打印,护士刻录在光盘上交给患者。德国医院的做法激励笔者认真开展我科优质护理,笔者通过观察静滴奥沙利铂的患者并做好记录,与医师合作,认真总结减少奥沙利铂副作用的措施,措施用于观察组50例静滴奥沙利铂患者发现,副作用发生率为6%,未用措施(对照组)其副作用发生率为16%,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副作用发生率下降10%,说明本文措施具有减少奥沙利铂毒副作用的效果,本文措施易操作,效果显著,故进行总结,诚望本文措施对国内护士的临床工作和研究有所帮助和裨益。
[1]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16.
[2]卢体芳. 输注化疗药物所致毒副作用的措施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83.
[3]杨莉.在德国的医院里感受人文[N]健康报;2013-12-26.
2014-05-11
R979.1
B
1002-2376(2014)09-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