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扬州市水环境状况及应对措施

2014-03-09姜晔束影徐芳芳邢志远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水源地质量标准饮用水

姜晔 束影 徐芳芳 邢志远

(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1 扬州市水环境状况

扬州市地处江淮下游,濒临长江和淮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河网密布。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000mm左右。全市有9个河道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其中4个中型规模的位于长江水系,5个小型规模的位于淮河水系。共有7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工程运行状况良好,城区有2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江都市有2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其余高邮市、仪征市和宝应县则各有1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其中有5个水厂以长江为水源,都位于源水水质优良、河势现状稳定的长江水道,常年水质能够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另有5个水厂以京杭大运河为水源,存在的主要隐患是在汛期长江上游水的回流所带来的污染物。此外,扬州第一水厂和扬州第三水厂源水取自淮河入江泄洪的主要河道廖家沟,常年水质能够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京杭大运河和廖家沟常年能受到长江水的补给。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管网的建设飞速发展,近年来,已从市区及下属各县市区完成了到所辖乡镇村的建设,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成片联网共同供水的格局。同时,水资源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加重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增加,水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水质逐年恶化,水质型缺水现象日趋严重,已经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其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也对可持续绿色发展战略和生态市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由此可见,加强对水环境水资源状况的研究了解,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节水力度,这样才能使得水资源为我们所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对扬州所进行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的建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 水环境质量分析

2.1 监测设置

根据扬州市水系及污染源分布状况设置监测点为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登月湖和瘦西湖五个监测点。地下水环境监测,在下属的五个县市的自来水厂设置五个深水井监测点。根据水质监测项目进行实验室分析。

2.2 水质分析

2.2.1 地表水分析

结合扬州市地面水水域功能和污染特征,选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性酚、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六价铬8个项目为评价因子。评价模式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该方法只用一个参数为评价指标,可以直接了解水质状况与评价标准的关系。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登月湖和瘦西湖执行Ⅲ类水标准。得出各河流综合污染指数和污染指数均值,详见表1和表2。

表1 水质综合污染等指数表

表2 水质等标污染指数百分比及主要污染物

结果表明:扬州境内各河流水体环境质量良好,地表水体达到扬州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监测断面监测数据可达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标准,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指数均值符合其水域功能水质标准,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是有机污染。此外,由于各县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所以使得水体质量较稳定。

2.2.2 地下水分析

根据扬州市地下水水体特征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选取pH、总硬度、总矿化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亚硝酸盐氮、氯化物、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汞、和六价铬,共计12个项目作为评价因子。按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对应相应的综合评价分值F来进行评分。

表3 单项分值标准表

扬州各县市地下水各评价因子综合评价分值F计算结果见表4。根据F值按表5规定划分市区地下水质量级别。得出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各项监测指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水质要求,但五个点水质均较差,影响扬州地下水主要原因是总硬度和总矿化过高度,总矿化度影响F值,这是由地质状况决定的。

表4 地下水单项及综合评分值

表5 地下水级别划分标准

3 应对措施

3.1 法律监管

继续建立健全有关的法规体系,出台和颁布与水环境、水资源和水源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建设从水环境、水资源和水源地监测管理到处罚的成套法制监管体系,对已经划定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要严格执行水源保护区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与水源地保护相悖的一切建设项目都不得进行,对干部群众进行普法宣传,增加法律意识,使大家的保护意识从被动变主动,这样才能使水资源能够可持续性发展,能够取之不竭,为我所用。

3.2 技术保障

建立水环境保障体系,在水资源、水源地的保护建设中,遴选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环保建设工艺,健康有序的发展水环境、水资源建设和保护。此外,要加快水资源、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针对其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技术开发和难点攻关,对实用价值高的的研究成果要进行示范和推广,进而组织和实施利用,转化为实际生产。再有,加快建立科学的减排指标和监测体系,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推广节水技术,引进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和新型生产工艺,继续降低污水排放系数。

规划建设备用水源,对现有备用水源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和水源地应急供水体系,确保在遇到干旱或者突发水质污染情况下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对每个水源地,包括备用水源地,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要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响应及时、措施果断、指挥有序、处置迅速、快速高效的完成应对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3.3 监测与应急

按相关水源地重要程度,分级别(一、二、三级等)、分类别(备用与非备用)建立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水源地监管和监控,进行常规监测为主、移动监测和预警监测(动态监测)为辅的监测网络,对水环境和水源地的水质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控。

3.4 社会参与

水资源和水源地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实施和参与。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监测信息的发布,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水质状况公报,充分利用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知情权,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宣传力度,取得全社会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认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取得良好的治理和实施,才能促进水环境和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1]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著.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98-13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02.

[3]侯俊,王超,兰林等.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现状及建议[J].水资源保护,2009,25(1):79-85.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1993.

[5]李明,黄林星,王云霞.我国城市水资源化的制约因数和对策讨论[J].西北给排水,2006,28(4):19-24.

[6]孟丽静.辛集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01):42-46.

[7]雒文生,李怀恩.水环境保护[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水源地质量标准饮用水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减塑”水站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1927—1937年南京城市饮用水问题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