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公安局:“邻家警察”警民聊天室
2014-03-08张晓林
张晓林
(共青城市公安局,江西 共青城 330020)
共青城市公安局:“邻家警察”警民聊天室
张晓林
(共青城市公安局,江西 共青城 330020)
共青城市公安局结合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和区位特点,开展“邻家警察”社区警务,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新的改革与尝试。“邻家警察”社区警务具备维护社区安全、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两大功能,能弥补派出所警力紧张的不足。“邻家警察”社区警务面临民警年龄小、经验少、任务重,民警群众工作薄弱整体素质不高,“邻家警察”创建活动未全面铺开等困难,需要把握“邻家警察”定位,大力加强群众工作;改善“邻家警察”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加强“邻家警察”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加强各警种间协调沟通,提高“邻家警察”社会化程度。
邻家警察;社区警务;公安机关;创新社会治理
一、“邻家警察”社区警务产生的背景
共青城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西邻长沙、武汉,东傍鄱阳湖,南接南昌,北依九江。共青城市的前身是1955年98名上海志愿垦荒队员创立的“共青社”,风雨兼程半个多世纪,实现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最后建设成为共青城市的历史衍变。境内昌九高速公路贯通南北,105国道、昌九一级公路纵贯全市,昌九城际铁路、京九铁路通过城区,距南昌、九江均为50公里。全市辖一街道二镇一乡,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2万,现已建成高校2所,规模以上企业100余家,享有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地等美誉。可以说,共青城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从农垦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农村城镇到新兴城市的跨越。
共青城市公安局的前身是原德安县公安局共青派出所,1996年为规范户籍管理,更名为“九江市公安局共青城分局”,2012年8月1日,随着2010年共青城市的设立,经市编委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批准,更名为现在的“共青城市公安局”。目前,共青城市公安局共有民警120人,较其他县级公安机关而言,民警总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共青城的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流窜犯罪、系列犯罪、团伙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社会治安管理难度愈发增大,处理矛盾纠纷更加复杂。为夯实社会治安基础,共青城积极开展社区警务,虽然在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当前社区警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社区警务在组织建设、管理体制、警力配置、工作措施等方面仍然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共青城虽属于发展中的新型城市,但城市起点高、标准高,基本没有城乡之分,居民住宅小区分散,给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带来难点;二是虽然按照万人配警率来看,配警率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数量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去内设部位用警外,真正被用于一线派出所、社区的民警是少之又少。在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的同时,大规模警力增长又不可能实现。
2013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共青城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把共青城市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在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对共青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2013年4月,共青城市公安局党委班子在深入调研、科学探索的基础上,结合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和区位特点,提出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的新思路,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新的改革与尝试,以伸长社区警务工作的触角。
“邻家警察”是指居住在社区里的民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社区民警的有效补充,协助做好社区社会治安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因为共青城属移民城市,现有120名民警当中,只有不到10人是当地人,其他110名民警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外省、市、自治区,最近的来自德安、星子、永修等周边县市。外来民警工作在共青城,家也安在了共青城,共青城稍大一点的居民住宅小区中不少有民警居住,这为共青城市公安局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便利条件。创建“邻家警察”旨在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实行全警社区警务战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的积极性,以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社区民警任务重、工作量大、管理难等突出问题,改变居民小区“防范薄弱、管理缺位”等现象,增强居民小区内部防范措施。
半年多来,共青城市公安机关在新思路的引领下,借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赋予共青城先行先试权的契机,结合公安工作实际,立足保民安、惠民生、促发展职能,开拓创新,突出群众路线,强化服务职能,“邻家警察”社区警务工作在共青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共青城市公安局党委的高位推动下,得到了快速、有效推进,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走出了一条具有共青城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邻家警察”社区警务的实践
共青城市社区“邻家警察”的推出就是要积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机制,促进社会安定,社区稳定和谐。“邻家警察”的创建拓展了打击、预防犯罪、服务咨询、排忧解难、应急求助、安全宣传等便民、利民的新渠道,提升了社区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社区发案率。
(一)“邻家警察”的遴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人们对城市家居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小区安全状况日益重视的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是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共青城市公安局以全市开展“法治共青、平安共青”建设为契机,立足公安机关职能,努力有所作为,以打造“平安小区”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按照“不漏一区,不漏一人”的原则,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提高群众的知晓度、认可度和满意度。
深入调查摸底,遴选“邻家警察”。2013年4月底,共青城市公安局全面调查了公安民警居住小区的情况,以一个居民小区至少选出三名“邻家警察”的标准,以非派出所民警为主,以民警居住的小区为先,对全市各居民小区、全局民警进行细致、科学、合理的遴选。目前,共青城市已在市西湖小区、百利花园两小居民住宅小区内开展了 “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共选出了6名“邻家警察”。
(二)“邻家警察”的定位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家警察”充分发挥自身在小区居住的优势,拉近与小区居民的距离,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及时处置解决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发应急事件。在居民住宅小区中,邻家警察作为社区民警的一个有效补充,将邻家警察打造成为老百姓身边的知心朋友,贴近服务群众。为让小区居民熟知身边的邻家警察,共青城市公安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邻家警察安全宣传服务日”和“平安扇送清凉”活动,还在每个居民小区逐栋张贴“邻家警察”警民联系牌,公布小区邻家警察联系电话,并在创建“邻家警察”的居民住宅小区内设立了“邻家警察警民聊天室”。
(三)“邻家警察”的功能
“邻家警察”具备两大功能:
1.守望小区平安。“邻家警察”在小区安全防范、居民应急求助、安全防范宣传、公安业务咨询、案件信息回访、小区治安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及时排查小区安全隐患,24小时受理解决群众的合理求助和反映的问题,及时宣传发布公安机关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和治安动态、预警信息等,加大居民防盗、防骗、防火、防事故安全宣传,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治安、户政、出入境、交管等业务办理的服务咨询,努力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协助社区民警开展经常性的治安检查和消防检查,及时查堵安全隐患漏洞,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2.为小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邻家警察”的考核权交给群众。为推动“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切实加强“邻家警察”的日常管理,规范“邻家警察”日常工作行为,激发“邻家警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青城市公安局出台了“邻家警察”考核奖惩办法,实行日常考核和年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位“邻家警察”建立考核台账,并以群众满意度为依据,将考核权交给群众。将按照群众的满意度和日常管理打分对“邻家警察”进行考核评比,“邻家警察”工作不积极、不作为的,群众可以拨打110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投诉。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小事做起,为小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邻家警察”活动创建以来,共青城市“邻家警察”为小区排查安全隐患96条,解决群众纠纷36起,处置群众求助18起,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26次,发放安全宣传资料3200份,发放平安扇1800余个,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邻家警察”社区警务的实效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今年以来,共青城市公安局通过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平安小区建设和管理,为小区居民营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夯实了社会治安根基,实现了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居民的安全感增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到位,使安全稳定工作向社区每个角落延伸。
(一)构建了小区平安防护网
以前的共青城,由于小区服装企业密集,偷窃服装材料及工人的摩托车电动车屡见不鲜,给小区的安全防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作案人员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给案件侦破造成了不小的难度。“人防与技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邻家警察”在深入小区安全防范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报请上级领导机关,把平安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2013年6月,共青城市综治委在充分听取“邻家警察”的建议上,制定并印发了《共青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市各居民住宅小区坚持把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与小区开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时投入使用,并由综治办、公安局、城建局联合对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小区,不予进行审批,明确了城镇已建好的居民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设施新建和改造标准,统一规划建设了小区保安室、停车棚,加强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提高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能力。
(二)建立了小区家门口派出所
警务室建设是推动社区警务的重要抓手,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共青城市公安局结合“邻家警察”创建活动,立足辖区“面积小、人口少、警力少”的实际,按照每个派出所建设一个新型警务室的思路,全额保障建设资金,统一建设标准。落实每个警务室至少配备1名民警和2名辅警,民警全部为专职社区民警,辅警工资按照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全部纳入所在乡镇财政预算,保障辅警队伍稳定,实行警务室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目前,已完成茶山南湖、甘露碧水华庭、江益荷塘、金湖河西、新区坪塘5个新型警务室的建设。
将信息采集工作作为社区警务的核心工作,要求社区民警以警务室为阵地,每周在辖区开展工作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每月至少调查走访50户居民,通过深入居民小区、走访企业单位采集基层基础信息,积极开展防盗、防骗、防火、防事故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排查社区安全隐患,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让社区警务室真正成为“一线服务点、一线观察哨、一线执勤点”。以群众满意度为依据,对获得群众满意的社区民警进行物质奖励,并拿出一定名额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向优秀社区民警倾斜,激发社区民警投身于社区警务的工作热情,促进社区警务工作全面发展。
(三)改善了小区治安环境
共青城市公安局创建“邻家警察”的百利花园和西湖小区,在创建前,两个居民小区的治安条件差,盗窃摩托车电动车、入室盗窃等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这两个小区在创建前平均每周发生2至3起盗窃案件,为此,小区居区无安全感可言。同时,小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小区居民极力要求改善住宅环境。自2013年4月,共青城市公安局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以来,工作成效相当显著,小区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通过以“邻家警察”为主导,社区民警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小区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度下降,为小区居民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西湖小区位于主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共21栋,510户,2200人。2012年共发刑事治安案件96起,2013年仅发刑事治安案件3起。百利花园位于主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共7栋,220户,702人。2012年共发刑事治安案件74起,2013年仅发刑事治安案件2起(见图 1)。
鑫德花园位于主城区居民住宅小区,面积4800平方米,共20栋,480户,2100人。2013年未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共发刑事治安案件56起,发案率超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西湖小区的96%。博士家园位于主城区居民住宅小区,面积2000平方米,共6栋,180户,700人。2013年未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共发刑事治安案件42起,发案率超开展“邻家警察”创建活动百利花园的98%(见图2)。
图2
四、“邻家警察”社区警务面临的挑战及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共青城“邻家警察”是社区警务的创新,但从当前“邻家警察”开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邻家警察”的组织建设、管理体制、警力配置、工作措施等仍然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公安机关的中心工作,也是根本任务。
(一)“邻家警察”社区警务面临的挑战
1.民警年龄小经验少任务重
共青城市从开垦至今走过了58年的创业历程,实现了从农村城镇到新兴城市的跨越。共青城市公安局现有民警总共只有12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较其他县级公安机关而言,民警总量少,队伍呈年轻化。这些民警学历虽高、但年龄小,工作热情虽高、但经验少,在开展基层工作时方法单一。
2.民警群众工作薄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群众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比较普遍,邻里之间互不往来,在“邻家警察”开展正常的社区警务活动中,不少群众持以疏远、不配合的态度,增加了“邻家警察”开展工作的难度,也使一些“邻家警察”对开展群众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在实际工作中,“邻家警察”对开展群众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群众工作存在着模糊认识,没有很好地继承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仅仅把社区警务工作停留在单纯的巡逻防范上,如果对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能推就推,很容易在群众中失去威信和感召力。
3.“邻家警察”创建活动未全面铺开
共青城市全市现有居民住宅小区85个,有民警居住的居民小区有23个,同时有2名民警居住的居民小区只有13个,同时有3名民警居住的居民小区仅有2个,这给进一步推广“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带来了阻碍。
(二)完善“邻家警察”社区警务的对策建议
1.把握“邻家警察”定位,大力加强群众工作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而群众工作则更是基础中的基础。针对当前一些基层民警不愿做、不善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状况,必须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为契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打牢依靠群众的思想基础。一是加强学习培训,让民警学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警民合力的工作氛围,提高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社区民警即是信息员、宣传员、又是战斗员的理念,把对群众安全宣传教育贯穿于社区民警工作的始终,提高人民群众自防自卫意识。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全方位了解公安,增强群众参与公安工作的自觉性,提高社区警务公开透明力度。
2.改进“邻家警察”运行机制,大力加强“邻家警察”规范化建设
明确“邻家警察”工作职责,使其工作内容具体化、操作程序化、考核指标数字化,实行勤务制度改革,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制等行之有效的警务模式。把“邻家警察”工作重点放在案件高发以及群众最需要的时段和地段,从高危人员列管、追逃、抓获暂住流窜犯罪嫌疑人等方面扩大责任倒查的渠道,建立社区人口管理责任倒查追究机制,提高“邻家警察”走进社区,融入群众,落实实有人口管理的责任心。同时,贯彻落实2013年11月8日在共青城市召开的第十届鄱阳湖区联谊联防年会精神,深化 “五联”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排查矛盾,有效化解矛盾,全力打造平安湖区。
3.落实“邻家警察”保障机制,激发“邻家警察”工作积极性
一方面要充实“邻家警察”队伍力量。充分发动小区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他政法干警等一起参与到“邻家警察”创建活动上来,解决警力不足和小区安全防范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关心关爱“邻家警察”。坚持“干部从基层出”的用人导向,明确规定提拔中层干部,优先向“邻家警察”倾斜,用组织手段保障“邻家警察”在政治上“不吃亏”。落实“邻家警察”各项津贴补助,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民警排解心理压力,促进民警身心健康,努力营造社区民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出政绩”的良好氛围。
4.加强各警种间协调沟通,提高“邻家警察”社会化程度
理顺各警种民警与社区警务的关系,从机制上增强“邻家警察”与各警种之间主动协作意识。“邻家警察”要常与社区群众接触,多与社区群众交流,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信息、线索及时通报给其他警种民警,共同研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协助侦查破案。其他警种民警要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抓获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信息、敌社情、刑事犯罪最新动态等通报给“邻家警察”,为“邻家警察”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最大限度挖掘社区资源,最大程度激活“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把行政职能的一部分由社会力量承担,由社区群众担当起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
5.建立“邻家警察”动态监督机制,完善“邻家警察”绩效考评体系
“邻家警察”是作为社区民警的一个有效补充,协助社区民警做好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坚持把“邻家警察”工作评判权交给群众,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辖区发案、人口管理、场所管理、信息收集、群众工作等基础工作方面,通过监督考核,切实加强社区民警的日常监督管理,有效解决过去在民警管理中“鞭长莫及”的问题,促进民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推动整个“邻家警察”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社区警务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密切党群关系和警民关系的有益探索,是推进公安工作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邻家警察”创建活动中的瓶颈问题,破解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的难点和不足,对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更好地履行公安机关职责,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姓平安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黄永强
D631.4
:A
:2095-2031(2014)01-0019-05
2013-11-16
张晓林(1962-),男,江西武宁人,江西省共青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从事治安管理、公安管理研究。