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交通的开放敌不过传统思想的禁锢
——从几件特殊渔民用品说开去
2014-03-08颜玮莉
颜玮莉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 201306)
地域交通的开放敌不过传统思想的禁锢
——从几件特殊渔民用品说开去
颜玮莉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 201306)
沿海地区渔民相比内地百姓来说,有着便利的交通,对外也有着更多的交流机会,因此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理论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开放性。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末年几件特殊的渔民婚丧嫁娶用品,在相当程度上却映射出当时近海渔民先进思想觉悟与传统思想禁锢并行博弈后失败的烙印。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浙江沿海地区几件特殊渔民婚丧嫁娶用品产生及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
小脚绣花鞋;缠足脚铐;心理学;先进思想;传统思想
关于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小脚绣花鞋、缠足脚铐等物品,其起源及特定时间内的发展脉络,已有诸多专著和文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论表明,缠足脚铐、小脚绑腿等物品连同小脚绣花鞋,在封建社会对女性从肉体到精神,已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枷锁。
2010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从浙江宁海地区一位文物收藏家手中征集到一批清代末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代表性的渔民婚丧嫁娶用品,其中几件显得有些特殊,格外引人注目(图1至图2)。这几件藏品源自本该受外来思想影响具有一定先进性意识形态的近海渔民手中,究其原因,除当事人及其对象的某些病态心理外,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传统封建礼教影响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
为方便一双小脚示人,亦或为了拥有一双更加迷人修长的小腿,封建社会女子往往用绣花绑腿将裤脚束起。再看这双小脚绣花鞋(图1),鞋尖微翘,鞋帮采用富有喜庆的大红色布料缝制,藏青色棉布镶边,侧面沿鞋尖至鞋跟方向绣有装饰性的花枝,鞋底则是皮质的“两段底”。从地域上讲,虽然浙江紧临江苏,但从两省不同产地小脚绣花鞋的外形上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双绣花鞋与江南大学服饰传习馆收藏的同时代的极具江南水乡代表的“船形”鞋和“猪拱”鞋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该绣花鞋两侧沿鞋尖至后跟对称地绣有缠枝梅花,图案整体布局合理而又巧妙,鞋跟上方的花朵尤为传神,花柄若隐若现,通过大小穿插、面积和颜色的对比,更是突显了立体感,格外增添一些情趣。
图1 小脚绣花鞋
为了让女性尽快适应缠足,步态变得更加轻盈,利令智昏的封建卫道士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还发明了缠足期间所使用的脚铐(图2)。与其说是脚铐,倒不如说是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缠足所使用的“刑具”更为恰当。通过实物测量发现,最小的缠足脚铐内孔孔距只有32毫米。可想而知,一旦这些脚铐被套在女性脚踝上,也就等于她们完全没有了行动自由。
图2 红木缠足脚铐
一、小脚绣花鞋、缠足脚铐等渔民用品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用品,在历史的传承中已逐渐衍变成一种特定民俗文化的载体
中国的民俗,从整体上反映了国人的情感,将其内在的价值观、理想以及个体与集体乃至民族共同的历史串联在一起。它的发展与衍变,是某一阶段其单一性、封闭性与外来民风不断冲撞的结果。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渔民曾流行的小脚绣花鞋也好,缠足脚铐也罢,除却纹饰、材质与做工等稍许不同外,与同时代内陆偏远闭塞地区盛行的小脚绣花鞋及相关器具并无多大本质上的差别。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小脚文化”民俗代表的绣花鞋、脚铐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能够实现跨地域,在不同民族之间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一个可信而必然的解释就是,该力量必然是不分社会阶层、不分种族、性别,在当时社会早已为绝大多数人公认为正确的理念、想法,说穿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宋明理学。
说起宋明理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用“公理”或“真理”来形容毫不为过。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其正确性已无需再作证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从上至下无不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历来就提倡“三纲”、“五常”的理念,主张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为更好推行这一文化。宋代以后,缠足之风更是愈演愈烈。到了明清时期,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种落后封建礼教影响下,脚的大小已经成了评判成年女子外貌如何的唯一标准。
婚姻,对女人来讲算是终身大事,但女孩到了出嫁年龄,如果仍然长着一双大脚,便面临着嫁不出去的危险。在那个不能自食其力,命运几乎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的社会里,为裹出“三寸金莲”嫁个好人家,期中所有艰辛与痛苦,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
宋明理学既然已作为毫无偏谬的“普世价值”为当时社会广泛承认,人们接受其首要作用,便是在哲学基础上重建和发扬了该传统礼制,并且该传统礼制已经完全打破了受众阶级限制。下及黎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对裹脚和限制女性行动自由的残酷“刑具”——缠足脚铐没有丝毫恐惧的抵触,反而乐此不疲地加以全盘接受并发扬光大。如果哪位胆敢做出违逆的事情,必会遭到众人的嘲笑。
小脚是后天通过缠足等手段人为施加于女性身体而得到的一种扭曲的“美”,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审美观,也是封建女性从众心理的一个必然结果。“既然小脚成为男性世界普遍的审美标准,女性就要服从于此。作为一种从众,只有女性把男性的审美观加于己身,以此为美,这一从众的潮流才可能发生。”当广大女性从内心完全接受裹足这一审美观念时,接下来的随波逐流与竞相效仿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化心理中蕴含着过去形成的与当前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甚至有碍乃至有害的东西,人们通常把这些东西称为糟粕,那是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就像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记得或保留一些过去的不愉快或对自身无益的东西一样。”
二、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附属地位,决定了她们要迎合男人的审美标准
先秦时期,女性总体上还是比较自由的。到了汉代,随着封建统治,特别是男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社会对女性美的观念由崇尚自然美逐渐过渡到重视矫饰美,对女性之足的审美倾向也日益暴露出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审美倾向在一些酸腐文人的推波助澜下更是有增无减。唐代韩偓《屐子》诗云:“六寸肤圆光致致,白罗绣屧红托里。南朝天子欠风流,却重金莲轻绿齿”。到了宋代,对女人小脚的描述也日盛一日,甚至连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不例外,他在《菩萨蛮·咏足》一词中曾写到:“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应说难,须从掌上看。”《元散曲·醉中天·咏鞋》中写道“料想人如画,三寸玉无瑕,底样儿分明印在沙,半折些娘大,着眼柳条儿比下,实实不耍,阴干时刻两个桃牙”。明代沈愚《绣鞋》诗云:“几日深闺绣得成,着来便觉可人情。一弯暖月凌波小,两瓣秋莲落地轻”。这些诗词,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文人骨子里充斥着一种扭曲的审美嗜好。
在此背景下,伴随妇女的地位在社会发展中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最早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母系社会过渡到后来的父系社会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男女性别关系中,女性几乎一直处于附属或劣势地位。为吸引男性的注意,或者说从心理学角度迎合男性“恋足癖”嗜好者的需求,作为文化心理一种体现的一双小脚或小鞋逐渐为广大女性所接受,也就最正常不过了。
可以说,在男权社会体制下,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宣泄自己的欲望,常常借用三纲五常及满口所谓的“仁义道德”来约束和控制女性。他们往往先从内心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处于附属地位女性则只能根据男性的喜好,忍受非人的苦痛与折磨将自己的一双脚裹得越来越小,藉此来取悦男性,博得他们的欢心。长此以往,女性被男性所统治,男尊女卑的思想便已顺理成章畸变成“天理”。这时,缠足已成了女性服从男性最直接的表达。
三、封建社会伪君子假借佛教圣洁的外衣掩盖其扭曲的心理
大脚不能满足男性的欲望,小脚才能给他们带来愉悦和感官上的刺激。文学作品《金瓶梅》对这方面的描写就很直白。当西门庆与潘金莲私会时,“故意把袖子在桌上一拂,将那双箸拂落在地下来。一来也是缘分凑巧,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这西门庆连忙将身下去拾箸,只见妇人尖尖趫趫刚三寸恰半扠一对小小金莲,正趫在箸边。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她绣花鞋头上只一捏。”对潘金莲的这双小脚,“西门庆夸之不足,搂在怀里,掀起她裙来,看见她一双小脚,穿着老鸦缎子鞋儿,恰到半扠,心中甚喜。”李渔《闲情偶寄》中所提到的“其用维何?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也,”短短几句,男性那种病态的审美心理和变态的情欲需求已昭然若揭。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意志一旦被这种畸形的审美标准占领,最初藏匿于男性内心中可能还存在的一点点私欲的遮羞布,便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样慢慢被释放出来,并堂而皇之将其强加到女性身上。于是,这种束缚和禁锢女性自由的缠足陋习,便在这种神圣光洁的称谓下得到了维系和推广。
四、封建社会反缠足与缠足较量后的完败
虽然缠足为广大妇女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历史上仍受到众多封建女性的追捧并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尽管如此,是否意味着缠足自始至终就被所有女性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证明,反缠足与缠足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据《脚气集》记载,宋代车若水就曾对妇女缠足提出过反对意见,文曰“妇人缠足,不知起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束,不知何用”。清朝慈禧太后也曾下诏颁布“放足歌”,里面提到“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在清末以康有为等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知识分子的影响下,缠足等一些陈规陋习虽然从沿海到内地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然没有根除。出自清代末年浙江沿海地区渔民手中的小脚绣花鞋(图1),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导致女性缠足原因多种,除却审美、心理、传统性文化等因素外,一言以蔽之,深深根植于国人头脑中宋明理学构筑的传统礼教秩序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五、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地位的上升以及那些裹脚老太的仙逝,小脚绣花鞋等物品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结果。如今能够保存下来在博物馆中有幸见到的几件相关实物,似乎还能隐隐勾起人们对那段特殊历史的回忆。同时,也为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留下了想象和深刻思考的空间。
[1]瞿晶晶.我国汉民族缠足文化考析——基于弓鞋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刘瑞明.缠脚始源讨论的述评.青海师专学报,2009(4),56-60.
[3]圣玉杰.论中国妇女“缠足”的变态美.安康学院学报,2008(4), 43-44.
[4]吴蓉.三寸金莲走出的文化烙印[M].海外英语(中旬刊),2010(11),446-447.
[5]兰陵笑笑生.全本金瓶梅词话[M].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98.
[6]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J05
A
1005-5312(2014)17-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