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提升环保NGO公信力
2014-03-09冯永锋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
冯永锋 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
在创新中提升环保NGO公信力
冯永锋 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
社会的希望来自于草根的自由表达。在中国环保界,2013年冒出了一些有趣的新风尚。总结下来,就是环保组织发展已经走过了“明星引路”的时代,正朝着“渠道为王”的时代集合;受“行动至上”的影响,实战式倡导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在常规路线之外,一些颇具创意的软性倡议也崭露头角,给草根环保的表达方式带来了新的探索。
拜客广州举办小桥油漆画活动。
“渠道为王”的时代到来
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公益事业中来。在这批“新势力群落”中,许多“公益大腕”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脱颖而出。
以“公益大腕”之一邓飞为例,2012年底,邓飞携同诸多公益大伙伴,发起了“让候鸟飞”公益项目;紧接着,在2013年初,他们又发起了“中国水安全计划”。与之前几个直接面向人的公益项目相比,这两个直接指向环保领域的公益项目面临的问题是:谁来承接这些汹涌而至的社会资源?
民间公益能量的输送需要三大环节:社会、公益组织、公益需求方。如果说,传统的环保组织,在发现目标群体方面的作用力还算富足的话,那么,在社会资源发动方面,能力是偏弱的,这也是环保组织经常哭穷、指责社会支持度不够的原因。不可否认,邓飞等人带来的恰恰是强大的社会能量洪流。这些能量来得是如此的强大、混乱和不由分说,以至于如何输送、分配、有效导流这些能量,成了“中间疏导环节”——也就是环保组织,最为困难的问题。
能量不是来了就能接收的,也不是接收了就能使用得当的,中间的疏导、化合、导流、增持的环节如果不建好,稍有不慎,公益大腕辛苦许久积累出来的社会声望,就可能一夜坍塌——当然也可能重新恢复,但毕竟会对社会对民间公益造成么一两次重挫。
于是,“渠道为王”的时代开始到来。这边是大量社会资源汹涌澎湃,呼啸而至;那边是环境问题潜流险滩,纷至沓来。不同类型的环保组织,只要稍有能力,就可以在资源和困难的化合釜、路由器中,迅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也因此被称为“能修渠道”的组织。
这些被定义为“能修渠道”的组织,确实难能可贵。它们“美丽善良有爱心,聪明能干愿担当”,集聚了“做事鲜明易判”的诸多好优点。他们面向基金会,有说服力;面向合作伙伴,有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很自然,这些组织是一条条非常好的公益能量输送带,是一条非常好的“公益骨干渠道”。
近年来,资助环境保护的基金会也越来越倾向于这些“能修渠道”的组织。有些机构为了找到像样的枢纽型组织,甚至不惜把资金匹配给国际老牌环保组织的“中国办事处”。当然,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这样极为靠谱的枢纽型组织,自然就成了许多基金会“策略发展”的最佳伴侣。
“实战式倡导”渐成气候
环保民间组织天生就是做倡导的,或者说,他们的工作,永远是基于困难,发动公众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倡导过程。但如果仔细分辨,当前中国的环保民间组织,或者说在中国生存的国际及国内环保民间组织做起倡导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实战式倡导”,一类叫“表演式倡导”。
一开始的时候,不太好分清,谁在表演,谁又在实战。慢慢地,就搞清楚了。“实战式倡导”是当前中国环境恶化时代的典型特征,环境恶化的速度和频密度,远超过环保组织或者公众的抵抗能力。于是,义无反顾地参与“环境遭遇战”,就成了当今环保组织的使命。
在众多环保事件中,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自身利益的占有者或者即将占有者,对来自社会的“公共质疑”,总是激烈地反弹。于是打击志愿者就成了他们很常态的举动。一些不可预测的危险,时刻挑战着志愿者的心智和勇气。
在老一辈环保志愿者身上,不乏“实战式倡导”的经典案例。
1998年,当淮河卫士霍岱珊辞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的职务开始考察淮河,记录排污口和排污口边公众的苦难时,他走上的是为期十多年的“实战式倡导”之路。同样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于晓刚关注澜沧江漫湾水电站的移民问题,开始为他们呼吁、争取权益,并提醒公众关注水电站的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时,他走上的也是漫长的“实战式倡导”之路。
2012年,当海南莺歌海、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的公众开始对身边要上马的大型项目说出心声、表达态度的时候,这也算是一种闪电式的“实战式倡导”,只不过其延续性和策略性还不够完善。
2013年,当云南昆明的公众对中石油安宁炼油项目及延伸项目表示“质疑”,期待重新进行“科学选址”的时候,一个新的考验等待着他们:是继续走2012年其他几个城市走过的“闪电式倡导之路”,还是通过促进多边对话、共同协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环保组织、媒体等全方位参与的“社会共同协商之旅”?对他们来说,这仍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很多时候,一次瞬间而快速的“倡导”,可能会暂时给社会带来强烈的冲击波,但不太可能带来社会的真正变化。只有持续的“实战式倡导”,才可能把力量在相对持久的博弈中,在利益相关方中得到均匀播撒。
“创意倡导”崭露头角
在“实战式倡导”之外,不少环保组织仍习惯在常规路线中游走。在对具体事件的干预中,要么是远程环境教育,要么是“私下游说”,要么是写篇文章,要么是发次微博就草草了事。有些机构也许会做得更加明确,会组织团队策划、反复研讨,然后给出“倡导方案”,但这样研讨出来的倡导方案也往往落入俗套。
有时候,创意能力也考验着致力于“实战式倡导”的人们。好的创意,不仅需要民间环保从业者对社会生态系统了如指掌,更需要对社会潮流及时捕捉。从这点上说,“拜客广州”总是时时给人以惊喜。
2013年,广州一个“小洲便桥”被政府列入拆迁的目标,理由是“此桥危险”。据了解,这座桥是广州所剩无几的行人和自行车的自由通道。在汽车和高楼占据城市的今天,这样的小便桥显得尤其珍贵,在众人看来,这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后遗存。“拜客广州”作为一家环保民间组织,对该事件发起了持续关注,从上访、信访、走访,再到申请信息公开,再到组织公众活动。每一步,他们走得都很坚实。然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在小桥上举办的“油漆画”活动:志愿者在桥面放上颜料,自行车的轨迹和行人的脚步沾染上油漆后,会在油漆边铺陈的纸上画出奇异的风景。鲜明的黄色和蓝色在桥面上分外抢眼。在此影响下,这个小便桥被保留了下来,政府不再拆迁,而是“加固”。这个相对比较娇小的倡导过程,却给很多人以启迪。
“实战式倡导”就是这样,需求会逼迫倡导者做出最有效的创意。而一次被逼迫的创意,就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实战式倡导”的临摹碑帖,成为社会再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